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当前,古诗教学成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
盎然的美读;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
生能力的迁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古诗教学问题对策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自古以来就是启蒙的良好教材,它凝练而富有音乐美
的语言品质、高远而空灵的艺术境界、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学体裁所
无法比拟的。
然而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还是老一套,课堂
缺乏生趣,学生缺乏兴趣。
具体来说,我觉得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
即:1、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2、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
体悟;3、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
言美,体悟诗歌的意蕴美,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呢?
1.
将诵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古诗是具有音乐美的文体,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
1、层层深入地读。
笔者认为读诗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感悟情景,读出诗情;四读,了解背景,明白诗志。
2、形式多样地读。
初读,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形式来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诗句。
对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后,可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全体学生感
情朗读。
当以背诵为目的时,可以进行小组接力读,个人竞赛读,对有些诗歌还
可以边演边读。
3、入情入境地读。
当学生对全诗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用情感催化剂般的语
言来撩拨学生的心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以音乐或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
入境地朗读。
比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课时,在诵读环节就作了如
下设计:
颔联诵读引导: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
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颈联诵读引导: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
风发地吟道:(生朗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尾联诵读引导: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
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
总之,要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朗读中读出诗情,读出美感。
“激昂处还它个
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使诗歌朗读成为真正的美读。
二、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走入诗境,更深地体悟诗情。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走进诗歌的意境,对作者的情感经历与想象活动进行再体验,再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和理解。
”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
教师的讲解,往往把欣赏诗歌变成了咬文嚼字,教师的翻译,更是把灵动的意蕴变成了僵死的大白话。
自古以来,在我国诗学理论界就有“诗贵曲”的说法。
也就是说,古诗文作品本身就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挖掘,甚至是再创造,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成为可能。
1、构建民主课堂让学生敢说。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居高临下者为平等对话者,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充分体现课堂民主,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要多用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探究和交流。
其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做足课前功课,让学生能说。
第一,要认真进行师本对话,要学生入“境”,教师要首先入“境”。
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亲身体验进入意境有哪些阻碍,有那些曲折。
这样才能为学生巧妙地预设问题,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第二,要让学生充分地预习。
除了初步了解作品外,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获取更多可供参照的资料,从而“知人论世”。
在预习中对不理解不明白之处进行独立寻疑又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一旦有所获,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争论的底气,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3、“放”与“扶”相结合,让学生会说。
“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某一个问题,并在交流中巧妙
地推波助澜,让学生有序地自由表达。
“扶”是巧妙设疑,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
画面,从而由表及里,领会和挖掘诗歌特有的意蕴。
例如,我在教授《望月怀远》一诗时,我将学生分成十组(每组五人),对诗句逐一进行探讨,想到什么就说
什么,不要求完整,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品读探讨第二句时,我抓住‘怨’与‘竟夕’两个词进行引导、点拨,让
学生打开思路。
“夜的时长都是差不多的,作者为什么要说是‘遥’夜而‘怨’呢?诗人‘竟夕’都在思念亲人,他想到了什么呢?”在几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终于明白,作者是由于思念亲人辗转难眠,所以觉得长夜难熬而‘怨’。
至
于诗人想到了什么?各组在交流时,都想一较高下,更是语喷如珠,五花八门,
不一而足。
凡是合乎情理的我都给予肯定。
“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架桥铺路,因势利导。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
“卡壳”时,及时进行画龙点睛而又留有余地的点拨,使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茅塞顿开。
三、拓展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诗文24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而整个小学段编入课本的古诗才60
多首,远不能满足丰富学生积累的要求。
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延伸。
比如学
习了《赠汪伦》可以向学生介绍《渭城曲》、《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送别诗,学习了《乡村四月》可以介绍《归园田居》、《鹿柴》、《山居
秋暝》等山水田园诗。
还可以布置学生按不同的体裁、题材去收集诗歌,扩大学
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运用古诗的能力,小学低段和中段的学生,可以指导其“演”诗、“画”诗。
小
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古诗仿写大赛。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时对他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仿节奏,古诗五言一
般是2、3的节奏,七言一般是2、2、3的节奏。
二是仿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
加首句押韵。
三是仿结构,不能把诗句写成可以任意堆积的火柴棒。
四句话先写
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必须有自己的安排,也就是要有“起
承转合”。
一般,在指导学生仿写前,我会率先“下水”,自己先仿写。
例如学习了白
朴的《天净沙·秋》,我就仿写了一首《天净沙·做客渔家》:
晴空野鹤芦花,平沙浅水群鸭,茅舍围棋淡茶。
夕阳西下,老酒米饭鱼虾。
教师的仿写作品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学生会群起而仿之。
例如:学完
《游子吟》,赵美娟同学创作了一首《孝心》:
“奶奶生病我揪心,求医问药忙不停。
默默捧出储蓄罐,一分一角都是情。
”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
学完《四时田园杂兴》,梁伟成同学创作了一首《新生活》:“我家建了新
楼房,亲朋好友来拜访。
楼下唱完KTV,楼上又登新浪网。
”颇具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教学,诗句必须反复诵读,诗意可以大致了解,诗句翻译切忌过细,诗歌的意境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探究,让学生各自获得
独特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2013年第1期。
3、徐健顺《声音的意义》
作者简介:张静(1979.3),女,籍贯:湖北江陵,学历:大专,职称:小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邮编:434111,单位:江陵县马家寨乡张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