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活着》阅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9分)
1、《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一直对生活都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他只是逆来顺受的去接受命运的波折。

()
2、这是一部旧中国地主阶级的血泪史,作者用福贵一家的悲惨命运以点及面的辐射了整个社会地主阶级的生活状态。

(),
3.余华的《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对家珍的性格,概括不正确的是()
A.隐忍坚韧
B.乐观自足
C.刚烈霸道
D.善解人意
2、下列人物中,最终的结局命运不是死于意外的是()
A.有庆
B.徐福贵
C.二喜
D. 苦根
3、下列对《活着》的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福贵的爹是气死的,他没有死在世居几代的老屋里,他的屋子已被儿子福贵用来抵债了。

B.小说中家珍为了挽救赌迷心窍的福贵,她挺着七个月大的身子,在人头攘攘的青楼兼赌局里,抛弃所有的羞辱和尊严,跪求福贵跟她回家,“不要再赌了”,所以福贵深受感动,与其一起回家了。

C.二喜的出现给福贵一家带来了希望,可好景不长,凤霞死后,他一人拉扯孩子,带着孩子在工地干活。

D.凤霞是福贵和家珍的女儿,五岁之前她过着富贵人家的生活,可是后来因父亲的不争气,败光家产,她成为穷人家的孩子。

并在一次害病无钱医治中,变成哑巴。

4.下列关于《活着》中的人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春生,比较精明会生存的人。

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活下来,从第一次在长江附近打仗到抗美援朝,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着,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可以九死一生。

B. 徐福贵一生是充满苦难的。

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亲人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的活着。

C.二喜,善良,憨厚勤劳,他人残志不残。

他是一个工人,有一定的阶级觉悟性,时代的觉悟性。

D.福贵父亲,旧时的地主,他对福贵的教育反映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教育——表面上严格,其实包含着纵容溺爱。

三、知识点汇总
1、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

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品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兄弟》被瑞士《时报》评选为2000年至2010年全球最重要的15部小说。

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等20多种语言在外国出版。

其他作品还有《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也写了不少散文,文评和音乐评论。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2、内容简介:小说用平静而缓和的语气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悲剧色彩的一生。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后来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

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相依为命。

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3、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等,都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

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的悲欢离合。

从一个地主家的花花公子沦为贫无立锥之地的普通佃农,他所面对的的是更受煎熬的炼狱。

最让他难以承受和无比痛楚的是亲人们在他的面前一个个地死去。

死生平常事,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罢了。

而福贵所面对的死几乎都是让人无可奈何、欲哭无泪的死或夭折。

抗战后一年后, 他在去为重病的母亲找医生的路上, 又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 经历了上战场的恐惧与被围困的饥饿, 等到解放后回家, 女儿已成了哑巴, 母亲也早已病死了。

然后是数年的大饥荒, 为了让儿子念得起书, 他甚至送走过女儿, 可是在学校的儿子有庆, 却因为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对他抽血过多, 也死了。

女儿风霞本嫁给了城里当搬运工的二喜, 出嫁之日风光一时, 可在一年之后还是死于难产。

三个月后, 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

四年后, 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中的意外事故。

又过了三年, 外孙苦根吃豆子给撑死了。

一场场死亡接踵而至。

4、陈家珍形象:美丽善良、隐忍顺从、坚韧乐观。

善良贤惠的妻子家珍因积劳成疾, 被软骨病夺去了生命。

土地改革的运动中, 福贵因为败家, 因祸得福, 躲过一劫, 惊魂未定的家珍对福贵说: 我也不求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福贵对家珍说: 你说的对,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家珍死时对自己苦难的一生感叹道: 这辈子也快过完了, 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了, 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很孝顺我, 做人能做成这样我该知足了。

5、福贵父亲:一个富裕的地主,年轻时与儿子福贵一样放荡不羁,吃喝嫖赌,将自家的一百多亩地输光,后来悔悟,希望守着剩下的家产度过余生,不料儿子亦吃喝嫖赌,将家业输个精光,对儿子无可奈何,却信守“欠债必还”的观念,将家产给儿子还赌债。

死因:福贵迷恋赌博,很快就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
龙二,输光了家里的一百亩地, 其父亲因此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从粪缸上掉下来, 摔死了。

6、福贵母亲:福贵的母亲是一位溺爱自己儿子的中国传统母亲,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慈祥和蔼。

死因:福贵的娘因无钱治病而可怜巴巴病死了。

7、有庆:活泼可爱的儿子在为校长献血的过程中被医生抽血过多而致死。

当有庆穿上新鞋磨穿鞋底遭父亲训斥后, 有庆对所穿的鞋子异常爱惜:有一次都下雪了, 他还是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吧嗒吧嗒往学校跑, 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 我叫住他: 你手里拿着什么?这孩子站在雪地里看着手里的鞋, 可能是糊涂了, 都不知说什么。

我说: 那是鞋不是手套, 你给我穿上他这才把鞋穿上, 缩着脑袋等我下面的话。

我向他挥挥手: 你走吧。

有庆转身往城里, 跑了没多远, 我又看见他又脱下了鞋。

这孩子让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简短的几句话, 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富贵对儿子的关怀, 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体谅对父亲的遵从。

