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 《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充满生命力,令人惊诧的美。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对好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充满生命力,令人惊诧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对好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先检查学生对文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找一名学生爬黑板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然后和全体同学一起指正有无错误。
2、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梅雨潭,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来回答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介绍和背景,根据情况适时补充。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他的散文以描写见长,并在描写中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
散文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反映在散文作品里,《绿》这篇散文随着对“绿”描写的逐步深化,作者感情的逐步发展,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和倾慕热爱之情,所反映的正是“五四”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听录音,学生总结朗读技巧
师适时补充朗读技巧,主要从语气、语调、重音、情感基调等方面来引导学生。
2、朗读段落,在实践中落实朗读技巧。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长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2)找一名同学读,然后再找其他同学指正评价。
(3)出示需要注意的重音、停顿的地方以及在情感表达的地方。
(4)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评价。
(5)老师范读。
(6)再让同学读,或者齐读。
四、再读文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问题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明确: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的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的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观察点:水边观察的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五、精读文章、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语句优美,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相信同学们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请浏览课文,勾画出
你喜欢的字、词、句,并赏析。
六、总结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
仔细品读,我们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思想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爱国,就像爱祖国的山川、河流。
七、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描绘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再备课之前对所教授的学生做简要分析。
一、学生原有知识分析
我教的这个班有学生四十名,全部来自乡镇农村家庭,个别学生在理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和城市里的学生相比相对较差,这些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缺乏约束力,学习缺乏自主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得上进度。
课堂上积极发言,有个别学生表现的还特别出色。
由于班上同学差异较大,需要我对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有个很好的把握,对学生程度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让优秀的学生吃饱,也要让后进生吃
的好。
这个班的整体学习习惯较好,书写较端正,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授《绿》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发挥自主权,自己去赏析喜欢的字词句,然后进行发言。
二、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新课之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动大脑,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
较难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在这些基础上,再对一些延伸的知识进行探究,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对游记散文的朗读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朗读技巧,这时要用多些时间来打磨朗读,总结朗读方法,如何运用情感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身心特点的分析。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
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生活经历和身体状况,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设置同样的学习目标。
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性格气质,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八年级的学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效果分析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想要快速成长就必须要经常打磨课堂,多多
参加录课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也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课堂效果。
一、目标明确、因材施教
一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学生从这节课掌握什么知识、本节课的知识难易程度如何、哪些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等问题在这节课中都有明确体现。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才会有意义。
另外,在课堂上要预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什么样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板块教学、清晰明了
在这节课中,明确了围绕三个板块进行教学,第一个板块是指导朗读,第二个板块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第三个板块赏析语言。
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让学生放下“面子”,敢于声情并茂的朗诵,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对枯燥的朗读技巧。
这样的课让学生紧张又快乐,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不仅指的是外在的形式,更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己探索并品尝到发现的果实。
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有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对学生的回答和反映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多以
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反馈。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的主体、题材范围主要是“自然话题”,包含六个单元,它们分别是:仰望苍穹、生之机趣、临水骋怀、读书妙悟、原野放歌和雨中情思。
巩固精读能力,掌握“比较”阅读法,学习“拓展性”略读,进一步培养探究阅读能力。
朱自清先生的《绿》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都是关于水的话题,大体分静、动两类,分别以主读课文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于坚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
《小石潭记》以鱼写水,千古经典。
动态的水,黄果树瀑布为天下奇观,作者注重实践,亲身体验,获得真知,提高理解认识。
“比较探究”中朱自清的《绿》也是关于瀑布的,但描写手法不同,感受也不相同,加以比较来学习更能加深理解。
作者在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便按照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的可爱之处。
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惊诧”。
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
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一、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蹲踞()皱缬()挹()比拟()
惊诧()尘滓()巍峨()明眸()善睐()二、文学常识填空。
《绿》一文的作者是(),字(),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绿》等。
三、根据下面句子,仿写两句。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仿句:她---------------------------,像----------------------------------------------------------。
她---------------------------,像----------------------------------------------------------。
四、写作练习。
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游记散文,你一定收获了不少写景文章的方法,写一处你喜欢的景色,要求200字,描述生动。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讲一节完整的高质量的公开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能够接近这个目标,我也做了很多努力,翻阅了不少资料。
虽然一节课下来,感觉自己成长不少,但是仍然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和不足,课后我虚心向同事请教,同时也在不断自我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如果把一下几点完善好这节课可能效果会更好。
《绿》这篇游记散文语言非常优美,富有诗意,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想带领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是一节课下来由于目标设置过多,使得这个朗读指导不够完善,时间上不能很好分配,下次我要吸取这个教训,下次再教类似文章时应简洁明了设置两个学习目标,指导朗读和语言赏析,或许这样的分配时间上更紧凑合理。
另外,可以把朗读指导可以和语言赏析两环节合二为一,让学生先赏析语言,在对语言有了一定体会感悟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佳作,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如此精美的语言不让学生积累背诵下来实在可惜,可以在课堂最后,让学生对喜欢的句子进行背诵,对学生的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以上仅仅是我一些浅显的看法和反思,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这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菏泽所用的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不能不对课程标准做分析,应灵活的把这些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融汇贯穿到课堂当中,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我在备课《绿》这篇文章时所做的课标分析:
一、通过训练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绿》这篇文章是一篇短小的游记散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十分巧妙,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秀沉郁、文笔清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对朗读的训练,通过听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基调和节奏,接着试着让学生朗读,然后找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指正,指出停顿重音,反复打磨,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闭上眼睛仿佛已经走进了作者所描写的梅雨潭,从而提高朗读,培育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通过学习《绿》这篇文章,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课堂结束之时,布置了让学生练习写作的作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把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朗读的方法,自己去发现好的字词句来赏析,遇到有困难的问题再提出来一起解决。
以上三点是我在研究过课标和文本之后,所产生的一点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