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锭重头戏开场在即 企业呼吁扶持政策及时到位——关于对四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研究
压锭重头戏开场在即
企业呼吁扶持政策及时到位———关于对四川、重庆、湖北
棉纺织企业压锭情况的调查
中国纺织工会
为推动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任务的顺利完成,按照纺织工会全委会的工作部署,机关同志就棉纺织企业压锭解困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及再就业情况分四路赴11个省市进行了调查。

我们一行于3月底至4月中旬到四川、重庆、湖北三省市作了调查。

在此期间,听取了省市厅局(总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企业领导、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座谈会,并到企业、车间听取职工的意见。

从调查情况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特别是在全国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政策措施的鼓舞与支持下,各地认真贯彻两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把纺织工业扭亏解困作为突破口的战略部署,省市主要领导亲自抓,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扶持政策和办法,做到组织落实,措施得力。

纺织行业主管部门更是抓住机遇,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协绸关系、争取各方支持,紧锣密鼓地做了大量工作。

各企业党政工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层层召开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使压锭解困的意义和政策家喻户哓,为落实突破口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有的地区确定了“三年任务,两年完”“两年目标,一年完”的工作目标,压锭减员、调整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

湖北、四川、重庆都顺利敲响了各自地区的第一锤,完成了一季度的砸锭任务,开局取得初步战果。

17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运作,压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各地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扶持政策到位严重滞后,企业压锭积极性受到影响。

一、主要问题及影响
1、扶持资金到位滞后,出现了等待观望的态势
中央为支持纺织工业走出困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今年关于压万锭补贴和贴息贷款500万元的政策,应该说是从政策方面解决了企业压锭“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坚定了企业压锭解困的信心。

但从第一阶段的压锭情况看,资金落实却不尽如人意。

如武汉江南集团于2月中旬就压了2万锭,敲响了湖北省压锭第一锤,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各300万元,贴息贷款400万元当场亮牌。

然而,时至今日,敲锭已近三个月,除地方财政补贴300万元兑现外,其他各项仍“杳无音信”。

按计划该集团第二季度还有4万锭的压锭任务,企业领导无可奈何地说,“压锭后职工下岗要吃饭,上项目要资金,政策落实不了,不敢再动第二锤了,我们搞怕了”。

第一锤有很强的示范性,其它企业看到政策到位严重滞后,认为政策落实是“只听雷响,不见下雨”,产生了等待观望的思想,要等一等,看一看,表示政策不到位,就不压锭。

四川、湖北的其它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成都九星集团川棉股份公司(原川棉一厂)的压锭,牵动着兄弟企业的心,说要看川棉一厂压锭按政策到底能拿到多少钱,钱兑现不了,就没法压锭。

2、37号文提前退休条款落实难,成为确定和实施规划的关键
劳部发[1998]37号文《关于做好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简称37号文),纺织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此件是国家帮助纺织行业解决压锭后“人往哪里去”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在文件第9条中关于提前退休的有关规定,即“纺纱、织布工种的界定”和“适当降低”退休金标准的幅度问题上,纺织主管部门和企业与劳动社保部门难以协商一致,以致成为贯彻37号文的两个难点。

纺织主管部门和企业认为压锭绝不仅是意味着敲掉一些纱锭,它影响的是前后所有的工序。

另外,在纺纱、织布岗位上符合工龄满20年以上、离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职工已经不多,如果仅指纺纱、织布这两个档车岗位既不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对缓解企业人员安置的压力也起不到大大的作用。

若如此,37号文的意义就不大了。

另外,几年来,纺织行业不断加大调整力度,下岗人数不断增加,虽经企业和社会各方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安置下岗职工,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滞留在企业。

随着压锭减员工作力度加大,人员下岗将数量更大更集中,下岗职工特别是老职工实现再就业步履也更加艰难。

据湖北省纺织总公司反映,全省纺织行业历年下岗未安置的职工达5.2万人,今年按计划压锭下岗3.6万人,再加上其他非压锭因素的职工下岗,预计今年末全省下岗纺织工人将达10万人。

据估计,除全省纺织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和企业内部分流外,仍将有5万多人
18
得不到安置。

大家认为,按纺织实际情况贯彻37号文关于提前退休的规定,对老工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比较好的安置办法。

这样做也有利于缓解社会再就业的压力和维持社会的稳定。

据了解,各地纺织部门大多按此作出了压锭“下岗人员分流安置规划”,提前退休人数约占应分流安置总数的40%左右。

关于退休金标准,企业领导认为,这一代老职工曾为昔日纺织的辉煌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今天又为纺织的调整改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出牺牲,提前退休应当给予相应的待遇。

