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园林之北魏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古代园林之北魏园林
北魏是从大漠北缘迁都洛阳的。
这个王朝对中原文化狂热追慕,恨不得一日之内认识所有的汉字,其汉化进程之快,令史官都来不及详细记录。
它在洛阳修建了1367座佛寺,开凿了龙门第一个洞窟,建起了永宁寺和永宁寺塔,谱写了佛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绝美华章。
在洛阳建都的13个王朝中,北魏的色调是一片金色。
自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全国佛寺竟增至3万余座,有僧尼200万人,这是一个佛的国度。
而洛阳的佛寺有1367座,每座佛寺都有独立的园林格局。
难怪园林专家王铎反复向我交代:要重点写写北魏园林,它是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快速发展期,其皇家园林已经有了向世界展览的意向,佛寺园林已经有了超现实的理想境界,风景园林已经有了自然与人文相谐的种种意趣。
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但74岁高龄的王铎先生执意送我出门,似乎要送我走进北魏王朝……
佛寺园林多而清幽
北魏宫城在汉魏故城城址上重建,仍在白马寺东边。
其单一的宫城形制,在曹魏时期已经形成,只是在汉代北宫的基础上修建了四面城垣。
内城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
内城之外又加外廓城,共有坊里220个,大量私家园林散布在坊里之间,少量皇家园林围绕着宫城城垣,众多的佛寺园林分散在城内外。
这是一个梵音回响的城市。
佛寺主殿上的金色覆瓦,在余晖中散射着宗教般的庄严与宁静。
《洛阳伽蓝记》中载:从汉末到西晋,洛阳只有佛寺42座,而到了北魏,洛阳佛寺达到1000多座。
佛寺园林随之兴起,即使在城市中心地段,也常见环境幽静的佛寺园林。
而在近郊建的佛寺,都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参禅之所。
其选址的原则:一是近水源,以便获取生活用水;二是近树林,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就地获得木材;三是地势背风向阳,有良好的小气候。
洛阳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地方很多,北有邙山,南有龙门,西边可延伸到新安县的青要山,东南可延伸至万安山麓和中岳嵩山。
由于佛寺密布,当时的洛阳古刹林立,僧尼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据王铎先生著的《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记述:当时洛阳城内的永宁寺,没有依托名山大川营造园林的条件,但为了营造出园林环境,只好在寺院四面围墙上各开一扇门,各门都有通往外界的林阴大道,栽满青槐。
行人路过此处,行走在浓阴之下,享受着夏日清凉。
永宁寺中有永宁寺塔,建在寺中心。
《水经注》中记载:这座塔高约136米。
当时人们建这么高的木塔,一是将其作为寺院的标志性建筑,二是利用它的高度“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建设的通用手法。
远山在目,却不能将其搬入寺中,建设者就让寺院大门对着远山,让寺院的窗口框住远山,把远山风景纳入寺院景致之中。
寺院若处于城阙房舍之中,阻隔了大家的视线,建设者就在寺院建起高塔,登塔远望,周遭景物尽收眼底,永宁寺塔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史书载:塔成之后,此塔的始作俑者胡太后多次登塔眺望京都旷野。
皇室臣僚也每每结伴登塔,极目远眺,谈笑风生。
可惜此塔建成18年后毁于一场大火。
大火三个月不灭,烧毁许多僧舍,当场便有两位老和尚蹈火自杀,成为永宁寺最悲壮的祭品。
那堆积如山的火后余烬,仿若永宁寺塔的骨灰,述说着洛阳人心中永远的痛。
可是,并不是每座佛寺园林都有如此悲怆的结局,在永宁寺西北不远处,马寺钟声依然定点响起。
这座建于东汉明帝时期的中国第一座官方寺院,到了北魏王朝手里,又添栽了许多果树。
《洛阳伽蓝记》卷4记载:寺内苹果、葡萄异于别处,子实甚大,葡萄大于枣,味道很鲜美。
每到葡萄成熟季节,孝文帝命人摘取,自己品尝之后,多赠予宫人。
宫人得之,又舍不得吃尽,遂转送亲戚。
亲戚们感到新奇,让街坊邻居品尝,于是京师流传一句话:“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夸赞葡萄香甜,堪比石榴,一颗就抵得上一头牛的价值。
另有宝光寺园林,在白马寺东二里的御道之北,园中有水系,有“咸池”,池边有芦苇;景明寺园林,在御道之东,规模很大,殿堂千余间,还有人工湖,湖中有荷花,竹林松树林也在其中,含风带露,青翠欲滴;大城内有景乐寺,属于比丘尼寺院,西对永宁寺,常有女尼诵经歌唱,环境幽静,男子不得入内,多种枣树、槐树,掩映曲廊精舍,十分精致。
偃师龙虎滩东边,有一座景林寺,是禅宗的第一座寺院。
当时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国,先住持此寺,然后才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达摩喜爱的就是此寺的园林清静,是坐禅的好去处。
