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合集下载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一、引言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共同体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团体,他们共同学习、交流、分享,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尊重与信任: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潜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愿意与教师交流和分享。

2.倾听与沟通: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平等与公正: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某些学生而忽略另一些学生。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该公正、公开、公平,让学生感受到公正的氛围。

三、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1.组织团队活动:大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如项目合作、团队讨论、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或领导者角色,通过领导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协商和合作。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供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校园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应该布置得温馨舒适,让学生愿意在这里学习。

2.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3.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大学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在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引领下,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学习环境,促使师生、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方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始于对教育环境的重新审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递者。

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肤浅。

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元化的交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是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兴趣。

课程的设计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步骤。

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当灵活多样,既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尤为适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通过项目研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分工等形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家长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

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通过组织家长会、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家长对学校活动的理解与支持,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家长与教师的密切沟通,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与此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使得家长能够及时获取孩子在校学习的动态,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除了家庭的参与,社区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学校应积极拓展与社区的合作,通过共同教育项目、社区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文化的建设。

构建学习共同体,并且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诸多举措,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学习热情、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优化学习资源配置等,来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育水平和素质。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组成员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并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持续学习和改进的社会关系。

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要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教师们能够开放心态,融入协作学习的氛围中。

需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让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协作。

在共同体中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包括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以及制定学习路线,确保学习效果。

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学校领导要提供有力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教师相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可以通过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学习,自主成长。

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教师学习文化是指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等。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专业水平。

要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倡导终身学习。

要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培训和进修,还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微课堂、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要优化学习资源配置,给予教师充足的学习资源支持,包括时间、空间、经费等,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学校领导要提倡并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习,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方案

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方案

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方案1. 引言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协作、互助和共享资源促进学习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有效促进个体和集体学习的途径。

2. 理念明确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首要之处在于理念的明确。

教育者需清楚明确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既强调个体学习和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和共同进步。

同时,也要提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自主学习和思考,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教学环境,并倡导互动和批判性思维。

3. 建构共同体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共同体文化的塑造。

共同体文化包括分享和合作的理念,在其中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此外,共同体文化也需要倡导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价值观的认同。

4. 营造合适环境创设学习共同体需要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来促进学习与发展。

这个环境应当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学习工具,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电子设备等。

同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机会和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建立多元评价系统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应当兼顾个体差异和集体协作。

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将个体置于竞争的环境中,难以真实反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而学习共同体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果。

6. 培养协作精神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研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也应当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和帮助。

7. 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共同体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存在单向传递信息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力。

8. 借助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共同体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引言: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含义、意义以及构建方式,并总结其对教师个体和教育系统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持续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第二部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持续学习和发展的个体形成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并共同追求学习目标。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通过创建教学团队、专业学习社区、研究小组等方式来实现。

第三部分: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其次,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最后,学习共同体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反思和专业发展,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第四部分:教师个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既是学习者,又是共同体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作为学习者,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作为共同体的建设者和贡献者,教师需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部分:教育系统对学习共同体的支持教育系统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它可以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为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教育系统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六部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专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同时,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网络,方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和互动交流。

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反思

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反思

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反思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学机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不仅关乎教师的个人成长,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校的整体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分享经验、互助学习、共同反思,形成了一个包容、支持的专业成长环境。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共同体的目标与价值观。

教师们应当围绕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例如课堂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形成共同的愿景和使命。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社区的成员能够清晰地了解彼此的期望与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展开合作与交流。

同时,共同体内的教师需持有开放的心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学反思,这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共同体的实际操作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们可以定期举办会议,讨论教学中的困惑与心得,分享成功的教学实例。

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增进教师之间的理解,还能促进思想的碰撞,激发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应保持倾听的态度,尊重每位成员的发言,让所有人都能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

除了定期的交流会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能够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便利。

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可以帮助教师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学习。

例如,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络研讨会或者线上论坛,讨论特定的教学话题,或分享使用某种教学工具的经验。

这种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使得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在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过程中,反思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反思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也是共享学习经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后都应主动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反馈是否积极、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在共同体中,教师可以互相观摩、互相学习,通过集体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

