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双基考试试题(扫描版)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双基考试试题(扫描版)

辽宁省大连市2016届高三语文双基考试试题(扫描版)2016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依据原文,“生存问题”与“保持着耕读的传统理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D(“展现了新时代特色”一说无中生有。

)3.B(原文“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意思重心在乡间传统匠人渐渐在消失,而选项偷换概念,且强加因果关系。

)4.B(从句式与语意两个方面考虑。

)5.A(古人名与字的涵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

)6.C(“葛荣被害”这一事实错误外,无复出仕并不能充分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至少后来他还两度做过郎中。

)7.(1)(5分)当时参加选拔的人竞相争论不服,元匡让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说服而离开。

(句子大意2分,“争相”“当”“去”各1分。

)(2)子升也被捉住扣押。

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跟子升以前相识,率几十名骑兵暗地护送子升。

(句子大意2分,“见羁执”“以”“潜”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温子升,字鹏举,晋朝大将军温峤的后代。

世代居住在江东。

子升最初向崔灵恩、刘兰求学,读书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长成人后博览百家之书,所写的文章清丽婉约。

充当广阳王元渊的贱客时,创作了《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到后认为写得很好,便到元渊家中当面致谢。

常景说:“不久前见到了温生。

”元渊奇怪地问温生是什么人物,常景说:“温生是个大才子。

”元渊这才开始知道他有才学。

熙平初年,中尉、东平王元匡广泛招用文人,以充任御史,一时接受策问的有八百多人,子升和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中高第。

当时参加选拔的人竞相争论不服,元匡让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说服而离去。

孙搴对人说:“早上来的那些拖旗帜乱车辙的人,都是被子升打败的。

”于是补选为御史,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

御史台中的文件都是子升写的。

因守丧而卸任,服丧期满后,回去担任奉朝请一职。

正光末年,广阳王元渊任东北道行台,召用子升为郎中,军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笔。

高考大连市_双基_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高考大连市_双基_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10年高考大连市“双基”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说“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等方面”不正确,一是说“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等方面”不符合文意,二是批评道教和佛教的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不是荀子、孟子。

)2.D(“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即使像尧舜禹……人人都能做得到”,理解不当。

从原文看,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突出个人为善的主动性”并没有说“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且“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有条件的,即“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

) 3.C(原文:“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

可见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仁”。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比,与……相比。

)5.D(①是说虞世南安于贫困,有节操的;②是说虞世南对待兄长的深厚情谊的;⑤是说皇帝听从虞世南劝谏的。

)6.D(“此诗一传”,指皇帝写的宫体诗一旦传开,不是“自己唱和的诗”。

)7.(1)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

(译出大意给2分,“乞骸骨”“听”“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译出大意给2分,“然”“赈”“狱”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

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

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

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

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2011大连市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2011大连市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2011年高考大连市第二次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说“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2.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A(说“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说明:原文中的“张腐”当为“张廌(zh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 C(识,通“志”,记,记住。

)5.D(①是羊祜对待自己的亲属的做法;②是羊祜对待自己管辖区域百姓的做法;⑥是吴人对羊祜的尊重。

)6.B(说“羊祜并不阿附他”,于文无据。

)7.(1)羊祜与王沈都被曹爽征召。

王沈劝羊祜接受征召,羊祜说:“把自己交付给人家去为别人做事,谈何容易。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辟”、“就”(“就”解为前往,“征”解为应征,亦可)、“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东吴石城的守军距襄阳地界七百余里,每每造成边境的麻烦,羊祜对此很忧虑,最终用计谋使吴国解除守备。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去”、“患”、“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羊祜,表字叔子,是泰山南城人。

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对亲人的怀念超过常礼,侍奉叔父羊耽十分谨慎。

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漂亮,善于谈论。

郡中的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一般,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向上推荐他做计吏,州中四次征辟他做从事、秀才,五府交相任命,都不就职。

