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设计理论在渔村景观活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
沉浸式设计理论在渔村景观活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何家宝,徐入云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摘要:渔村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渔村环境再开发,而系统化保护理念和适应性技术的缺乏造成了渔村景观改造的大规模趋同、场景记忆零散和空间意象淡薄等问题。
受沉浸式设计思想启发,通过理论研究、策略提取和可行性分析,本文结合时代技术背景,探讨相关设计方法在四种类型渔村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思路,为活态传承渔村文化,营造特色滨海沉浸体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沉浸式设计;渔村景观更新;探索性研究;渔村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5.3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mersive Design Theory in the Acti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He Jiabao, Xu Ruyun
(Pan Tianshou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 rise of fishing village tourism promotes the redevelopment of fishing village environment, while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rotection concept and adaptive technology leads to the large-scale convergence of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scattered scene memory and weak spatial image. Inspired by the idea of immersive design,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strategy extraction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ideas of relevant design methods in four types of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spac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fishing village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oastal immersive experience.
Key words: immersive design; fishing village landscape renewal; exploratory research; fishing village protection
1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偏离内陆,海岛渔村资源受限,渔村景观改造设计较为滞后,缺乏对渔村内涵文化的挖掘。
渔村特色景观通常不能被很好地展现,无深刻记忆点,观者常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
如何挖掘景观特征,强化体验感受,成为渔村景观空间更新要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设计广泛应用于交互式创意空间中[1],能较好地叙述空间特色和延续场域情感效果,为渔村景观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2沉浸式设计理论及其原则
沉浸体验又被称为心流体验,最早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主要指在自发自愿行为原则及体验与受众接受程度匹配的基础上,受众能够集中注意力,排除不必要因素的干扰,拥有明确的目标并获得即时的反馈,在设计情境中忘我,从而对外界时间产生主观判断以至于模糊时间感的过程[2]。
对于沉浸式体验,中西方哲学家、设计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知觉强化精神场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知觉现象学》中指出:作为外部世界直接刺激的结果,感觉是我们体验世界的直接窗口,知觉则是由外部与内在联想、回忆共同映射产生的[3]。
当设计作用于知觉感官时,能激发个体内外的情感和记忆联结,加深对环境意义的体认,唤起全身心的投入而进入心流状态,沉浸于无形的、内外互通的精神场中。
中国古典园林就十分注重通过声、色、气、形等景观营造,调动知觉联想,强化精神意境。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也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场所精神以延续或强化空间特质并应用于设计中的必要性[4]。
场所精神作为一种抽象认知,是根植场所的,基于场所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对于场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5]。
人们的知觉感官多指“七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和时间感。