(完整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完整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1、何谓学习共同体?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

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

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

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

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指学习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承诺的群体,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下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首先,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在线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进行学习交流,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其次,学生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应该树立一种“我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份子”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在课堂中,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中,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讨论会、学习小组等方式,拓展学习共同体的范围,与更多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在当今社会,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清晰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例如,一个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可以是在一个学期内提高全体成员的数学成绩,解决特定的数学难题,或者共同完成一项数学研究项目。

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共同体的成员指明方向,让大家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成员的组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应该包括具有不同背景、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成员。

这样的多样性能够带来丰富的观点和思路,促进知识的交流与碰撞。

比如,在一个关于科技创新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要有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还要有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

他们各自的优势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学习资源的共享是学习共同体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

成员们应该积极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书籍、文献、网站、软件等学习资源。

同时,共同体也可以共同建立一个资源库,将大家分享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方便成员们查找和使用。

通过资源共享,每个成员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之一。

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如面对面的交流、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

在沟通中,大家要保持开放、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对于不同的观点,要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讨论和辩论,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排斥。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者需要在社会、学校和课堂三个层面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社区。

在本文中,将讨论如何在这三个层面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社会层面学习共同体的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层面。

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行为有很大影响。

为了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提供一个支持学生学习的多元文化环境。

例如,可以提供不同社区的文化经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并理解这些文化。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例如文化节、多元化的教学材料以及多种语言使用等活动来为学生创建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

学校层面学校层面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第二个层面。

在学校这个层面上,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共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和分享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同理心。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例如比赛、社会服务项目等等,让学生学习及合作,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信任。

课堂层面课堂层面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第三个层面。

在课堂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一些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合作和互助,帮助他们彼此成长。

例如,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方法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学习。

可以让学生分组协作,分享知识和技能,发掘和解决问题。

此外,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对自己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合作。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层面。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个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打破隔阂。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个体能力。

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提高学习成果的关键之一。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旨在通过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的社区。

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更是一个教师彼此支持、学习和共同成长的空间。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仅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取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还能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教师们应该明确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例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等。

共同的目标能够使教师们形成紧密的团队合作,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2. 互助合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互助合作。

教师们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分享。

他们可以通过定期举行教学沙龙、专题讨论会、教学观摩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教师们也可以相互协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 学习资源: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提供学习资源以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习资源可以是教育书籍、教育研究文章、教学案例等。

这些资源应该充足、多样化,并且易于获取和分享。

教师们可以共享这些资源,并共同讨论如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4. 提供反馈: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为教师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反馈。

教师们可以通过相互观摩、课程评估、同行评教等方式,获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方向。

5. 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例如教师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教师们可以与其他教师建立联系,交流经验,并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一个良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反馈,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和互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与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引言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群体,他们在一起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并为改进教学质量而努力。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育目标。

本文将就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利益下,通过互相交流、合作和反思,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教师的参与、学校的支持、以及一系列的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合作、分享等形式相互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1.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 提高教学质量3. 促进团队合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

教师在共同体中可以共同讨论问题,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合作,教师们可以形成紧密的团队关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 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共同体中的教师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学校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 建立专业学习的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

这样的平台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们进行专业学习和经验交流。

2. 开展观摩和合作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们进行课堂观摩和合作教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合作,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 创设专业发展的氛围学校可以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们进行专业发展。

这种氛围的创设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制度的保障。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大学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构建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师、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学习空间,它旨在通过共享知识、交流经验、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本文将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构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大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教师、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学习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学习者可以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获得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和帮助。

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1.共享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共享知识、经验和学习资源,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环境。

2.互动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相互交流、互动,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3.实践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校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让学习者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实践应用1.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课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学术讲座、实践实习、文化交流等,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也能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3.线上学习平台:学校可以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共同体是在基础教育中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协作与共享,以实现共同成长。

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和社会技能上的全面发展。

在此背景下,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在形成阶段,情感交流和社会互动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学习共同体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构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在互动中获取新的见解和能力。