太原人郭奕见到他说:“这是今天的颜回呀。

”羊祜与王沈都被曹爽征召。

王沈劝他接受征召,羊祜说:“把自己交付给人家去为别人做事,谈何容易。

”等到曹爽失败,王沈因为是旧吏而幸免于难,于是他对羊祜说:“常记得你以前的话。

辽宁省大连市2011年高三年级双基测试英语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1年高三年级双基测试英语试题

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英语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将一卷和二卷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l.5分,满分7.5分)听下面五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n will the train arrive?A.At 12:15.B.At 12:30.C.At 12:45.2.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In a library, B.In the classroom.C.In a bookstore.3.What's the most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Husband and wife.B.Teacher and student. C.Customer and salesman.4.What does the man mean?A.He doesn't care that the woman is late.B.He arrived five minutes later than the woman.C.He's angry that the woman is late.5.Who will use the man's car?A.Mike.B.Tom.C.Sam.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011年大连高三双基测试

2011年大连高三双基测试

2011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 物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C 2.AD 3.AB 4. B 5. AC 6.B 7.AC 8.D 9.BCD 10.C 二、必考题:11. v = 1.24 m/s , a = 6.22 m/s 2。

每空2分,共4分。

12.(1)电流表外接1分,分压电路1分,开关在干路上1分,共3分。

(2)滑动变阻器连线接在接线柱上1分,电表正负极1分,电表的量程1分,共3分。

(3)10.8Ω ——2分 (4)A ——1分13.(9分)解:设直杆长为 h ,加速下滑部分杆长为了h 1,减速下滑部分长h 2,最大速度为v ,由运动学公式v 2-v 02=2ax ……1分 再由h 1+ h 2= h ……1分得:h 2a 2a 2=-+22124νν ……2分由v=a 1t 1 得:t 1=1s ……2分 设落地前的速度为v 2由v 2=v - a 2t 2 得t 2=1s ……2分 所以t = t 1+t 2=2s ……1分 14.(10分)解:(1)开始砂轮给铁板向前的滑动摩擦力: F 1=μ1F lN =0.3×100=30N .. ..... 1分 工作台给平板的摩擦阻力: F 2=μ2F 2N =0.1×(100+l0×10)=20N ....... 1分设加速过程铁板达到的最大速度v ,由动能定理:22121mv l F l F =⋅-⋅ ....... 2分 解出v =2m/s ....... 1分即铁板正好向前滑行2m 达到滚轮速度,因而在铁板和滚轮分离时恰好达到与滚轮共速,分离速度为2m/s 。

(2)在铁板向前滑行2m 过程中,电动机消耗的电能转化为三部分,铁板和滚轮的相对滑动产生的内能、铁板与地面的滑动产生的内能及铁板增加的动能。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pdf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pdf

大连市高三基语文参考答案D(将子思的心性说作为唯心论,偷换了概念A(扩大了原文“很多情况下 4、B(缟素,名词动用,穿着丧服。

8、第一句写暴雨来临前的景象。

天上乌云翻滚,远处的山峦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

第二句写大雨倾盆的景象。

大风裹挟着白花花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3分) 从乌云压近、急雨骤降,写到狂风席卷,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让人目不暇接。

(2分) 9、任选两点作答即可,每点3分,共6分。

①有远有近:先写远处的山峦、翻滚的乌云;再写眼前的大雨,倾盆而下;最后放眼西湖,水天一色。

(3分) ②有动有静: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水花四溅、狂风席卷,动感十足;远处的山峦、雨过天晴后风平浪静的西湖湖面,静美如画。

动静结合,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3分) ③有声有色:暴雨倾泻而下砸在船上,砰然有声,狂风席地而卷,仿佛在耳边鸣响;乌云、依稀可辨的绿色山峦、白花花的雨点、碧绿的湖水、万里晴空,写出了多变的色彩。

作者运用声色,从感官上描写所见之景。

(3分) ④有景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时的紧张、期待;大雨倾盆而下时的酣畅淋漓;雨过天晴、放眼水天一色时的轻松惬意,作者的心情随急剧变化的景物起伏跃动。