以上寺院名称中,基本上都有一个“景”字,说明北魏寺院的园林意识很强,处处造景,风景秀丽。
可以想见,洛阳城内的其他寺院,也是一样的美丽。
佛寺园林的特点:一是水系景观中都有一个放生池,这是因为佛门不杀生;二是绿化树木多栽松柏和菩提树,强调此生修行、来生幸福;三是在寺院旁边专设一院,栽植花木果树,让僧人和香客共享,体现佛门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
佛寺园林不同于帝王贵族苑囿。
寺院丛林已经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
帝王可以造皇家园林,权臣可以造私家园林,而寻常百姓只有到佛寺园林中进香游览。
正是由于游人众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意施舍,这就大大促进了佛寺园林的建设,所以佛寺园林并不缺少资金,可以不断地进行维修和拓展。
皇家园林少而精致
北魏洛阳皇家园林,与其他朝代相比数量少,但少而精。
《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有西游园、华林园。
华林园是在魏晋华林园的基础上重建的,园内设施没有大的变化,建筑也不甚华丽。
孝文帝这个人懂得节俭,他知道,北魏的都城是在晋末“八王之乱”后魏晋旧城址上重建的,因此反对在城市建设上过于奢华,园林建设也是趁汤泡馍,只对前朝留下来的园林进行改造。
西游园,即东汉、曹魏留下的“西苑”,是一个旧园子,只不过改改名称而已。
孝文帝在里面造了一个凌云台,登上凌云台,可以“极目洛川”。
东汉、曹魏“西苑”留下来的大部分设施,北魏照单全收,照用不误,比如原来雕凿精美的石蟾蜍和龙口水道,北魏皇室一直在使用。
虽然是旧物利用,但也有所创新。
中国园林到了北魏时期,进入了重要转折期,表现之一就是北魏在改造这些老园子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
特别是西游园,开始与寝宫相连,方便了皇室人员的日常生活,使之来到园中,犹在宫中,工作、用餐、夜宿都不耽误。
这是我国皇家园林在布局上的重大转折,影响深远,后来的唐宋园林的寝宫布局多是如此。
北魏皇家园林,在艺术构建上已经趋于成熟:山水、花木、建筑、雕塑等园林要素已经齐备,两个园子里有苍龙海、景阳山、钓鱼台,还有临危探奇的“临危台”。
这种“临危台”,一般设置在峰巅危崖之上,是个观景台,可以登高四顾,遍览美景。
所以王铎先生说:到了北魏时期,皇家园林可称为“皇家山水园林”,它是此后所有皇家山水园林的先驱,是在洛阳诞生的,随后走向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北魏皇家园林与当时的私家园林相比,一是规模要小一些,二是建筑物要多一些,但没有私家园林的华丽和幽静。
风景园林大而著名
北魏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它先是开凿了龙门石窟等石窟寺园林,使之形成名胜,接着开创了京畿风景园林,使园林品种更丰富,类型更全面。
风景园林的特点是连山带水,地域广大,声名远播。
北魏迁都洛阳后,马上在龙门山上雕凿石窟。
龙门山离洛阳市区12公里,是标准的京畿之地。
公元493年,龙门山开始雕凿石头花朵,原来毫无表情的石灰岩,开始被北魏工匠赋予形体和灵魂。
当第一锤打下去,第一凿嵌入岩壁,佛便在冰冷的石头上微笑了。
而北魏王朝也从此被雕进洛阳历史,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正是这个王朝,从遥遥北方迁都洛阳,用简单的斧凿开路,丁丁当当敲出自己的历史。
其后的几个王朝受到启发,也丁丁当当敲下去,敲了400多年,就把龙门石窟敲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洛阳“整”出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北魏“太有才了”!它出手不凡,在龙门搞的第一个洞窟古阳洞,内容最为丰富:两壁镌刻着佛龛,拱额精巧富丽,图案文饰多彩,雕像姿态持重。
这是洞内的景致,而洞外则是龙门西山之松柏,龙门东山之香草,与洞窟中的雕像相呼应,形成绝美的风景带。
由于在龙门雕凿石窟,石窟园林就渐渐多起来,由此开创了北魏园林的一个分支。
除了打造龙门石窟外,北魏还投入巨资,在洛阳周边搞了偃师水泉石窟、盂津煤窑石窟、新安摩崖石窟、巩县(今巩义)石窟等。
还有少林寺,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
就其所处位置而言,这个寺院拥有面积更大的园林,其对面的少室山如翠屏端立,其背后的五乳峰如头簪花冠,锦屏山环绕其侧,砖塔林偎依其下。
这个寺院,如今虽不在洛阳境内,但当时是北魏京畿属地;虽不是专门的皇家园林,但体现了皇家的意志,是洛阳文化风景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还有风穴寺,始建于北魏,原名香积寺,位于汝州市城东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
此地久属洛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划归平顶山市,当时也属北魏京畿范围之内,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有房舍300多间,占地2000余亩。