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角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当有意识地设计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项目学习、同伴互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家庭与社区的参与是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是学生最初的学习环境,父母的支持和参与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学校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

此外,社区资源的利用也能够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社区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为了有效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些目标应当明确、具体且易于衡量,以便所有成员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开展合作。

价值观的确立能够帮助成员分享相同的信念,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能够促进教师、家长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技术在学习共同体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和电子通讯手段的应用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实现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论文提纲:学习共同体研究与实践的构建

论文提纲:学习共同体研究与实践的构建

论文提纲:学习共同体研究与实践的构建介绍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将学生视为社区中的成员,鼓励他们共同学习和合作。

学习共同体建立在合作、探究和反思的基础之上,旨在创造一个支持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本文将探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理论和实践,以及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成功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将学生视为社区成员的教育模式。

它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和探究,强调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学习共同体认为,学生是自己学习的最佳资源,可以通过互相协作和分享知识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特征包括:•合作性学习:学生一起探究和理解知识,共同解决问题。

•反思和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以批判性的方式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社区参与:学生成为社区的一员,参与共同决策和解决问题。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源于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交交互和参与实践、探究和反思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心理学则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知识的重建。

Jean Lave和Etienne Wenger是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他们提出了“社区实践”的概念,认为学生是在参与社区实践时获得知识和可行做法的。

社区实践是一种共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旨在推动个人和社区的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通过社区实践获得和创建知识。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需要在学生、教师和管理层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以下是构建和维护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建议:学生层面•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彼此支持和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批判性地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

•社区参与:培养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成为社区的一员,参与重要决策和解决问题。

教师层面•改变学生角色:将学生视为共同学习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接收者和听众。

•管理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在必要时引导讨论方向。

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翻转

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翻转

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翻转一、前言二、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人在共同的目标、资源和文化情境中,形成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社区。

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高中数学课堂翻转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高中数学课堂翻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究。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参与讨论、合作和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2.特点(1)强调学生主体性。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托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需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在线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注重课堂互动。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课堂互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思维升华。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进高中数学课堂翻转的深入开展。

一方面,学习共同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性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

学习共同体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有效沟通,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创设合作性学习机制构建学习共同体,要注重创设一个合作性学习的机制,让学生之间在学业上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学习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 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要注重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在当今教育领域,“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成长。

那么,究竟什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它又该如何构建呢?师生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引领下,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不再是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学习伙伴。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成绩,还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师生围绕着这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其次,是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双方地位平等,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分享经验,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启发。

再者,是资源的共享。

无论是知识、信息、经验还是情感支持,都在师生之间流通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是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用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善意。

同时,教师也要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学生则要尊重教师,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

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限的。

例如,在一个学期内,共同完成某个学科的知识掌握,或者共同完成一个研究项目。

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学生能够认同并愿意为之努力。

多样化的交流与合作方式也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共同体在基础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基础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基础教育中的构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

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强调集体智慧的共享、资源的互动以及对教育成果的共同责任。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实践方式以及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强调通过建立互信、合作和共同价值观的环境,促进个体学习和群体发展的相互作用。

这样的共同体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家长与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

学习共同体强调“共同学习”的过程,倡导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合作、共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在理论层面上,建立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推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个体固有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而成的。

学习共同体为这种知识建构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社群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个体不仅能够自由表达观点,还可以通过对话和讨论得到启发,促进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和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框架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学习共同体能够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相对孤立的学习状态,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而学习共同体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职场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共同体还可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的课堂,家庭和社区同样是重要的教育场域。

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家庭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学校也可以得到社区资源的支持。

这种多方合作的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人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它旨在为个体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平台,以在其中分享与反思学习经验,将潜在的学习机会最大化,并通过持续互动营造一个包容、支持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探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

一、定位与目标在构建学习共同体前,首要任务是明确定位与目标。

确定学习共同体的定位有助于界定目标与参与者,进而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运行提供指导和依据。

定位与目标的明确性也意味着借助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例如指导学习进度、识别主题、寻找学习资源和线下学习机会等。