(3分) 10、(1)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衣冠简朴古风存 拄杖无时夜叩门 11(1)E项3分,2分 ,B项1分 (A“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文中没有依据,理解偏误;B、老头的思想不是矛盾,他不支持去购买这样的幸福给女儿;内容上写出了家更娱乐消遣的经济能力,3分)情节上3分) (3)作为小说的标题,包含着的含意:们但这种向往现实而很难实现。

3分) 在作用上,它也*,发人深省2分) *对于小说的主题,从以下几个角度答皆可,要有。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答案)试卷说明:大连市高三双基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答非所问。

这一项没有表现“礼法结合”。

从原文中看,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只是表现了“法”这一思想,并没有涉及到“礼”。

)2.C(信息整合错误。

从原文中看,“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这句话单独成句,是另有所指。

只能说“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这一做法中可能有加大司法随意性的问题存在,但不能把“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这些“春秋决狱”产生的影响也看作是弊端。

)3.B(理解分析有误。

说“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分析不恰当。

原文是“将法和礼的关系表现得最为完整”,而不是“处理得最为合理”。

再从原文“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

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等文字来看,这部书是偏重于礼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因袭,秉承,继承)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白杨察敢于直言的。

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6.A(概括和分析有误。

从原文看,“糊名”和“变文格”是两回事,“变文格”可以导致文章“放轶”,而“糊名”则是防止走门路。

)7.(1)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

译出大意给2分;“忧”、“服除”、“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

译出大意给2分;“诘”、“缄默”、“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杨察,表字隐甫。

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

考中进士甲科,拜官将作监丞,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

2011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最新版本图文

2011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最新版本图文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亲和力声名鹊起闹别(biâ)扭称(chēng)心如意B.倒胃口皇天后土瞭(liǎo)望哨金蝉脱壳(qiào)C.哈蜜瓜明眸皓齿撑(chēng)场面姹(chà)紫嫣红D.敞篷车异彩纷呈差(chà)不多白雪皑皑(ái)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ã)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âi)虎作伥B.惬(qiâ)意觊(jì)觎蒙(mēng)蒙亮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ï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豉(chǐ)箴(zhēn)言轧(zhá)马路开门揖(yī)盗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终于适量B.鉴别色彩终于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彩最终适量4、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分)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①写出浓浓春意,②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③,④,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⑤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②③④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答案).pdf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答案).pdf

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3.B(理解分析有误。

说“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分析不恰当。

原文是“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不是“处理得最为合理”。

再从原文“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

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等文字来看,这部书是偏重于礼的。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因袭,承袭,继承) 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

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 【参考译文】杨察,表字隐甫。

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

考中进士甲科,拜官将作监丞,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

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就轻视他。

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出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方才敬服。

杨察在官署,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当务之急。

人们中有的议论他,杨察说:“这是转运使督查地方官员的职责,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征召入朝拜为右正言,暂时兼任礼部贡院官职。

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变文章的风格,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

杨察认为:“防禁一旦突破,那么请托之风又会兴起。

况且文章无论今昔,只以其纲要作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纵,也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

”先前的议论于是搁置下来。

晏殊执掌朝政,因为要回避岳父,调为龙图阁待制。

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

议论国事无所避讳。

适逢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

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

从小死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有一些文化,曾经自己教他。

大连市2011届高三双基试卷-物理

大连市2011届高三双基试卷-物理

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物理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必考题)和第Ⅱ卷(必考题+选考题)两部分。

全卷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必考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1所示为一个质点作直线运动的们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质点在10 s~12s内位移为6 mB.质点在8s~10s内的加速度最大C.质点在11s末离出发点最远D.质点在8 s~12 s内的平均速度为4.67 m/s2.2010年l0月1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绕月卫星,绕月运行高度为100公里。