场所物质空间的各类实体要素设计中,不断建构与这些感觉媒介互动的渠道,有助于将人引入环绕式的精神场域。
2.2叙事丰富体验场
人物、情节、环境是文学叙事三要素,清朝钱泳在《履园丛话》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6]的空间叙事设计理念。
无论是文本抑或空间,巧妙地组织情节叙事都是引人入胜、增加沉浸感的重要手法。
园林景观通过设计开头、高潮和结尾等情节体验,以及运用顺序、倒叙和插叙等叙事顺序,丰富并强化沉浸式体验过程[7]。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叙事性景观介入在浙东滨海渔村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策略研究”(20NDQN278YB)。
作者简介:何家宝(1999-),女,本科。
研究方向:乡村文化保护及其空间营造。
通讯作者:徐入云(1990-),女,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建筑可持续设计技术与乡建、园林营造。
邮箱:***************.cn。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
空间叙事理论代表人物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最早将建筑与文学、电影等叙事学科结合,研究如何用建筑语言讲述情节故事,利用建筑空间再现故事情节。
在拉维莱特公园中,他通过点、线、面三个叙事体验系统的叠加重组了叙事空间结构,使建筑与景观不再由建筑师决定,而是被所发生的叙事情节定义;人的参与使得空间的张力得到释放,叙事空间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游人的需要,达到了设计改变叙事结果的目的。
3沉浸式设计策略提取
沉浸式设计因能拉近观赏对象和参观者的距离,最早应用于艺术设计展览中,而虚拟现实、3D投影等技术的发展则不断丰富了沉浸式设计的表现形式。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和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从七感沉浸与叙事体验两个方面提炼沉浸式设计策略。
3.1七感沉浸的设计方法
前文已陈述了七感的内涵,其中视、触、听、嗅、味觉由直接的感官刺激形成,直觉与时间感则是各感官的综合感受,故将七感沉浸策略细分为单感官刺激和多感官联动。
3.1.1单感官刺激
单感官刺激能够强化某一感官纯粹的体验。
从视觉与触觉层面来看,色彩、纹理属性及不同材料的组合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010年,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合作举办的“感觉即真实”展览中就提出了身临其境参观展览的设计概念。
展览中利用光影、色彩和水雾营造纯粹的空间环境,强化了视觉感官刺激并达到了令人沉浸的效果(见图1)。
对于听觉层面而言,听觉设计是营造氛围的基础,声音具有情感导向性。
立体环绕声的营造能够使人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例如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复制水流声音的立体声,根据岩石形状模拟运动的水流和瀑布,最终实现水流、人、花共同构成艺术作品的效果[8]。
而味觉和嗅觉受个体因素影响,常与特定食物、场景、情感、记忆和文化等多方面关联。
具体到滨海渔村景观,不同的知觉层面同样有值得挖掘的对应素材,强化这些元素特性作为场所知觉标记物,使人一旦靠近接触,就产生近海生活的强在场性体验。
3.1.2多感官联动
多感官联动能够刺激参观者形成直觉、时间感、氛围感等综合感知。
可借助大型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动作捕捉识别、触摸设备、语音、图像识别等数字媒体技术,扩展参观者体验、表达和反馈的可能性。
例如2019年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览中,展览采用360°全息投影技术将艺术家梵·高的作品还原重现到3D真实场景中,加入动态效果及背景音乐,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使观者从梵·高的视角进行多感官体验,既增强了沉浸感,也实现了高效传递设计意图展示信息的目的(见图2)。
同样,在渔村更新时,若借助虚拟技术对海洋意象进行再诠释,注重多维知觉联通协作,则有利于提升景观空间完整性。
3.2叙事体验的呈现形式
景观叙事体验设计亦可分为如下两类。
一是独立的静态景观,主要由不同环境元素、不同时间明晦变化和不同参观视角对特定场景进行渲染、刻画和表达,以达到空间叙事的目的。
如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于濑户内海设计的丰岛美术馆,多次强调建筑与海岛环境的关系,洄游式的动线使观者能够从不同方位回望“水滴”美术馆。
观者在馆内感受风、光影和水滴的变化并获得静谧的空间体验感和场所认同感(见图3)。
二是连续的动线景观,主要通过路径顺序设计、空间前后连接处理和系列节点氛围对比等方式讲述完整故事,烘托景观主题。
如丹尼尔·李伯斯金
图2 “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
(图片来源:
)
图1 “感觉即真实”展览(图片来源:
)图3 丰岛美术馆(图片来源:https://)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
(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通过空间变化塑造叙事顺序,定义了空间性质并强化了体验感受。
设计三岔路口分别对应三个重要节点,让参观者体验犹太人面临灾难迷茫不知所措的感受。
各类交互技术在叙事场景中的置入,不仅赋予了叙事结构实时变换更大的自由度,也能把原先单一主体的叙述变成多主体的共同创作。
