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跟踪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跟踪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
图示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分布特点是
A.春季,地表反照率逐渐增大
B.冬末春初、秋季中期出现峰值
C.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
D.秋季,地表反照率逐渐下降
2.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高原气温日较差大②气候变暖,积雪减少
③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增多④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该地
A.地面温度升高
B.蒸发量减少
C.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
D.大气的逆辐射减弱
解析:1.B 2.B 3.A 第1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在一年之内出现两次明显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3月初,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0月中旬,故峰值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季中期。
第2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积雪覆盖率正相关,与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因此,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
植被覆盖率增加也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
第3题,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
地表反照率降低,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可能导致地面温度升高。
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下图示意三峡库区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理论模型图,a、b、c代表果林、撂荒地、坡耕地的变化,山区坡耕地在传统农业生计时期作为首要生产资料占据首要地位,经果林具有一定的经济—
生态双效益。
读图完成4—5题。
4.推测曲线a、b、c曲线代表的用地类型分别是
A.坡耕地、经果林、撂荒地
B. 经果林、坡耕地、撂荒地
B.撂荒地、经果林、坡耕地 D. 坡耕地、撂荒地、经果林
5.生态化—集约化时期,a类用地类型规模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B.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C.三峡水库蓄水,该类土地被淹没
D.市场竞争激烈,林木水果价格降低
解析:4. A 5.B 第4题,由图可知,传统农业生计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以耕作业为主,图中曲线a要素规模最大、曲线c要素规模最小,说明曲线a代表坡耕地,曲线c代表的是撂荒地,曲线b代表的是经果林。
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曲线a代表坡耕地曲线b代表的是经果林,曲线c代表的是撂荒地。
生态化—集约化时期,坡耕地规模最小,经果林用地规模最大,这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经果林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态双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下图,完成6~8题。
46.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 )
A.降低冬季风速 B.河流冬季补给增加
C.降低土壤湿度 D.加剧冬季寒冷程度
7.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 )
A.布尔津站 B.青河站
C.哈巴河站 D.福海站
8.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青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该现象可作证阿勒泰东部区域( )
A.洪涝灾害减少 B.初雪日期提前
C.气温下降显著 D.降水强度增加
解析:6.D 7.B 8.D 第6题,积雪在冬季融化数量极其有限,且阿勒泰地区冬季河流结冰,少量的积雪融水并不能补给河流;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不会降低风速;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春季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土壤湿度增加,A、B、C选项错误。
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故积雪持续日数长会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加剧冬季寒冷程度,D选项正确。
第7题,从纬度和地形来看,图示阿勒泰地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与其他气象站相比,青河站位于最东部,到达此处的水汽最少,但其积雪深度最深,说明青河站冬季降雪量是图示气象站中最多的;青河站水汽少却降雪多,其原因只能是地势更高,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抬升作用更强,导致降雪更多;B选项正确。
第8题,最大积雪深度增加,则第二年春季积雪融水更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冬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上升,相应地,初雪日期推迟;A、B、C选项错误。
积雪日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次数减少,因此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降水强度增加;D选项正确。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9~10题。
9.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0.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9.C 10.A 第9题,由图可知各要素中①为大气,②为生物,③为地质,④为地形,⑤为水文,其中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第10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只提供有机质,C错误。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D错。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
湖底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湖湖滨杂草湿地广布,其中杂草湿地面积宽广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12.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
A.冬季风力偏大 B.夏季气温偏高
C.夏季降水偏多 D.冬季光照较强
解析:11.A 12.A 13.B 第11题,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根据图中等深线,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西南部流水搬运沉积特征明显,湖滨湿地广布,故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西南部,因此甲地是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分布区,A正确。
其他位置等深线较密集,不易形成湖滨湿地,B、C、D错误。
故选A。
第12题,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粗颗粒砂砾,粗颗粒沉积物在冰面堆积,春季,当湖面冰层融化后,颗粒物才能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形成细颗粒层;故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春季。
故选A。
第13题,结合前面分析,湖泊沉积层细颗粒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C错。
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的河流径流量大,该年比往年夏季气温偏高,B对。
冬
季风力偏大影响粗颗粒层,A错。
冬季光照与沉积层无关,D错。
故选B。
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
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 D.植被
15.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解析:14.B 15.C 第14题,材料中描绘的景象,应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是气候因素发生了变化。
第15题,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17.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解析:16.D 17.B 第16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17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18~19题。
18.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19.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18.C 19.D 第18题,读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
据此选C。
第19题,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收缩气孔,减弱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弱植物
的蒸腾作用,因此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②错误。
据此选D。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20~21题。
20.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1.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第20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动物演化速度慢,从而出现了特有的动物种属;构造运动强烈,会使物种灭绝,而不是特有动物种属形成的原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形复杂,不是形成特有动物种属的地理条件。
第21题,该地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温暖,适宜喜暖的动物生存;受由南向北的秘鲁寒流的影响,该地沿岸气温相对较低,因此又适宜耐寒的企鹅生存。