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嫦娥一号”绕月运行高度为200公里,如图2所示。

“嫦娥二号”卫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相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周期小,线速度大B.周期大,加速度大C.线速度大,加速度小D.角速度大,线速度大3.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输出电压恒为U,电动机M线圈电阻与电炉L的电阻相同,电动机正常工作,在相同的时间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电炉放出的热量与电动机放出的热量相等B.电炉两端电压小于电动机两端电压C.电炉两端电压等于电动机两端电压D.电动机消耗的功率等于电炉消耗的功率4.如图4所示,A和B两物块的接触面是水平的,A与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在下滑过程中B的受力个数为()A.3个B.4个C.5个D.6个5.如图5所示,质量为10 kg的物体拴在一个被水平拉伸的轻质弹簧一端,弹簧的拉力为5N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若小车以1 m/s2的加速度水平向右运动,则(g=lo m/s2)()A.物体相对小车仍然静止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增大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D.物体受到的弹簧拉力增大6.如图6所示,矩形线圈面积为S ,匝数为N ,线圈电阻为r ,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绕OO '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外电路电阻为R ,当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60°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 .通过电阻R 的电量为2()NBSa R r =+C .电阻尺所产生的焦耳热为22224()N B S R Q R r ωπ=+ D .当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60°时的电流为2()NBS R r ω+7.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P 1,它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 大小恒定,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最大速度为v ,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7所示。

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高三2011-05-22 12:02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黄庭坚认为杜甫、韩愈这样的人写诗写文是有来历的,而杜、韩对于他们的前人的作品,那些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于是,黄庭坚给他们的做法起了一个名字,凡是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前人的,比如一个词、一个句子,这种做法叫“点铁成金”;凡是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这叫“夺胎换骨”。

宋人经常把这两句话合起来使用,因为两句话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黄庭坚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非常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入门的好办法,即模仿前人。

当然,黄庭坚进一步要求自成一家,“夺胎换骨”只是初步的。

宋代诗人开始写诗的时候,唐诗已经存在了,唐诗是他们面临的文学遗产。

一方面,唐诗为宋人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参考,可以模仿。

另一方面,唐诗对宋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哪个方面,只要联想到唐诗,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

这叫宋人还怎么写诗?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唐朝区别不大,并没有出现新的东西,没有出现汽车、火车,还是原来的生活状态,基本的喜怒哀乐是一样的,整个的文化背景也差不多,那宋人还怎么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唐以后的人不要再写诗了。

当然他说的是五、七言的诗歌了,你写新诗、白话诗当然可以,唐朝人没写过,但是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你没法写。

所以黄庭坚这个理论对宋人来说是很有用的,他们正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写去都绕不开唐诗,黄庭坚就教他们:你就对唐诗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它进行“点铁成金”,对它进行“夺胎换骨”。

2011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2011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2011年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1.D(A挖墙脚 B毗邻pí C大拇指)2.C(A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生动地谈论。

B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

C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对象错误。

D见缝插针:指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时间或机会。

)3.A(B句式杂糅 C“解决”与“节水行动”搭配不当 D语义矛盾,“多达”与“左右”)4.C5.D ( A项“只是理论上的说法”证明的是有水,不能作为题干说法的依据;B项化学分析和分子组成测定的结论不一;C项说法是一种“可能性”。

6.B (A项化可然为已然,原文是“月球上可能存在水”;C项偷换概念,不是氢元素的百分含量;D范围扩大,“很多”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7.B (水冰之谜会有不同的结果。

解开了水冰存在之谜,未必能找到水作燃料。

)8.A(报:报复)9.B(③尽取其财物送给齐君,有掠夺的嫌疑,是忠君的表现。

⑥表现他有远见,有头脑,非军事谋略。

)10.C(授给乐毅相印的是赵惠文王)11.(1)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

(约、“以伐齐之利”各1分,句意2分,共4分)(2)而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想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在齐国面南称王。

(所以、拔、隙、且各1分,句意2分,共6分)12.(1)诗人将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倾斜银光的明月和掠过万里关山的浩荡长风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2分)描绘出一幅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1分)表现出(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特点(意境)。

