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理论模型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钩”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20世纪末,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逐步将脱钩理论的概念引入到农业政策发展研究中,并逐步扩展到环境经济等领域上面,“脱钩”(decoupling)的概念指的是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能耗总量在工业化发展之初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共同增长,但是会在以后某个特定的阶段出现后反向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物质能耗的下降。
按照单位GDP环境压力降低是否会引起环境压力总量的下降, “脱钩”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
前者是指在经济发展时,对资源利用以及在对环境压力以一种相对较低的比率增长,也就是说,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增加的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或者环境压力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相对脱钩”而绝对脱钩是要是发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的增长率在减小,尽管资源利用的总量变得越来越大。
相对脱钩最先发生,在人为的控制之下将最终转变为绝对脱钩。
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转化的点,就是资源/环境的拐点,即倒“U”型曲线的顶点"脱钩指标主要反映驱动力(如GDP的增长)与压力(环境污染)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二者可以看作是对不同脱钩程度的不同描述,在研究中这两种脱钩类型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另外,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细化,脱钩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脱钩理论就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消耗的内在之间联系,并可以根据面板数据的横向进行比较,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趋势来进行预测,因此
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图1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关系图
“脱钩”状态是可以最终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压力会在达到一个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从而与经济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实质就是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环境的压力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会再次上升,即出现了“复钩”状态,因此,需要最终实现绝对脱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根据能源消耗(TEC)和经济发展(GDP)之间的变动关系,将“脱钩”与“复钩”的概念描述如图2所示.脱钩概念模型是根据经济总量变化率与能源消费利用量的变化率(环境压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根据TEC与GDP变动关系“脱钩”与“复钩”划分为6种类型:相对脱钩、扩张复钩、强复钩、衰退复钩、衰退脱钩、绝对脱钩。
图2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相对脱钩与复钩分析的概念模型
根据概念模型看出,这六种状态是以三组数值的变化决定的,每一个数据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兑钩”“复钩”不仅要关注ΔGDP、ΔTEC,还要具体分析Δ(TEC/GDP)的变化情况,如果其小于0说明脱钩状态,大于0则为复钩状态.
在脱钩中,在经济总量持续降低(GDP<0),能源消耗总量(TEC>0)和单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ΔTEC/GDP>0)同时减少,即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出现的这一状态是“强复钩”的,这是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中最不利的一个状态。
而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GDP>0)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TEC<0)和单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ΔTEC/GDP<0)同时减少,即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是“绝对脱钩”的,这是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最理想的状态。
各脱钩类型的意义见表1。
表1各类脱钩的意义
在这些脱钩和复钩状态中,虽然有些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增长或者降低,单位经济增长的能耗有所降低或者提高。
但是这些状态都不是特别严格的“脱钩”或者全面的“复钩”,可以大致总结为相对脱钩、衰退脱钩、扩张复钩和衰退复钩这四种状态。
这四种状态的存在虽然不是低碳经济所追求的理想情境,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某一指标的变化,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