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说课稿、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贫》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贫》是篇略读课文。
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本单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
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
懂得“清贫”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求清贫的生活境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重点句子,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展示收集的资料,辅之多媒体的使用,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
学生运用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习刘伯承,毛岸英的事迹后进行教学的。
所以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美德并不困难。
但是学生的生活远离了贫穷,在理解“清贫”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概念化,所以这将成为本文要突破的难点。
六、设计理念
本课是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收集资料,巧引课题,妙语激发兴趣
了解故事主人公,故事背景,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所以课程伊始,教师出示图片,和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方志敏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
再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课题。
这时教师妙言激趣,“方志敏是红军的大官,身上却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语言的刺激,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探索末知的冲动。
读为主线,感悟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自读课文要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所
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读”这根线把各个教学环节串连起来。
奏响读书四步曲。
第一步:整体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词,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教师应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的反馈,重点放在“矜持不苟”“冷齿”两个词语的理解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注意语言的简练。
第二步,分段读。
本课是篇议论性很强的记叙文,开篇阐明观点: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接着叙述“一个铜板也没有”“我的传…传家宝‟”两件事;最后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初步的感知,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三步,感悟读。
教学参考用书中曾指出:略读课文在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但教师不能对教材轻描淡写了事。
所以在设计上,我先抛出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凸显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可贵品质呢?”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文章的重点,为了不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因此教师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从哪里可以看出方志敏同志非常清贫?
2.为什么方志敏会如此清贫;
3.清贫的方志敏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
教师之所以没有抛出问题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
因为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一,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产生对文章人物认识浮于表面;其二,学生分析问题抓不住重点,形式的感悟五花八门,使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得不到突破。
有了学习策略这条主线,学生就会运用做勾画批注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方志敏为什么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如果理解不透,就会对清贫的意义认识不深刻。
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汇报时,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破难点“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
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首先让学生指出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
然后教师马上追问:国民党军与共产党有怎样的区别?这样,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无产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
教师设计上收放自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实现了略读课的有效教学。
第四步: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在课前布置收集关于方志敏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方志敏,深化方志敏的英雄形象。
走出文本,结合生活,让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清贫”意义有所了解。
但教师应该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素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所以我在本课的最后,让学生讨论:
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
2.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了,那么人们还需要保持“清贫”的品质吗?然后教师以读后感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的最后,教师以《清贫赞》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把“俭以养德,富而不奢”,这两句话送给学生,生把读书的感受与收获,在歌声和语言的熏陶中产生情感共鸣,再一次体会读书的快乐。
八、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段落结构和知识结构体系,我设计了板书,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有初步的感悟,体会论据的写作特点,及文章要揭示的主旨。
《清贫》教学反思
《清贫》这课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方志敏生活的贫入手,接着讲方志敏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先从“趣事”中让学生感受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经手的
款项有数百万元的共产党人身边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接着在方志敏的“传家宝”一事进一步重申,再通过和国民党士兵丑恶嘴脸的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并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