其园林风格类似江南园林,依山而建,两山夹道,流水潺潺,多植刺槐、侧柏,万木葱茏,确有“深山藏古寺”和“曲径通幽”之景观。
北魏京畿风景园林的特点,是在较大区域内联袂造景,景区内不是单一的山林或寺庙,而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交融,让寺院为山峦伴舞,使梵音和钟声和鸣,让游人与流水同行,使之成为令人神往的风景名胜区。
如今的龙门风景区、少林寺风景区,都沿着这条路径走到今天。
所以,从东汉到北魏,洛阳园林经历了由简单到精细、由单一到多样、由粗犷到精致的发展轨迹。
尤其是北魏,大步跨越了这一历史过渡,此后历代的中国园林,都遵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学原则,诗意地走向隋唐,走向宋元,走向明清……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市园林
北魏洛阳城与南朝建康城为南北朝时期两大园林中心。
凭借《洛阳伽蓝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洛阳城的园林情况,这一工作对于研究北魏洛阳时代的园林发展和洛阳社会生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下面我们将就北魏洛阳城市园林分布、覆盖率与绿化效果、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地位展开讨论。
1,洛阳城绿化与园林分布
按照《洛阳伽蓝记》的城市分区展示每个园林景点:
城内:宫城之内西游园。
皇家园囿,位于宫城西边南数第二门千秋门内道北。
宫城以南永宁寺。
位于宫城南门阊阖门外一里御道西。
根据考古勘探资料,永宁寺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15米,占地面积65575平方米。
永宁寺内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其间“栝柏椿松,扶疏檐溜,翠竹香草,布护阶墀”。
寺外是“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清风送凉。
”
宫城以南景乐寺。
位于宫门南门阊阖门外御道东,与永宁寺隔路相对。
景乐寺“堂屋周环,曲房连接”,可想其规模不为小。
堂屋、曲房之间有“轻条拂户,花蕊被庭”。
宫城以南义井里。
位于景乐寺正北,义井里北门外“有丛树数株,枝条繁茂。
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铁罐,供给行人,饮水庇阴,多有憩者。
”
宫城西南建中寺。
位于皇城西边南数第二门西阳门内御道北延年里内有,本为宦官刘腾宅,占地一个里坊,“屋宇奢侈,梁栋逾制,一里之间,廊庑充溢。
”内有凉风堂,为刘腾避暑处,“凄凉常冷,经夏无蝇,有万年千岁之树也”。
宫城以西瑶光寺。
位于皇城西边南数第三门阊阖门内御道北、也即宫城千秋门外二里处御道北。
瑶光寺为世宗宣武帝所立,五级佛图可与永宁寺比美,而有“讲殿尼房五百余间”,可以推测其规模大致比永宁寺为小。
此五百余间讲殿尼房“绮疏连亘,户牖相通,珍木香草,不可胜言。
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
宫城东南昭仪尼寺。
位于皇城东边中门东阳门内一里御道南。
寺内堂前有“酒树面木”;又有水池一处,京师学徒初谓之翟泉,隐士赵逸称之为“石崇家池”。
宫城东南愿会寺。
位于昭仪寺南。
佛堂前有奇异桑树:“直上五尺,枝条横绕,柯叶旁布,形如羽盖。
复高五尺,又然。
凡为五重。
”
宫城东南永和里园林区。
位于昭仪寺南,相隔宜寿里,里内居住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等六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
秋槐荫途,桐杨夹植。
”
宫城东南景林寺,位于皇城南边最东门内御道东,在永和里之西南方向。
寺内“讲殿叠起,房庑连属。
丹楹悬日,绣角(?别字)迎风”,寺西部有果园,“多饶奇果。
春鸟秋蝉,鸣声相续”;果园中内有一小巧而构架奇巧的祗洹精舍,这个小巧建筑深藏草木之间,如同处在岩谷,所谓“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
宫城以东华林园。
位于翟泉西,翟泉位于皇城东边最北门建春门内御道北。
华林园为皇家园林,园内建筑丰富,山水丰饶。
园内有大海,即东汉天渊池,池中存有曹魏文帝建九华台,台上有孝文帝建清凉殿,后又造钧台殿于其上。
海内有世宗建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
殿与山之间建虹蜺阁,可以“乘虚往来”。
海西又有藏冰室。
海西南有景阳山,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
景阳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
同样有飞阁相通。
景阳山北有玄武池。
山南有清暑殿、临涧亭、临危台。
景阳山南有大片果园,称为百果园,白果园内“果别作林,林各有堂”,其中枣和桃负有盛名:“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
“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乃熟”,成熟时间在十月。