有庆并非不想穿鞋, 在冰天雪地里他也知道冷, 他这样做是理解家中的难处, 是为了减轻在田地里日夜操劳的父母的负担。

虽然这对缓解家庭的困难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但他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尽自己的努力最大去表达对父母的爱。

8、凤霞:本已嫁为人妇, 有一个幸福归宿的女儿, 却在产后因大出血而痛苦死去
9、二喜:老实能干的女婿二喜, 因一次工地事故而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

女婿二喜因为需要还债而不舍得买蚊帐, 到了夏天, 屋里的蚊子特别多, 天一黑二喜便躺在床上去喂蚊子, 让凤霞在外面乘凉, 他总是先把蚊子喂饱才让凤霞去睡觉。

有几次凤霞进去看他,他就焦急, 一把将她推出去。

看他被蚊子咬得到处是红点, 我也心疼, 说: 你别这样。

二喜说: 一个人, 蚊子多咬几口捡不了什么便宜, 凤霞可是两个人啊!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二喜对凤霞无尽的爱。

10、苦根:聪明可爱的外孙苦根因饥饿吃多了青豆而被撑死。

11、《活着》的结局:美丽的生命如花飘零, 一个个亲人都不可抗拒地走向死亡, 去得无情而无奈。

穿过极尽真空的时光隧道, 在生命的荒原上只留下福贵这个孤独的生命个体在寂寞孤独中游走、呻吟。

灾难接踵而至, 打击绵延不绝, 但他还得活下去, 像牛一样活下去。

作者把如此众多的苦难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生命是如何让自己的灵魂靠向彼岸的, 一个被苦难不断蹂躏的生命最终还是选择了真实的活着的生命。

12、思想艺术(1)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社会的动荡让他们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二喜因为大炼钢铁,被砸死在土墙下;凤霞因为文革中没有医生接诊而命丧黄泉。

这明显是对中国过去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的批判,对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愚蠢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普通老百姓的嬉笑怒骂中进行批判。

在一个个“伟大”的时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人的无奈,人的卑微的欲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践踏。

(2)歌颂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及其在苦难中人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

坚忍是活着的力量、乐观是活着的勇气、宽慰是活着的支撑。

(3)真情是活着的信念。

苦难中的亲情、爱情、友情。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从不怨天尤人,对不公生活总是报有活下去的信念。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老百姓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4)个性化的语言。

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有肉吃,队长这样感叹道:“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舒坦。

”老年的福贵在听到两个女人谈论村里挣钱最多的那个男人时这样说道:“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5)细节描写突出。

余华是善于细节描写的作家,《活着》中多处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细腻的感情,有庆每天光脚拿着鞋跑去上学,为的是怕母亲做鞋太累;福贵在送凤霞回去的半路上又折回来,为的是不舍;二喜宁可自己去喂饱蚊子,为的是怕凤霞被叮咬;家珍遭到打骂,在爹爹的账房前哭泣,却怀着身孕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为的是不让爹爹操心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辛酸泪下。

(6)黑色幽默与反讽的表达手法。

许多情节是喜剧的,但是是在笑声中含着眼泪和辛酸的。

黑色幽默就意味着反讽和沉重,还意味着一种反抗的嘲笑的超越的态度。

比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的三炮解放台湾论,但是书中比较含蓄,只是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羊棚里。

”小说中这样的地方在幽默中又饱含着辛酸。

在凤霞和二喜结婚的时候,大家齐唱革命歌曲,手捧红宝书在“东方红”号上照全家福,福贵和家珍收到几十本毛泽东选集……最有趣的是二喜在把凤霞接走的时候,对着墙上的主席像说了一句话(极其郑重其事):“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

”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二喜将这个消息告诉福贵时,说到:“咱们跟他可要划清界限呀。

”福贵一愣,马上说道:“有界限,有界限,一直都有界限。


13、《活着》有一种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它并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批判,而是力图达到对人类命运的理解。

如果人类命运是苦难,像《活着》所叙述的那样,是一连串令人难以忍受的死亡体验,那么余华借福贵这个受难者的形象所要表现的是人类承担苦难的品质,这是余华的用心所在。

苦难叙述不是目的,承担能力和乐观态度才是余华《活着》这部作品执著的表达。

的确,苦难无处不在,与生相偕,苦难好像已经成为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那么苦难来临之后应该怎样?作为“弱者”的个体,在面对强大“外界”困境时,应该怎样应对?是抗拒,还是死亡?在历史和自然面前,处于边缘似的人们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能,死亡在这里显得太过容易。

《活着》中的福贵一无所有,仅以生命来抗拒命运所给予的全部。

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种进攻。

他始终站在那里,毫不退缩,这种抗拒不是“死亡”,相反,它是“活着”!尽管人生还有太多的名誉、财富等,但如果拨开所有的迷雾直达生命的本质,那么“活着”因为死亡和苦难的存在而有了最真实意义上的价值。

参考答案:1.√ 2. ×小说描写的是农民阶级的血泪史,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 3.√
二、选择题1. C.2. B.
3. B. (福贵没有深受感动,和家珍一起回家了。

而是近乎残忍地叫人拖走了她。


4. A.(在文化大革命时候,春生最终还是自杀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