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之歌——试论黑塞的超越性宗教思想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圣者之歌
——试论黑塞的超越性宗教思想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The Song of the Hajj Were
——A brief study on Hesse's transcendent religious thought and its influnce on his writings
许娟
Xu Juan
西北师范大学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目录
独创性声明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一、研究综述 (1)
(一)研究综述 (1)
(二)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5)
二、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及其形成原因 (6)
(一)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渊源及其特点 (6)
(二)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产生的原因 (8)
1.内在原因:黑塞个人的灵魂探索过程 (8)
2.时代背景:20世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 (9)
3.家庭环境的影响 (10)
三、黑塞三大思想来源对其创作的影响 (11)
(一)基督教对黑塞创作的影响 (11)
(二)印度教对黑塞创作的影响 (30)
(三)中国道家文化对黑塞创作的影响 (36)
四、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核心在作品中的审美折射 (41)
(一)黑塞的思想核心:爱和信仰 (42)
1.永恒的爱:基督教挚爱的嬗变 (42)
2.隐匿的神学:上帝信仰的变体 (44)
(二)黑塞的作品结构和精神指向:在绝望中寻求信仰、实现超越 (48)
1.“绝望——毁灭(回归)”模式 (50)
2.“绝望——超越(觉醒)”模式 (51)
(三)黑塞追寻精神家园的悖论:不断的超越和永恒的漂泊 (55)
结语 (59)
参考文献 (V)
后记 (IX)
摘要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了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每一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

赫尔曼.黑塞是闻名遐迩的瑞士籍德语作家,他从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有着深厚的宗教情怀,是一个“一天也离不开”宗教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对多种文化都充满兴趣和热忱的作家,印度教、基督教和中国文化是他宗教思想的主要渊源,由此形成了他超越性的宗教思想。

但在国内对黑塞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中,却忽略了他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以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部分在梳理了国内对黑塞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部分概述了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超越性从外在来解读,即黑塞思想对基督教、国界、文化的超越;从内在来解读,指黑塞不断追求精神的完善和超越。

这一思想的形成是由黑塞的内在气质、20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外在条件以及黑塞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第三部分主要从黑塞思想的三大来源出发,以基督教为重点、以差异性为
切入点,分别论述了印度教、基督教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其中,印度教启发了黑塞作品中的寻求自我之路,并对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超越性精神有一定影响;而基督教作为黑塞的精神信仰之根,在黑塞陷入危机时给他以精神动力和慰藉,使他找到了一条以爱和信仰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救赎之路,启发陷入绝望的现代灵魂在时间、爱和死亡中寻求自我拯救;而中国道家思想则对作者两极对立统一的思想和追求性合于道的下沉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从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共通性出发,探讨了黑塞宗教核心思想
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审美折射。

黑塞的思想以爱和信仰为核心,又在宗教文化的
交融和德国宗教传统中发生着变化;他的作品以黑塞“三阶段说”的宗教超越
思想为指导,普遍呈现了两种结构模式:“绝望—死亡(回归)模式”和“绝望—超越(觉醒)模式”,引导陷入绝望的现代人寻求精神的超越、回归信仰;在他的作品中永不停息的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漂泊构成了精神的悖论,同时也反映出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和时代的悲剧性。