若以叙事视角看待渔村景观,其多元文化(如渔樵文化、渡船文化、宗族文化、山海文化、隐居文化等)可以根据各自属性进行对不同叙事类型和叠加技术的选择,将空间形态和非物质样态叠合设计,鼓励参观者在空间体验中一同承续和创造海洋文化。
4沉浸式设计在渔村的适应性应用
传统渔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建筑群、生活生产场景和渔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而不同的景观内容又有独特的区位特征和空间形态。
沉浸式景观设计策略在渔村的落地需要根据不同景观类型来探讨可行方案,方能更恰当地讲述渔村的风景故事。
以下将从四个景观类别做详细论述(见表1)。
4.1建筑及其邻近空间
建筑及其邻近空间是渔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承载体,这部分空间是近距离体验渔村风貌的关键门面,因此设计应重点把握视觉与触觉等感官感受的强化,主要表现为建筑表皮材料的沿用。
建筑外表皮作为景观空间的边界,展示了木石材料的色彩与肌理特性、建筑自身建构逻辑和传统营造技艺,对整体景观感知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渔村地域特征和场所精神。
例如,在南京高淳蒋山渔村更新实践中,设计
对闲置住宅内部进行了功能置换和空间重构,最大限度地
保留了原有宅院的外在形态与表皮肌理(见图4、图5),以
此强调渔村的地域特征[9]。
由于空间与建筑毗邻,可利用建筑墙体为装置艺术、投射艺术提供设备安装空间,结合建筑内部生活场景与数字虚拟场景,还原渔村特色的生产活动与风俗习惯,加入现代创新元素以适应游玩观赏需求,形成可看性、可体验性、可互动性和趣味性高的游玩模式。
4.2建筑群落组合空间
建筑群落多由连续成片的建筑形成线性或面状空间,
表1 沉浸式设计策略
渔村景观类型
沉浸式设计策略
建筑及其邻近空间
视觉触觉感官体验设计
建筑群落组合空间
叙事体验设计
自然海岸线景观
静态景观叙事设计
生产生活景观
生产生活场景重现
图4 蒋山渔村书舍主入口立面
(图片来源:https://)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
能够提供较长时间的游览体验,适合采用叙事体验设计策略进行整体规划。
建筑群落多顺应地理环境和生产空间布置,如在厦门欧厝村的更新设计中,叙事空间核心为白海豚—文昌鱼生境等自然生态系统,以避风坞为主体的渔业生产空间与景观,传统村落建筑肌理及聚落水系等[10]。
建筑群是村落物质景观构成的主要部分,以舟山东极岛大树湾石屋群为例,石屋群多顺应山势而建,阶梯作为解决高差问题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极强的在地性(见图6)。
在空间张合方面,设计应顺应地势特点,保留原有通达交错的阶梯路径,在不同高差处增设观景平台,为观者提供驻足停留的空间,将原本独立的建筑通过平台和原有阶梯联系起来,创造整体性的阶梯式空间和带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意象景观。
在动线组织方面,设计参观开始区域和重点区域,结尾处可设置艺术装置或构筑物作为“标志物”,引导观者的流线,使观者对于整体的参观过程有一定的心理预估,拥有较为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感,并能够及时获得反馈。
此外,为更好地展开历史纵深,设计可利用技术修复旧日影像和活跃于口述史中的情节,重现石屋群内居民群聚模式和街道风貌。
观者站在指定区域佩戴全息设备,在真实和虚拟空间的交叠中沉浸式体验建筑环境景观的原貌和聚落原型,提升景观文化的完整性与丰富度。
4.3自然海岸线景观
海岸线沿线景观是渔村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变视角、开阔的视野,以及由海浪、岩石、海风共同产生的听觉、触觉和嗅觉刺激。
可结合独立的静态景观叙事方法,从环境、时间和参观视角等变化因素对特定场景进行设计,与自然景观产生互动,烘托整体的海洋氛围。
例如,草间弥生在日本濑户内海设计的“波点南瓜”,是渡轮接近港口时,参观者首先看到的艺术装置。
鲜艳的色彩波点和灰蓝色的海平面背景共同构成一幅艺术作品,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见图7)。
观者还可以进入“波点南瓜”中,感受透过波点洞口投射的光影和风,与艺术装置互动。
面对丰富的自然海岸线景观资源,加上长时间的徒步行走,人们容易产生观赏疲劳。
受建筑师约翰·伍重(John Utzon)在马略卡岛自宅中使用“框景”的启发,可利用海边石屋窗口,创造不同角度和位置观赏海景的空间(见图8),并在屋中加入回声收集装置,强化海浪声,
将视图7 草间弥生“波点南瓜”(图片来源:
https://setouchi-artfest.jp/)
图5 玻璃茶亭与后院立面(图片来源:
https:///)
图6 石屋群(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图8 框景效果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
觉和听觉联动,扩大具有感染力的视听效果。
4.4生产生活景观
生产生活景观是海洋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对延续生产技艺、保留生产性景观、传承生产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宜采用情节再现和多感官联动等策略。
以浙江舟山举办的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例,随着“岱山祭海”正式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开洋、谢洋节”不再仅是渔民的生产性活动,而是转变为对游客开放的海洋文化节日。
丰富叙事体验可结合动态识别技术等捕捉人的行为,利用激光投影或红外照相展现动态特效,实现交互式投影的效果,通过对渔民的日常渔业劳作生活——“撒网、收网、起锚”的再现,使参观者置身其中。
可设计漂浮码头强化感官体验,使观者亲身体验游船海上起伏的感受,并引入传统生产活动中的“渔民号子”或“汽笛”等具有生产特征的声音景观设计,多感官联动以强化民俗活动的氛围感。