(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2分)战士望着荒凉的边塞,愁容满面,想像家中的亲人在这清冷的月夜楼头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不能生还的征人,似乎还听到一声声惆怅的叹息,使得思归之情更浓,关切之意更真,和平之盼更切。

高三双基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高三双基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高三双基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商业和城市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同样是人类历史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期的城市可能更像是“大农村”,但作为专门存储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创造的“容器”,它们不断吸收、汇聚、传播早期的农业文明与文化,有力推动了当时黄河流域内的农村聚落向更高形态演化,将城市的承载和服务功能提升到更高发展水平上。

黄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城市革命”的摇篮之一。

一直以来的主流意见认为,城市起源千五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陆续出现了古代城市。

这一派的核心观念即“城市革命”,它始于澳大利亚历史和考古学家蔡尔德。

他把“农业革命”视作“城市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在世界最早的大河文明中,都是先出现了“农业革命”,继而繁育出和养活了更多人口,再构建出较为复杂的分工体系及社会关系,最终才导致了历史上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诞生。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也因此而成为地球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

在人类“城市革命”的年代,拔地而起的黄河流域古代城市,实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并非经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自成一体、一脉相承的独立系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标识意义大的地区之一。

从古代城市数量来看,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那么黄河流域城市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容器。

据傅崇兰先生统计,“上下5000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海和内陆的周边地区产生过国家统一和分裂过程中的 60多座重要都城、几十座重要省城和 2000多座县城。

”从古代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都城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领区,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主要和最重大的发明和创造,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汉唐王朝均建都在黄河流域,不仅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城市总体格局,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

辽宁省大连市24中2011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4中2011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1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国学”,是哪些“国”与“学”(节选)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

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

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

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有学,何以分中、西?待到19世纪末,因为甲午战败,士大夫产生了文化危机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与日本。

作为保守主义者,张之洞敏锐地感受到西方学术的压力,作为一种反拨,他撰写《劝学篇》,告诫士人和政府,应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

梁启超后来将其改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广为流传。

不过,推测起来,“旧学”“中学”与“国学”,还是大为不同的。

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地域性、时间性,西学是西方的、先进的,中学是中土固有的,不那么时髦。

“国学”一词凸显了“国族”(nation)意识。

应当说,“国学”概念的出现,。

晚于中学、旧学,它是在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十分清醒的文化国族意识之后才出现的。

这种意识的自觉当在现代学术体制建直之后。

清末废科举,大学、研究所、学会之类的现代学术体制兴起。

它们带来了现代学术,这种现代学术最初必然完全搬自西方。

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自然科学因其客观性、物质性而与国族、传统无关,人文社会领域的学问却不可能与国族脱节,因为这些学问皆关乎生活于具体文化、传统、社会中的人。

于是,在这个知识领域,“国”与“学”发生了特殊的关系。

梁启超阐述学术独立之义,特别揭示一点:“凡一独立国家,其学问皆有独立之可能与必要。

”陈寅恪曾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仔细分析即可发现,此处所谓“国学”,是指中国作为现代国家所需之学。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文下学期双基测试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文下学期双基测试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0年高三年级双基测试卷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工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冬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

孟子提出修身立命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

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

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

儒学在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

“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

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2011年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黄庭坚认为杜甫、韩愈这样的人写诗写文是有来历的,而杜、韩对于他们的前人的作品,那些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于是,黄庭坚给他们的做法起了一个名字,凡是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前人的,比如一个词、一个句子,这种做法叫“点铁成金”;凡是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这叫“夺胎换骨”。

宋人经常把这两句话合起来使用,因为两句话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黄庭坚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非常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入门的好办法,即模仿前人。

当然,黄庭坚进一步要求自成一家,“夺胎换骨”只是初步的。

宋代诗人开始写诗的时候,唐诗已经存在了,唐诗是他们面临的文学遗产。

一方面,唐诗为宋人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参考,可以模仿。

另一方面,唐诗对宋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哪个方面,只要联想到唐诗,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

