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
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据此可知密折制
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说明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的表现,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所给材料没有涉及C项内容,排除;所给材料不能说明是反映的民意,排除D项。
选择题
清朝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是为“文字狱”。
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有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不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符合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文字狱”的确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B项不符合题意;“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说法属实,C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
该机构的设立
A. 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 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答案】B
【解析】
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
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B正确;194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矛盾激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无法体现牵制军机处,排除D。
选择题
清朝嘉庆年间,两湖地区的桂东县:“生齿日繁,谋生者众,深山高陵种植杂粮,几无隙地”。
祁阳县则是“柴木日系”“柴价视昔而贵。
”这表明当时
A. 社会农业生产能力出现倒退
B. 恶性垦殖引发市场柴价上涨
C. 生产压力增大引发人地矛盾
D. 人口增长加剧山区过度开发
【答案】D
【解析】
根据“生齿日繁,谋生者众,深山高陵种植杂粮,几无隙地”推出,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根据史实,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而非倒退,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根据材料,
柴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的供求关系变化,而非过度垦殖引发的,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人地矛盾是由人口过度增长引起的,而非生产压力增大,故C选项错误。
选择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
“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这种做法
A.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 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
C. 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D. 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材料“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A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对国家独立和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期,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D错误。
选择题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
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选择题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的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
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选择题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
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
该规定说明
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填投降。
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
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
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
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兵,督导地方行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攻灭大小和卓木,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
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西至沙必乃达巴汉(原苏联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向。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答案】(1)途径:武力推翻明朝,奠定基本疆域;设立行政机构;平定分裂势力,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13分)
(2)历史影响: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巩固了边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12分)
【解析】
试题(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清朝统一中国的相关途径。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清军占领云南”、“在台湾设府、县、
总兵等官”、“ 册封,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督导地方行政”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清朝统一中国的途径,主要体现在:①以武力推翻明朝残余,奠定了清朝基本疆域;②消除割据政权,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③平定分裂势力,同时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实行政治联姻,巩固对边疆的治理;
④积极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对清朝统一的认识,即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短暂的。
因此,清朝的统一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来理解:①对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同时,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④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团结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等。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
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
因此,这一时期,
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
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答案】
(1)原因: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2)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它重要原因: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原因的认识,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紧扣材料一信息“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等分析、认知,把握到以下方面:唐朝经济发达、海上交通的发达、
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等。
(2)本问考查的是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能力。
紧扣材料二信息“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根本原因,即传统自然经济形态;其它重要原因: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