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姓名、班级、号数等信息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得分
一、默写(10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5)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_________ 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9)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10)吾所以为此者,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 异:与自己不同
B.帝欲官白? ? 官:使……做官
C.永王辟为府僚佐? ?辟:征召
D.还寻阳,坐事下狱? ?坐:因为
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其诗以激杨贵妃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 ? B.? ?C.? ?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
B.李白狂放不羁
C.李白游并州时,曾见到郭子仪,郭子仪认为他是奇才,因此,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

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3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得分
三、诗歌鉴赏(14分)6、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2分)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 ①③⑤⑥/②④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①③⑥/②④⑤
7、阅读下面,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这是一首抒写 之感(概括内容)的诗歌。

诗的起句中用一“”字,奠定全诗基调。

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的情怀。

(2)这首诗语言朴实,内涵丰富,诗中 一句既是在写眼前景致,又是社会危机来临前的生动比喻,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1分)
8、阅读下面,回答问题。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①。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②。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济楚:整齐鲜明。

(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和《声声慢》一样,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抒写她流离临安的凄苦心境。

B “人在何处”,写词人面对落日的凄凉景色,感慨自己因国亡家破而漂泊的身世。

C “次第岂无风雨”,含蓄地表达经历不幸后,对世事难料、祸患不测的恐惧心理。

D “谢他酒朋诗侣”、“怕见夜间出去”,表明词人虽逢元宵佳节,却无心外出游赏。

(2)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 手法,突出了靖康之难给词人带来
的 和 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哀怨愁苦之情。

(3分)
9、阅读下面的,回答问题。

(分)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3分)
得分
四、文学名著(9分)10.下列关于《红楼梦》的阅读,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邢夫人来求凤姐。

凤姐推脱,见邢夫人不悦,只好假意奉承。

邢夫人便自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

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

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B.凤姐生病,探春协助理家,亲娘舅死了,探春按制度行事,依例“赏银”。

母女大闹一场。

探春着手改革的第二步,是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并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各项事物。

“探春理家”得到许多人的肯定与支持。

C.《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

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贾政是“假正(经)”,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脸”,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D.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牡丹亭》,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牡丹亭》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张生,比黛玉为莺莺;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宝玉过生日,妙玉送来了一张生日贺笺,署名“槛外人”,宝玉不敢贸然回复,请教了岫烟,才回了个帖子,署名“槛内人”。

B. 由于办丧事,贾琏和尤氏二位小姨已混得很熟,并与尤二姐互相有意。

在贾珍父子的怂恿和帮助下,贾琏不顾国孝家孝,偷偷置了房子,要娶尤二姐作二房。

C.迎春的乳母被查出夜间赌博,便在屋里发牢骚,抱怨小姐多花了她们的钱;探春、黛玉等姐妹去迎春处劝慰,大家都在为迎春抱不平,迎春也是十分生气,偷偷遣人叫来平儿处理局面。

D.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来后,宝玉偷偷地跑去看她,见晴雯枯瘦如柴,病势沉重,宝玉只有呜咽。

而晴雯见到宝玉,既难过又感到安慰,且极不平自己如何担了个虚名。

最后晴雯剪下指甲交给宝玉,且二人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

宝玉悲痛离去。

当夜宝玉梦见晴雯来道别,醒后哭着对袭人说晴雯死了
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2、《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的“杨妃”喻指
,“飞燕”喻指 。

13、红楼判词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此判词指的人是 ,“优伶”指的人是 ,“公子”指的人是 。

得分
五、文化经典阅读(分)《》选段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捧。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愿安承教”的意思是愿意诚心接受指教。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上述文字在一问一答中体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D.孟子提到孔子的话,是为了用孔子的仁义来劝说梁惠王不要让老百姓受饥而死。

15、阅读下面《》选段,。

(分)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句,旨在说明道理。

1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

②正:止。

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
答: .

得分
六、现代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小题。

(6分)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热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7.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1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13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

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
,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

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

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

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
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2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作为一位真狂徒刘文典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

(3分)
22.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6分)
得分
七、语言表达(7分)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3分)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
①(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

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
②(quán)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

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③。

(1)请在①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

答: (1分)
(2)请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答: (1分)
(3)③处有语病,请改正。

答: (1分)
2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25、“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八、作文(7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以“心要在焉”为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默写1、(1)嬉嬉钓叟莲娃(2)今宵酒醒何处(3)十年生死两茫茫(4)一蓑烟雨任平生(5)水随天去秋无际(6)烽火扬州路(7)蓦然回首(8)莫道不销魂(9)梧桐更兼细雨(1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2 A【异:以为……奇异】 3 D【①与“狂放不羁”无关,⑤表述对象错误】
4 C【“郭子仪认为他是奇才”表述错误】
5 (1)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过他写的诗文,赞叹说:“您是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呀!”
【“往”、“谪”、句式各1分】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益 修
三、诗歌鉴赏(16分)6 D【婉约/豪放】7(1)兴亡;愁;苍凉伤感。

写咸阳景象
四、文学名著阅读(11分)10 D【不是《牡丹亭》,而是《西厢记》】
11 C【“偷偷遣人叫来平儿处理局面”是探春,迎春是自己像无事人一般,拿着《太上感应篇》在读。


12.薛宝钗,林黛玉。

13.袭人,蒋玉菡,贾宝玉。

【一个名字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五、文化经典阅读(分)
16 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1分)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

(1分)
六、现代文阅读(22分)(一)17.B.偷换概念。

第二段“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的说法表明
,“理由”不能简单等同于“流行的理由”。

A项和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18.A.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

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

19.C.条件缺失。

从全文来看,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包括“网络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等方面,“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不受信任”只是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A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三段,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五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末段。

(二)20.BE【B项涉及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无中生有;E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


21.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

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

②做学问自视甚高。

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

③面对强权有傲骨。

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

【答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22.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
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

【第3点必答,1、2点答出其中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每点3分。


七、语言表达23(1)鲜为人知(2)诠(3)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24 C【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

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

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

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

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

所以答案为C】
25 C【都是指只要坚持,无论多小的力量也能办大事。


八、作文(70分)26【解析】主谓句子式:心要在焉
一、字面含义: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

1、心:心思,思想。

2、要:必须、应该。

3、在:聚焦在、定位在、集中在。

4、焉:这里。

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潜心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二、生活层面的含义
1、心无旁骛,与书中人物交感融汇的读书境界。

2、在其位,尽其责,敬其业,爱其民的为官境界。

3、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般闭门谢客,十年苦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写作境界。

4、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研究境界。

5、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的人生境界。

五、“心在焉”相反的概念——心不在焉
字面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相关成语:漫不经心、魂不守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心神不属、无所用心、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六神无主。

人生状态:干一行,怨一行,毁一行。

这山望着那山高。

心无所指,得过且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