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后练习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和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7、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8、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9、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10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
为什么?
11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三)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2、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14、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15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16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17、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
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四)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了。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A.吊缩拉来B.攀勾搀疏C.攀缩搀来D.吊勾扶搀
2.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一个“背影”?
3.全文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语段中出现的“背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1)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略写。
(第一次)()
(2)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略写。
(第二次)()
(3)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详写。
(第三次)()
(4)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
(第四次)()
4.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5.结合文段谈一谈,当面临与父亲的一次较长久的离别时,你是否会流下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