[答案] 20.B 21.C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3.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22.C 23.B 第22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23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某群岛面积12 200 km2,由数百个小岛组成。
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
读图,完成24~25题。
24.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凉多风的气候B.过早与大陆分离
C.单一的地形 D.火山不断喷发
25.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
A.靠近大陆的位置 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 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解析:24.A 25.B 第24题,读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且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
第25题,群岛
四面环海,受沿岸洋流影响,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适合鸟类生存;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有大型食肉动物对鸟类生存影响不大;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
土壤微生物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
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 cm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26~28题。
26.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7.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含量 B.土壤湿度和温度
C.海拔高度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28.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 B.秋季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湿度和温度高
解析:26.C 27.B 28.A 第26题,读图分析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答案选C。
第2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较多,故答案选B项。
第28题,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故答案选A。
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29~30题。
29.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0.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B.⑦
C.⑥ D.⑤
解析:29.A 30.D 第29题,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
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
第30题,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拉斯加东南部有一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铁杉和云杉,林下是苔藓铺就的厚厚地毯;林间 1.4万条河流为鲑鱼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鲑鱼在逆流而上产卵的过程中,会被它的天敌棕熊捕捉后带回森林。
在鲑鱼较多的时候,棕熊在8小时内可以带回40多条鲑鱼;棕熊一般只会吃掉鲑鱼比较容易积蓄脂肪的部位而不吃其他部位。
在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云杉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的云杉的生长速度快3倍,请分析其原因。
解析: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鲑鱼经过地区能够获得营养物质,可得出营养物质
是影响云杉生长的重要因素。
答案: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棕熊出没多,棕熊的排泄物多,棕熊吃剩的鲑鱼身体腐烂分解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肥料。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
湖面海拔4 718 m,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 920多平方千米。
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气多。
纳木错沿岸虽然河流众多,但在入湖口处均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
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纳木错鱼类数量非常少,而且鱼类个体也十分小。
分析纳木错湖水中鱼类数量较少且个体小的主要原因
解析:纳木错湖水中鱼类数量较少且个体小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水温、营养物质、含氧量等角度分析。
纳木错湖地处高原腹地,水温低,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海拔高。
空气稀薄,湖水严重缺氧(溶氧量小),鱼类成活率低;入湖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河水矿物有机质缺乏,鱼类机体抵抗能力差;地处内流区,湖水盐度高,湖水中浮游生物少,饵料贫乏,营养条件不足,不利于鱼类生长。
答案:地处高原腹地,水温低,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水严重缺氧(溶氧量小),鱼类成活率低;入湖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河水矿物有机质缺乏,鱼类机体抵抗能力差;地处内流区,湖水盐度高,湖水中浮游生物少,饵料贫乏,营养条件不足。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
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
斯河流域(如图)。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新疆北部的地理位置,结合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从水温、水质、流速等方面分析。
第(2)题,可从白斑狗鱼的生存环境、繁殖环境、繁殖速度、饵料丰富程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2)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34.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读图,完成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示,耕地、工矿用地增加,林草用地减少,说明引水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变差,进而会对河流径流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答案: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
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1)读图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3)说明塔里木盆地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解析:第(1)题,据图和材料可知,绿洲面积变小;现代绿洲距离古城遗址较远,距离昆仑山的山前地带更近。
成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规模加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内流河湖;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中间低四周高,形成盆地地形。
第(3)题,该地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河流的流量较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在0 ℃以下,河流断流;高山上有冰川发育,夏季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水,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答案:(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2)温带沙漠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
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
(3)冬季气温低,在0 ℃以下,河流断流;温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河流流量小;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如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 km,南北长达1 700 km,东西宽约600 km,为世界第四大岛屿。
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该岛为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从图中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岛常年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够带来丰富的水汽;根据图示等高线可知,岛上的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能够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岛屿的东侧多形成地形雨;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因此该地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景观。
第(2)题,分析材料,该岛“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 km”,说明岛屿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容易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移居于此” “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说明该地受人类影响时间短,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人口较少,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