这叫宋人还怎么写诗?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唐朝区别不大,并没有出现新的东西,没有出现汽车、火车,还是原来的生活状态,基本的喜怒哀乐是一样的,整个的文化背景也差不多,那宋人还怎么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唐以后的人不要再写诗了。

当然他说的是五、七言的诗歌了,你写新诗、白话诗当然可以,唐朝人没写过,但是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你没法写。

所以黄庭坚这个理论对宋人来说是很有用的,他们正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写去都绕不开唐诗,黄庭坚就教他们:你就对唐诗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它进行“点铁成金”,对它进行“夺胎换骨”。

黄庭坚还给他们打气: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样做,古人也这样做,杜甫这样做,韩愈也这样做。

黄庭坚提出这个理论以后,宋代的学者、诗论家果然举出很多前人的例子,探讨杜甫是怎么做的,韩愈是怎么做的.他们对前代的那些文献怎么进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

可以说,这种思考深入人心。

所以体现在牡诗的注解中,这些注家也就带着这种观念来思考:一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有没有来源?它是独创的,还是对前代人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尿酸高吃什么好,宫颈糜烂用什么药好(节选自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1.下列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点铁成金”,即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前人的一种做法,是黄庭坚为诗歌创作借鉴前人作品,为我所用起的一个名字。

B.“夺胎换骨”是黄庭坚为诗歌创作所起的一个名字,即一种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做法。

C.宋人把“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合起来使用,因为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D.当时的年轻人非常相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学会这一入门的好方法,才能自成一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黄庭坚从杜甫、韩愈对于他们的前人作品中好的句子、好的构思,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为自己所用中,受到启发,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

B.鲁迅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点明宋人要在诗歌上有所创新,必须另辟蹊径。

C.“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在宋人创作时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写去都绕不开唐诗的背景下,提出的对前人诗歌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

D.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后,受到宋代学者、诗论家的重视,他们探讨杜甫、韩愈是怎么对前代的那些文献进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由于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

所有的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哪个方面,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这对宋人的诗歌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B.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人的基本的喜怒哀乐、整个的文化背景等都与唐代的差不多,这些因素是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

C.对宋朝人来说,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没法写了,但是写新诗、白话诗是可以的,因为这类体裁的诗歌唐朝人没有写过,所以宋朝人可以在这些领域开拓。

D.对前代人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也影响到对杜诗做注人的思考,一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是有来源的还是独创的?这种思考也会影响到后来的创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

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

县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

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

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

”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

”竞如期而反。

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

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

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合人如故。

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北)魏。

二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

”议者并然之。

岐独日:“(北魏)高澄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

且彭城去岁丧师,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

和不可许。

”异等固执,帝遂从之。

及遣使,魏果举兵入寇。

三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

二月,(北魏)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

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

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

乃遣石城公送之。

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

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及景背盟,莫不叹服。

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

固辞不受。

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循吏传》,列传第六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阕后疾废久之废:中止。

B.郡录其仇人录:记录。

C.终不引咎引:承认。

D.其若负信负: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岐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①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②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③和不可许④求遣召宣城王出送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⑥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岐讲孝道并以诚信待人。

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有个囚犯按刑法应抵命,傅岐放他回去探家,那人竟然也能守信按期限返回。

B.傅岐在做地方官时深得百姓爱戴。

他离开始新县时,人们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傅岐回到都城后得到升迁。

C.傅岐做事勤勉并有见识。

他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十分勤勉;在萧明派使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一事的看法上,更是与众不同。

D.傅岐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

北魏的侯景要和梁订立盟约,请宣城王出城送行,傅岐坚决制止要宣城王出城送行的做法,主张派石城公送行。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5分)(2)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

”议者并然之。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杨万里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注: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8.第二句中的“一团冰”是怎样写月的?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畀?(5分)9.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后二句“富有奇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2)杨花落尽子规啼,,,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冬季杨晓敏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

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

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

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

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包的梦幻。

就像被哨卡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

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肖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

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

大伙头上笼罩一团哈气,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郎个搞起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

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臊狐狸,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做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

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袁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