《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教学案例第五课第三节修改病句
一、本课教学概述
1.1教学目标
(1)学会发觉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缘由。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开消失病句。
1.2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缘由。
1.3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争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消失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
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有了地窖才会有风进来可,比方消息和传奇不是完全没有缘由的,这里意
思相反)。
①*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
①*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同学争论“如何发觉病句?”老师归纳总结:
A.仿造类比法。
例如:①*“自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可根据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
①*这个阅历值得文教工,特殊是中学校老师的重视。
(可根据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
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
(可选择实行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明显不行搭配)。
①*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明显不行搭配。
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语感审读法。
例如:①*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旧克服了困难,成功攀登到顶峰。
(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
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旧克服了困难,
成功攀登到顶峰”)。
D.规律分析法。
例如:①*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凡是……都……”在规律形式上表达“全称确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
明显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
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老师举例归纳──探寻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搭配不当。
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
常见三种状况。
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
(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
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
改推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
A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自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应改为:“自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
由“治愈”作谓语)。
A3.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如①*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剧烈的收视魅力。
(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
”)。
①*将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
(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应改为“将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
B.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
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消失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
常见两种状况:B1.成分残缺。
例如:①*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缘由。
(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缘由。
”补足动词谓语“是”)。
①*在我报考高校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应改为“我在报考高校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
或“在报考高校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
B2.成分赘余。
例如:①*营造更好的、彰显胜利人士的好楼房。
(应改为“营造彰显胜利人士的好楼房。
”或“营造更好的、彰显胜利人士的楼房。
”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
①*《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
(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
”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语序不当。
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
常见四种状况:C1.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例如:①*很多四周的居民都来看表演。
(应改为“四周的很多居民都来看表演。
”)。
C2.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例如:①*这期研讨班是北京高校和山东高校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
(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高校和山东高校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
”)。
C3.虚词的位置支配不当。
例如:①*我们假如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应改为“假如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
就会受到损失。
”)。
C4.时间、空间或规律关系的挨次不当。
“时间挨次”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假如是一件事情则根据发生──进展──高潮──结局的挨次表述。
“空间挨次”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挨次表述。
“规律挨次”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挨次表述。
例如:①*由于会议开得准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
(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准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
三、其次课时教学步骤
3.1教学要点
探究语病的“病因”和修改病句。
3.2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病句的三种类型,下面我们连续介绍病句的另外三种类型,然后还要学会修改病句。
(2)老师连续举例归纳──探寻病句的“病因”(病句的另外三种类型)
D.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也称句式杂糅(róu,①名词,杂饭,①形容词,混杂,错杂),即把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组成一句话,造成句子语义不清楚。
常见四种状况:D1.格式混用。
实际是紧缩句中虚词的搭配出了问题。
例如:①*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学问。
(混杂了“再……也……”
格式和“越……越……”格式。
应改为“工作再重再忙,也要坚持学习、更新学问。
”或“工作越重越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学问”)。
①*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
(混杂了“比……增加了……”和“跟……相比增加了……”两个格式。
应改为“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
”或“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
D2.中途易辙。
前后两句话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不同的句式,造成句子语义不连贯。
例如:①*说起话来,他比谁都说得悦耳,可是做得却比谁都差。
(前后句子不相称)。
①*继原始人在劳动中缔造了《邪许歌》以后,现在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歌是《弹歌》”(应说成“原始人在劳动中缔造了《邪许歌》以后又缔造了许多歌,其中《弹歌》是留传到现在的最古老的歌”)。
①*对于滥用方言的做法应当受到严厉的批判。
(这是主动句与被动句杂糅。
应改为“滥用方言的做法应当受到严厉的批判。
”──用被动句表达。
或“对于滥用方言的做法应当予以严厉的批判。
”──用主动句表达)。
①*他那满脸的皱纹特殊深,把原来挺大的一双眼睛也被挤小了。
(这是“把”字句与被动句杂糅。
应改为“他那满脸的皱纹特殊深,把原来挺大的一双眼睛挤小了。
”──用“把”字句表达。
或“他那满脸的皱纹特殊深,原来挺大的一双眼睛也被挤小了。
”──用被动句表达)。
①*你不仔细调查讨论就动手写,那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是可想而知的。
(这是陈
述句与疑问句杂糅。
应改为“你不仔细调查讨论就动手写,那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用疑问句表达。
或“你不仔细调查讨论就动手写,那写不出好文章是可想而知的。
”──用陈述句表达)。
“*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训练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把”字句与“使”字句杂糅。
应改为“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训练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用“使”字句表达。
或“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训练事业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用“把”字句表达)。
E.不合规律。
这是指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①*人到老年,白发稀疏,皱纹满面。
这些表现都是体质衰弱给老年带来的老态(偷换概念)。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主客倒置)。
①*梧桐树宽大的叶子落了一地,所以气温降下来了(强拉因果)。
①*在我国,这种优质的长绒棉,是新疆的产地(推断失当)。
①*他的批判很正确很准时,我想没有人不会不同的(否定混乱)。
①*在那黑暗的年月,优秀的学问分子为祖国的存亡而前赴后继地奋斗(顾此失彼)。
①*我常常观察她出入这家商店,我才知道她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结论不行靠)。
①*四方台从来没有人能上去,上去的人没有活着回来的(自相冲突)。
①*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隐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生长着菌类和各种蘑菇(分类不清)。
F.表意不明。
指的是由于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
明,语义有歧义等因素,影响了表意的明确性。
F1.指代不明确。
例如:①*这个观点最近有些文章提出批判,我认为这是对的。
(句中其次个“这”指代不明,应明确地指出是“观点”还是“批判”)。
F2.数目不准确。
例如:①*参与这次活动的我校师生将近400多人。
(“将近”与“400多”冲突,宜依据实际状况删掉“将近”或“多”)。
F3.范围不确定。
例如:①*从60岁到99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与游行。
(从字面意义理解,似乎100岁以上的老太太没有坐车参与游行的权利。
应改为“60岁以上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与游行”)。
(3)病句的修改──对“症”下“药”。
修改不是“另起炉灶”的创作,而是在不转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通过肯定的手段来改正病句中的错误,使病句恢复“健康”。
改动尽量要少,能调语序的就不增删,能改一处一字的就不改两处两字。
另外,保持语句的简洁通畅,决不行改出新“病句”来。
修改病句常常要用到“换、添、调、删”四种方法。
“换”,指使用正确的词或词组替换句子中“搭配不当”的词或词组。
例如“‘自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将“改善”替换为“治愈”。
“添”,指给“成分残缺”的句子添加上必要的成分。
例如“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意室内外环境要求”,应在“防静电”后面加上“的作用”。
“调”,指适当调整“语序不当”的句子的词语挨次,使句子变得通顺自
然。
例如“很多四周的居民都跑来看表演”,就可以把“四周的”移到“很多”的前面。
“删”,指把造成句子“赘余”的词语删掉,使句子的意思清楚明确。
例如“在这一个月的实践中,我们不仅结交了一些伴侣,而且还使我们受到了不少的训练”,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多了个“使我们”,反而造成缺主语而无法连接,所以应当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