二、参与成员的选择与管理在组织学习共同体时,选择合适的成员是至关重要的。

参与成员的选定必须遵循定位与目标设定,并形成透明、开放的招募过程。

同时,成员管理也是学习共同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严格的规则和流程,从参与成员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监督成员的学习进展,推进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三、协作与互动学习共同体中的协作与互动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集体无私地分享、反思、讨论以及互相学习,促进交流。

这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动力和灵魂所在。

例如,成员可以相互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讨论会中讨论主题,分享学习经验;成员也可以通过独立的工作,半独立的任务,来帮助其它成员增长经验和技能。

协作和互动贯穿学习共同体,促进成员的参与和兴趣,进而进一步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四、反思与评估学习共同体的反思与评估是组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反思和评估旨在确保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并在学习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对学习共同体的评估可以通过会议、问卷、反馈和意见收集等方式进行。

积极的反思和评估可以帮助学习共同体更好地了解成员的需求和学习进度,调整学习资源和支持,推进组织和达到目标。

五、学习共同体的探索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兴的学习组织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借助学校、机构、企业等机构创建专属的学习群体,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交流学习达到共享及反思优质学习内容的目标。

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强调通过合作和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提升。

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还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生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学习者是构成共同体的核心,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和条件,而学习任务则是共同体成员在这一环境下所共同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或主题。

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项目研究等形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拓宽思维,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集体智慧,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种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也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此外,教师也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每个学生在共同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在学习共同体的背景下,技术的应用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和资源,例如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协作平台、虚拟实验室等,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在线共同体的建立,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协作学习,有效突破了传统学习环境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何谓学习共同体?
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

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

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

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

不同的课堂社会形态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

第一种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集体的直接性归属意识与对课堂规范的无意识承认结合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集团内部的情绪性的强烈的一体感与对集团外部的排他性排斥意识。

”第二种形态即群集性社会,是由课堂中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与制度性的角色关系构成的,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人形成着走向自由的私的世界,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地位、约束、角色所消解,共同体的性质被剥夺了。

第三种形态是意识到上述两种人际关系并在加以变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与伦理的共同拥有为纽带所结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体在各自自主的个人
世界中生活,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

也就是说,在这种课堂中,不仅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世界在同伙伴的人际关系中层现,而且通过这种人际关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体验伙伴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追求构建的是第三种形态的课堂社会——学习共同体。

因为在这种社会形态的课堂里,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推进着个人的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同知识的形成。

在人际关系上,通过自我探索与社会性联合,寻求主体性与共同体的形成。

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学习者,既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自身又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种课堂里的人际关系是共同体关系,这种课堂文化寻求着同课堂外的种种共同体的文化实践的关联,所以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与外界社会有着密切的交流,这样就能将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

在这种课堂中建构的互动的人际关系,也几乎是现实中所有师生都渴求着的人际关系。

鉴于目前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形态依然是原始性共同体和群集性课堂社会,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当以追求第三种形态的课堂社会为目标,即追求学习共同体的创建。

3.建立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是沟通
杜威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

如果缺乏这种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而一旦有了这些,便能天涯若比邻。

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形成依靠的是一种精神的因素,一种共同的心理因素,并非因地缘关系凝结而成。

那么怎样养成这种共同的心理因素呢?杜威认为有赖于人们之间彼此进行联系和沟通。

其实,不但一个共同体的建立依赖于沟通,共同体的维持和生存更要借助于沟通。

杜威认为,共同体是在沟通中生存的。

人们之所以形成一个共同体,是因为彼此之间拥有共同具备的东西,这些共同具备的东西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的志趣相投。

这些东西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用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方法给人分享,只能通过沟通使他们占有共同的东西。

保证人们参与共同了解的沟通,可以促成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倾向——对期望和要求作出反应的相同的方法。

要通过沟通达到意见的一致,每一个人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而且必须有办法使别人知道他自己的目的和进展情况。

由此可见沟通在形成和维持共同体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课堂改革的重点在于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而要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要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在课堂里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