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报检查的三重内在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观察·读新闻传播学书
45
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
Media Spectator
书报检查的三重内在矛盾
读
毕《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后, 我认为可以将马克思的批判大致归结为对普鲁士新书报检查令中三种矛
盾的揭示。
马克思通过这种对逻辑的批判,使新书报检查令在
表象上所昭示的各种“自由”露出了真面目,即实为王权者维护自身利益、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伪自由”。
1.伪自由的法理矛盾。
文章一开头,马克思就撼动了新令存在的根基。
他指出:“书报检查是官方的批评。
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
”换言之,新令的本质仍是将官方制定的主观标准,直接等同于批评的客观标准,因而新令所力图塑造的“公正的、自由的书报检查”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不论其表述如何冠冕堂皇,以官方的意志和态度来评判个体的精神创造及其言论,都是荒唐的。
就法律而言,旧的书报检查制度于1819年颁发,限期五年,可22年来一直未见废止过,这就说明公开限制自由的旧制度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现在出笼的新检查令实际上是对旧制度的重温,只是因形势所迫,要以“自由”的面目继续维持书报检查制度。
新令希望将矛盾转移至书报检查官的身上,但是马克思指出:“虚伪自由主义的手法通常总是这样的:在被迫让步时,它就牺牲人这个工具,而保全事物本身,即制度。
这样就会转移从表面看问题的公众的注意力。
”倘若人们看不清这种伪自由的真相,放心大胆地去反对和抨击个别检查官或不受政府宠信的大臣,这实际上也就中了当局的计谋。
2.伪自由的真理矛盾。
新令指出:“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 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
”从这一冠冕堂皇的词句来看,新令好像非但没有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反而鼓励人们对真理进行探索。
其实这又是一种假象!
马克思首先指出,这种规定实际上让人们不去关注真理的内容,而是内容以外的东西,即人们探讨真理的态度:严肃和谦逊。
而后,从马克思的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真理,所谓“谦逊”、“严肃”都是荒谬的。
与此同时,探索真理的过程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个性风格,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进程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色彩,一种表情,一种乡音”,更不可能局限于“谦逊”、“严肃”。
由此,我们恍然大悟,新令所谓“谦逊”、“严肃”的实质,其实是要扼杀人们的个性和其所可能发出的不同声音。
正如马克思所言:“谦逊是使我寸步难行的绊脚石。
它就是规定在探讨时要对得出结论感到恐惧,它是一种对付真理的预防剂。
”
还有,到底何谓严肃?何谓谦逊?显然,它们的概念都太过主观,太过暧昧。
最荒谬的是,这些主观的概念最终都要由他人——书报检查官们来做定夺!那么索性就赤裸裸地宣布,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吧!
3.伪自由的宗教矛盾。
新的书报检查令又规定,“书报检查的目的是与宗教的一般原则相违背的一切均应杜绝,不管个别宗教党派和国内允许存在的教派的见解和教义如何。
”马克思认为,这种貌似保护宗教的法令,其观点却是反宗教的。
因为它把宗教的一般原则同它的实际内容和规定性分割开来的做
● 李鹏南
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不管该条文在字面上显得多么平易近人、多么鼓舞人心,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伪善。
检查令允许自由的讨论,却又限制讨论的形式,这难道不是一种玩弄公众于股掌之中的做法吗?这比直接明文规定限制公众自由讨论,更令人不齿。
再往下查看这部新书报检查令,便不难发现,几乎每一条款都在玩类似的文字游戏。
如“凡以轻佻的、敌对的方式反对一般的基督教或某一教理的行为,均不应容忍。
”这一条中的“轻佻的”和“敌对的”,可以方便书报检查官为任何他们不满意的言论扣上这两顶帽子。
马克思认为,唯一能整治这种制度的方法就是废除它,这样才有真正实现新闻出版自由的可能。
读罢全文,我不能不赞叹马克思思维的敏捷与智慧的高深,全文的思辨色彩很浓,一定程度上为阅读和理解本文带来了困难,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回想之前的语句和思考正在读到的某个词,甚至某个字,即使是这样,有些话还是无法完全理解。
但这并不妨碍通读全文所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虽非德国人,但眼见普鲁士政府当局丑恶伪善的嘴脸一点点地在马克思犀利的批判下原形毕露,大声叫好的冲动油然而生。
我非常喜欢马克思在总结全文时引用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其著作《历史》中所讲的那句话:“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那个时代,我认为对现在的中国也是适用的。
我希望在中国,《人民日报》2011年4月28日发表的评论《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所引证的那句话——“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悉、熟悉并得到践行。
○
新闻观察·读新闻传播学书
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
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
是不现实的
● 杜林芸
马
克思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发表在《莱茵报》的第一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
的辩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议会辩论情况的辩论》写于1842年初,讨论的是书报检查制度。
我相信对自由和法治的破坏在今天应该受到同等的批评,但是我怀疑马克思所提到的书报检查阻碍人们准确认识社会的实际效用,在今天还有多少。
汉语的丰富加上网民的想象力和网络强大的传播力,使重大的信息一旦被发出,就必定会流传。
马克思在第二篇文章中援引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的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做奴隶的滋味;但是自由的滋味你却一次也没有尝过,所以你就不知道它是否甘美。
因为只要你尝过它的滋味,你就会劝我们不仅用矛头而且要用斧子去为它战斗了。
”高明的统治者应该明白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马克思写道:“德意志的精神发展并不是由于书报检查制度,而是由于违背了这种制度。
”并且在文中以一些欧洲国家的发展历程为例,从中可以看见新闻出版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新闻出版并不能够决定历史进程,但是受压抑的诉求会激发反抗和斗争;当人民需要革命时,革命也会体现在新闻出版
领域。
总而言之,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渴望,用马克思的话说,既是一种“历史个性”,也是“人民性”的,虽然不合统治者的心意,但是统治者必须要考虑其中体现出的人民的精神。
由此想到前些时候《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和《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等,前者中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
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
”说的就是执政者应该有让人发声的雅量,并且不论人们的声音发不发得出来,问题的社会根源总是存在的,假如人们被逼得没法理性地说话了,不给声音一个出口,就可能导致麦克卢汉和鲍德里亚所说的“内爆”。
马克思两篇论文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说明:一丁点儿的权利上的进步,哪怕是纯粹认识上的进步,都来自于坚持不懈的争取,而且只有当自由成为大多数人的关注和共识,而不是少数知识分子声嘶力竭的呼喊的时候,它才可能变成现实。
○
法,恰恰违背了宗教的一般原则。
无论何种宗教,源出何处,也不论各种教义有怎样的差别,其基本精神与一般原则总是大体相同的,而以一种宗教去代替另一种宗教,甚至消灭异教徒,这本身就是对源于人类基本道德基础的宗教的极大讽刺。
还有,由于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两者都不可偏废。
但新的书报检查令以虚伪的礼仪、习俗和外表礼貌代之为道德和良好习俗,这不仅失却了道德的本义与原则,以警察的尊严和传统的礼仪阉割与玷污了道德精神,而且大大弱化了人类应有的宗教良心。
马克思分析了新令产生的背景,写道:“这(指新令——笔者注)与罗伯斯比尔执政时期国家在危急情况下所制定的那些法律,以及罗马皇帝在位时期,国家处于腐败不堪的情况下所颁布的恐怖法律没有两样。
”正如马克思所言,书报检查这种追究思想和倾向的法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恐怖,就好比我国“文革”时期的那句口号——“狠斗私字一闪念”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给了我们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