华林园李林西有都亭,是经常的行政、娱乐场所,有流觞池,都亭东又有扶桑海。
城东。
崇义里内杜子休宅,后为灵应寺。
崇义里位于建春门外一里余之东石桥桥北大道以东,(大道以东为绥民里,绥民里东即崇义里,)宅内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
秦太上君寺。
位于东阳门外二里御道北之晖文里内。
此寺为胡太后为母所建,规格颇高,“五层浮
图一所,修刹入云,高门向街,佛事装饰,等于永宁。
颂室禅堂,周流重叠。
”其中“花林芳草,偏满价墀”。
正始寺。
位于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南之敬义里内,园林较胜:“檐宇清净,美于丛林,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
多有枳树”。
昭德里内张伦宅。
昭德里位于敬义里之南。
张伦任司农一职,豪侈,其宅宇、服玩、车马“逾于邦君”,而其园林山池之美更是“诸王莫及”。
在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釜相属。
深溪洞壑,逦迤连接。
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
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
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天水人姜质为张伦宅作《庭山赋》,详尽描写各种景观。
地势起伏跌宕则“绝岭悬坡,蹭蹬蹉跎”;泉水长流则“纡徐而浪峭”;花草树木繁荣则“烟花露草,霜干风枝,半耸半垂,玉叶金茎,散满阶坪。
然目之绮,烈鼻之馨,既共阳春等茂,复与白雪齐清。
”鸟类汇萃则“羽徒纷泊,色杂苍黄,绿头(鸭子)紫颊(鹤),好翠连芳…….
平等寺。
青阳门外二里御道北之孝敬里内,“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平台复道,独显当世。
”
城南。
景明寺。
宣武帝所立,位于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东西南北方圆五百步,占有形胜之地,规模恢弘,所谓“前望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
寺内殿堂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
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
或黄甲紫鳞,出没于繁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
碾硙?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为称首。
”
秦太上公二寺。
位于景明寺南一里。
“并门临洛水,林木扶疏,布叶垂阴。
”
报德、大觉、三宝、宁远寺。
位于开阳门外三里处,寺“周回有园,珍果出焉”。
龙华寺、追圣寺。
位于报德寺东,二寺园林冠于洛阳诸寺,所谓“园林茂盛,莫之与争。
”[1]四夷馆、四夷里园林区。
分别位于洛河永桥以南、圜丘以北御道之东、西,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
青槐荫陌,绿柳垂庭。
”
高阳王(宅)寺。
位于津阳门外三里御道西,其(宅)“匹于帝宫。
白壁丹楹,窈窕连亘,飞檐反宇,轇轕周通(轇轕:纵横交错意)。
……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积,珍木连阴”。
城西。
冲觉寺。
原为清河王元怿宅,位于西明门外,“第宅丰大,逾于高阳。
西北有楼,出凌云台,俯临朝市,目极京师,·楼下有儒林馆、延贤堂,形制并如清暑殿。
土山钓池,冠于当世。
斜风入牖,曲沼环堂,树响飞嘤,堦丛花药。
”
白马寺。
位于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浮图前荼林蒲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
荼林实重七斤,葡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
”
宝光寺。
位于西阳门外御道北。
园中“果菜葱青”,园中一海号为“咸池”,“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
”
法云寺。
位于宝光寺西,隔墙并门,而“佛殿僧房,皆为胡饰”,寺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临淮王彧宅。
位于法云寺之北,临淮王“性爱山泉”,宅第花草树木自然繁盛,每至“春风扬扇,花树似锦”。
寿丘里园林区。
位于洛阳大市之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为皇宗居住区,并“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大觉寺。
为广平王怀舍宅所立,位于阊阖门外一里余,其环境景致比美景明寺:“北瞻邙岭,南眺洛汭,东望宫阙,西顾旗亭,禅睾显敞,实为胜地。
……林池飞阁,比之景明。
至于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
