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 积存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目标达到:
一、学习本文比喻适当、对照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式
二、熟悉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流程:
【课前展现】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猛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二、查字典,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
箪(dān)贼(zéi)苟得(gǒu)不屑(xiè)
【创境激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以为人一辈子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有“仁
义礼智”。
本文确实是从这种理论动身,说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以为,若是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类不义的情形来。
他对照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训斥了那些苟且偷生。
财迷心窍的
人。
警告人们要分辨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自学导航】
一、朗诵课文
二、对照注释,明白得识记以下词语
欲得恶
患辟如使
由是是故丧
蹴不屑何加
已本心义
3、指出通假字并说明
辟辩
得欤
向
【合作探讨】
翻译以下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展现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对照注释,朗诵全文,标出不懂的地址,学生彼此质疑,释疑。
【强化训练】
一、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
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二、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
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