对于无实际物质载体的文化资源,在讲述历史人物或传说故事时,区别于传统的文字图像结合的静态展现模式,可设置互动体验剧情,使人理解故事背景和过程,获得精神文化认同。
5小结
渔村景观的同质化和无序发展破坏了渔村特征及场所精神,沉浸式设计理念在渔村的介入刷新了景观表现潜力,结合新老技术手段,丰富了渔村文化的体验方式,为渔村记忆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更为经济、有机的景观思路,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优化了旅游资源,在滨海渔村保护再利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延林.沉浸式体验景观的应用研究:以Moment Factory
的交互式创意空间为例[J].绿色科技,2020(11):53-54.
[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2017.
[3]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4]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 潘全志,吴忧,阙银玲,等.浅析场所精神在乡村微景观
更新设计中的应用:以晋江市乡村微景观营建活动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1(02):8-11.
[6] 钱泳.履园丛话[M].卢鹰,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7] 金学智.园冶句意图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8] SHI T Y.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Image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Immersive Art Exhibition: Take Teamlab Borderless Digital Art Museum as an Examp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2020, 3(12).
[9] 吴子夜,周苏宁,唐涛,等.“新”与“旧”的时空穿梭:
蒋山渔村更新实践[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04):56-61.
[10] 王量量,张撰闻,兰菁,等.基于乡村核心—边界理念的
城郊渔村更新策略探究:以厦门市欧厝村更新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5):11-17.
版社,2017.
[3] 舒晗.莫斯科不同时代标志性建筑之历史变迁[D].北京
外国语大学,2020.
[4] 彭思思.中国现代城市地标建筑意象研究[D].苏州大学,
2015.
[5] 范芳,张强,高平.谈城市标志性建筑创作原则[J].山西
建筑,2019,45(09):5-7.
[6] 吕勤,黄耀志.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文化游憩活动中的重要
意义[J].安徽建筑,2009,16(02):11-12,15.
[7] 蓝力民.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与地标概念辨析
[J] .城市问题,2013(04):7-10.
[8] 姜丽娟,黄云开.地标性建筑城市空间符号话语建构:摩
天轮经济及其他[J].艺术科技,2018,31(10):218-219.[9] 房佳.标志性建筑在广州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传播价值研
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 牛龙珍,邹倩.作为媒介的地标性建筑:论城市地标性建
筑的媒介特性[J].今传媒,2013,21(08):131-132.[11] 杨东,唐燕.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测评[J].
城市建筑,2016(25):30-33.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把握合适的量度同样是城市更新的重点。
在不同空间层次均有考虑才是完整的城市街区空间营造,否则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城市更新的加速伴随着网红建筑更迭的加速。
尽管塑造“网红”建筑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也应当警惕潮流带来的“泡沫”。
作为人居环境的一部分,标志性建筑与网红建筑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并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城市问题才能够用更加整体的眼光指引城市规划与设计。
或许今后的部分建筑设计会越来越趋于商业化,但我们可以更多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感受。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更加科学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标志性建筑的特征来进行各种城市更新的设计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文丘里,布朗,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M].徐怡
芳,王健,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上接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