”
城北。
风光园。
位于大夏门东北,其中种植苜蓿。
凝玄寺。
位于广莫门外一里御道东永平里内,原为宦官济州刺史贾璨宅,“地形高显,下临城阙,房庑精丽,竹柏成林”。
郭文远宅。
位于洛阳东北闻义里内,此宅“堂宇园林,匹于邦君。
”
通过以上列举发现,寺院园林在北魏洛阳城中占有最大比例。
这并非因为《洛阳伽蓝记》是以记载寺院为宗旨的,而是北魏洛阳时代佛教鼎盛的表现和结果,其中原因将在后面论述。
2,洛阳城园林覆盖率与绿化效果
关于洛阳城园林覆盖率,根据以上资料作一个初步观察:城内,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方圆之内,园林景点11处;皇城之外,东西南北四个城区总面积大约是东西14里╳南北6里至约10里,在这样一个区域之内,园林景点达37处之多。
总的观察,在东西20里,南北最大20里的范围内,园林景点达到近50处,每平均8平方里的面积内就有一处。
折合为现代的度量来看,大约是在0.2平方千米的空间内就有一处园林。
再把我们没有分开统计的如永和里、寿丘里、四夷里等园林区考虑进去,无疑洛阳城的园林覆盖率是相当高的。
洛阳城的绿化效果之一是舒适感。
这在《洛阳伽蓝记》中有生动描写,如永宁寺外围“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清风送凉”;义井里北门外“有丛树数株,枝条繁茂。
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铁罐,供给行人,饮水庇阴,多有憩者”,又如刘腾宅的凉风堂“凄凉常冷,经夏无蝇”,等等资料显示洛阳城绿化为生活增添了很大舒适度。
效果之二是花团锦簇、硕果累累的丰实之美。
春夏秋三季,洛阳城百花盛开。
洛阳寺院皆种杂果,而华林园内景阳山上有规划整齐的百果园,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今天的经验进行大胆想象,如桃杏梨李石榴等果树从春季开始陆续开花;草本植物在春季复发后有漫长的花期;树木如我们所熟悉的桐、槐等也都有灿烂的花期,藕荷色的桐花,雪白的槐花如云霞般绚烂;如栝、柽、枳等也都有花期,栝有鲜黄色的花,柽在夏、秋两季有淡红色的花。
同时,各种果实也在这三个季节生长成熟。
[1]效果之三是常绿的洛阳城。
就上引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洛阳城树木中,如松、柏、竹、栝等常绿植物类占较大比例,这使得洛阳城四季常青,《洛阳伽蓝记》卷四“王子坊”下作者子注形容寿丘里乃“桃李夏绿,竹柏冬青”,也可以作为洛阳城的写照
3,洛阳城市园林的特点
北魏洛阳城园林中,寺院园林占比例最大,这是北魏洛阳城园林的显著特色。
南北朝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北朝洛阳与南朝建康是佛教两大中心之地。
社会各阶层崇信佛教,向寺院捐献财产以求积德并求得佛的保佑,这使寺院能够积聚财富用于豪华营造。
另外一个原因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即开始了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不仅在宗教理论,在建筑方面也吸取中国文化成分,如寺院的殿堂代表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引入。
园林也是如此,南北朝时期园林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时尚,佛教徒也追随潮流,使寺院既具备修行功能,也兼具游乐功能。
北魏洛阳城市园林的第二个特色是园林的经济功能还是比较突出的,园林内往往是“果菜青葱”。
果木是园林中普遍种植的,华林园中有百果园,这与西汉孝武帝在上林苑中种植各地珍贵果木的情况很相象。
寺院与私人宅第也看重果树的经济意义,“京师寺皆种杂果”,私人宅院亦然,甚至如河间王琛宅院,后园有迎风馆,“素李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楼上,坐而摘食。
”除了果木,如竹、槐、松、柏、桐、杨、柳、椿、桑等成材木或养殖食用树种,如葛、荻、白芷、蒲、芡、葵等可供食用、编织、入药的草本植物也普遍种植,又如城北风光园种植苜蓿,主要用作马饲料,这种情况,与唐宋之后园林所追求的优雅情调有所不同。
4,北魏洛阳城市园林的历史地位
尽管还带有秦汉以前园林的特点,但是北魏洛阳园林毕竟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因而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中国园林是从殷商时期的园囿开始发展起来的。
秦代宫苑建筑一度处于高潮,如著名的阿房宫。
至汉武帝时,宫苑建筑艺术臻于成熟,其基本格式延用至。
秦汉宫苑的基本形式是,苑中有天然滋生的植物和禽鸟百兽;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在这一时期,园林规划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园林也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游赏活动成为园林的主要功能;二是由于宗教兴起,寺观园林大量出现,大大开拓了园林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