老职工虽然对大量职工下岗有怨言,也有说不尽的酸楚和惆怅,但是对国家采取压锭减员、调整扭亏的政策仍然表示理解,说“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们作出利益的牺牲也值”。

大多数老职工认为压锭大局已定,下岗分流已是大势所趋,让自己下岗虽感无奈,但也会服从企业的安排。

当前,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事做,最关心的是下岗后的生活。

他们考虑,自己这个年龄段社会再就业难,若提前退休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下岗也认了。

但是,如果退休费降低幅度太大,提前退休的办法就难以接受。

事实上,几年来由于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职工收入偏低,按正常退休收入也只不过300来元,生活已经很艰难。

又且,四十多岁的人,正处在爬坡的阶段,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子女要读书,负担很沉重。

因此,热切期望提前退休后生活能有保障。

职工普遍认为,若按退休每提前一年,退休金标准降低35可以接受。

劳动社保部门则认为难以承受地方纺织部门规划的提前退休人员所需养老金。

又听说原劳动部和中国纺织总会只考虑5万多人提前退休,退休金降低幅度较大,据此,有的省市放慢了实施人员分流规划的步伐,有的则明确表示“待劳动部的细则下发后再转发执行”。

因此,不仅各地的规划难以确定,压锭企业分流安置工作也无法操作。

纺织企业和职工担心“文件黄了”,企盼各地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不要凉了企业和职工的心”。

从我们各路调查的情况反映,在其它省市类似问题同样存在。

若不尽快解决,将会对以后的压锭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意见与建议
如果说一季度压锭工作的顺利完成,揭开了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攻坚战的序幕,那么从二季度开始,将是压锭调整的重头戏。

各地按计划将进行大规模的压锭调整,而且压的多是正在正常运转出效益的纱锭,工作难度更大。

为了唱好这场重头戏,打好攻坚战,顺利完成突破口的任务,我们认为,第一季度出现的以上问题应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

为此,建议如下:
1、应采取措施保证中央和地方扶持资金及时到位。

由于纺织企业多年在低谷中徘徊,资金短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都很困难,而因压锭调整涉及的人员分流安置、三产开发、资产重组以及技术改造等等都需要在压锭前做好准备工作,这些都要有资金的支持,对于企业来说,没有资金寸步难
0.-0.
19
行,保证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就显得尤其紧迫。

为使各地压锭工作能有序进行,扶持资金务必尽早落实,并采取措施缩短资金拨付的运作时间。

在企业确定的敲锭日程前,按应付资金全部或部分适当提前到位。

最迟也应在旧锭监销后,立即予以兑付。

贷款资金也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落实。

2、国家有关部门应对贯彻37号文的难点提出明确的意见。

劳部发[1998]37号文第9条的精神己成为各地实施压锭减员分流安置再就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提前退休的范围和退休金降低的幅度,已是全面贯彻该文件的关键和企业职工关注的焦点,对此,提出明确的意见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制定贯彻细则应给各省市一个明确的答复,如不再制定统一细则,应正式通知各地“可根据各自地区的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消除等待思想,抓紧贯彻落实。

二是关于提前退休范围,即纺纱和织布工种的界定应是全方位的。

范围的确定应遵循棉纺织企业生产组织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

减少纱锭是卡住了纺织生产的咽喉,既卡死了前道工序,又扼制了后道工序。

减少纱锭必然涉及相关的纺纱织布前后整个工序,整个工序的所有岗位职工都面临下岗分流的问题。

提前退休的人数可按压锭实际涉及的人员确定,或按压锭减员人数实行限额控制。

退休人员由企业自行调济。

三是提前退休的退休金标准不宜大幅度降低,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不降低。

这些老工人在岗20多年为国家作出过贡献,现在又为支持行业的调整改革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新的奉献,他们的这种顾全大局和奉献精神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他们一般收入较低,经济和精神负担较大,制定退休金降低标准应考虑他们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地区把退休金降低幅度定为30%,这无论如何不能看作是符合文件所提“适当降低”的要求。

三是要求各地区纺织主管部门和纺织各企业要理解和考虑劳动社保部门的困难,在贯彻文件精神时,不要搞“一刀切”。

既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规划,又要进一步搞好再就业工程。

要开拓思路,千方百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尽可能多的职工实现转岗和再就业。

要十分重视依靠广大职工,调动和激发职工的智慧和创新的潜能,发现、培养和扶持再就业的带头人,带领更多的职工再就业。

继续大力宣传和表彰再就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鼓励职工下岗不失志,走自强自立的创业之路,为纺织工业实现新的辉煌创造新的业绩。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