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杜甫》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1. 教材分析:《春望》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现实。
通过诗人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2.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进修《春望》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杜甫及其代表作《春望》,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的背景和主题;
(2)掌握《春望》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分析《春望》中的意象和情感;
(4)理解杜甫的写作手法和审美追求。
3. 导学环节:
(1)师生共同朗读《春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讨论《春望》的背景:唐朝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衬出社会的阴郁和人民的疾苦。
(3)分析《春望》的结构:全诗共四十句,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表达一种情感或意象,情节跌宕升沉,层次分明。
(4)解读《春望》中的意象:春天的景象象征着生气与希望,但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失望,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
(5)分析杜甫的写作手法:诗人运用比照手法,通过春天的景象来反衬社会的阴郁,形成强烈的比照效果;同时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人民的疾苦和无奈。
4. 拓展延伸:
(1)请学生尝试用摩登语言重新诠释《春望》,体会诗歌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春望》为蓝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当今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室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春望》的背景和主题,掌握《春望》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春望》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杜甫的写作手法和审美追求。
同时,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
人文素养。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春望》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体会到文学对人生的启迪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