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9
篇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1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
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6不戚戚于贫贱()_○7不汲汲于富贵()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
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
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2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
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贫穷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3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
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
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
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
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4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这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
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
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5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
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
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写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作者邮箱: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6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
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
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
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
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
"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
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
面黄无须。
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
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
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
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
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7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文言文,读懂文意,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洗练的语言特色。
2、品鉴五柳先生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设计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读通文章;第二环节读懂文意;第三个环节品读人物,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直接揭示课题。
板书
教师引语: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先生,他是谁呢?他的称号可有点儿奇怪呀,我们一起来念出他的名字。
2、他为何称五柳先生呢?文中的哪一句提到了他的名号?生“宅
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课文,来认识一下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及停顿。
教师引语:不过咱们学的可是文言文,拿到一篇文言文,你们说应该先怎么做呢?
生:读。
师:那就请大家大声地来读一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看一下书下的注释,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生:翻译
师:的确,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不过老师觉得在翻译文章之前,应该先读一读文章。
那就请大家大声地来读一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看一下书下的注释,也可以查工具书。
学生自读课文。
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示范一下。
(随意点)
他读得怎样?
指名一生评价。
师:(抓住字音)是啊,文中的这些生字的确需要我们注意,刚才这位朗读的同学已经注意到了,因为书下都有,你们呢。
一生评价:
师:抓住“节奏、停顿”等来点评。
事实上,古文选中的原文是没有句断的,是编者在选入课文的时候,为我们加上了标点,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费劲。
但有一些较长的句子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我们再请刚才的那位同学来为我们示范一下第一句。
学生读第一句。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生:讲师:没错。
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其节奏、停顿,甚至我们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尽管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课文的意思,但我们还是能大致地凭借语感作出自己的判断。
就用你刚才的方法。
老师也想来试一试。
教师范读。
师问:还可以吧。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点评。
(抓住“读得准确,有板有眼,有味儿”来点评)
三、译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但老师觉得除了读以外还得了解其——意思。
通常大家是如何知晓文章的字面意思的呢?引出书下的注释如果注释中没有的话,可能有两种情况:已经学过的,我们可以联系旧知来学;或者比较容易的,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不行的话,再与同学讨论,质疑。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边读边译课文。
投影显示:
要求:①、利用书下注释,边读边译课文
②、如果发现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可先问一问周围同学。
③、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那老师现在就来考一考大家。
词语:因以为号焉;或置酒而招之;頗示己志;忘怀得失;以乐其志。
句子:1、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内容理解: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