最后在结语中探讨了黑
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黑塞;宗教思想;超越性;文学创作;影响
Abstract
Christianity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ch has penetrated in the Western politic, economy, ideology, culture , and even every field of west,especial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terature . Herman.Hesse is a famous Swiss German writer, he had grown up under the influnce of family atmosphere and with deep religious feelings, he is a writer who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religion even one day,and also full of enthusiasm of many different culture. Hinduism,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the main source of his thought, in which forming his transcendent religious thought. But in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of Hesse and his writings, has neglected the influnce of his religious thought, especially the Christiani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in order to discussing the impact of Hesse's transcendent religious thought on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e first part propose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on the basis of summary of research on Hesse and his works .Part two outlines Hesse's transcendent religious thought and its causes, the transcendence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outside which means transcended the Christianity, borders and culture, and also means to pursue perfection and beyond of the spirit constantly from the internal explain . The formation of the thought is result from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Hesse, the backgroud of collis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atmosphare of family .
The third part discussed the different influnce of Hinduism,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mainly Taoism),which were three sources of Hesse's thought and focus on Christianity. Among them, the Hinduism inspired to the way of seek self , the romantic feelings and the transcendent spirit in Hesse's works. The Christianity as the root of
Hesse's spiritual beliefs, has given some spiritual power and comfort to him when he sink into acrisis, and helps him to found a multi-level way of salvation with the core of love and faith , which can guide the modern soul who deep into despair to seek self-rescue from time,love and death . The Chinese Taoism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is thought of polar opposites and the sinking spirit of pursuit temperament cooperation on the Taoism.
The fourth part of the thesis from the commonality of Hesse's religious thought ,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reflection of Hesse's religious thought core ideas in his works . Hesse's thought as the core of love and faith, and has some changes result from the merge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religious tradition in Germany ,his works guide as the thought of"three stages" ,and has two structures mode which are " despair —death (regression) mode" and "despair —beyond (A wakening) mode", leading to the modern man to seek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nd return to faith, the unceasing pursuit for spiritual home and always " on the way " in his works form a spiritual paradox, and reflects the plight of modern life and tragic time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di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Hesse's transcendent religious though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words:Hesse; religious thought; transcendence; literature; impact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综述
赫尔曼·黑塞(1877一1962)是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士籍德语作家,其作品表现了现代文明中个人的生存困惑,提出了个体人的自我完善以及人类克服战争与物质技术片面化等重大问题。

黑塞作品在他生前就享有盛誉,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嬉皮士运动中,以及在八十年代的日本和西欧,都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黑塞热。

黑塞《玻璃球游戏》的扉页献词这样写道:献给东方旅行者,足见这位著名的德语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东方及中国文明和文化的热烈倾慕。

然而和别国此起彼伏的“黑塞热”相比,长期以来黑塞在中国是寂寞的。

建国后30年间,几乎见不到其小说的翻译,也难找到相关的专题论文,只有其少量短诗的翻译,如钱春绮译《德国诗选》中的十首黑塞诗。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黑塞才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界。

如《外国名作家传》①就将黑塞作为“当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主要进步作家之一”介绍给新时期的读者。

该书在黑塞小传中,评述了他创作的基本基调和特点,详介了他主要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包括后期的重要作品《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等。

这些介绍和评价均突破了先前对黑塞的片面认识,看到了黑塞文本在后期浪漫主义的主调外的多样风格和思想观念上中西文化结合的复杂性。

不过这样的译介显然还是初步的。

伟大的作品总会在某个阶段散发出它独具的魅力。

值得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灵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和译者注意到了黑塞的艺术世界。

目前国内关于黑塞的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关于黑塞生平与思想的研究
这类论文和著作的作者一般都是对黑塞作品研究和翻译的学者,内容是对黑塞的生平、思想以及经历做个大概的介绍,并结合黑塞的作品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大多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

复旦大学王滨滨所著的《黑塞传》是国内第一本深入细致的研究黑塞生平的专著,在生活部分介绍了黑塞的成长经历,在思想部分从五方面介绍黑塞作品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翻译了黑塞作品的张佩芬女士的论文:《托马斯·曼与黑塞——略谈20世纪艺术家小说的
①张英伦编.外国名作家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45.
思想先先驱问题》①和《黑塞——罗曼联盟佳话》②,这两篇论文都是通过对黑塞与同时代文学伟人的友谊与交往关系的叙述,转入到讨论黑塞的思想上来。

翻译黑塞诗歌与散文的谢莹莹女士以虚构的对话方式讲述了黑塞真实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本人在此基础上对黑塞思想的研究③,她对黑塞诗歌及思想进行了研究④。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马剑⑤通过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卡尔.亚斯贝斯关于“哲学信仰”的论述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了黑塞对其“信仰”问题的阐述,分析黑塞深邃思想和哲学信仰的重要意义。

2.对黑塞文学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的研究
这是目前有关黑塞研究论文最多的一个领域,其中一类是就黑塞多部作品中的某个或多个主题展开详细的论述,例如湘潭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吴华英⑥从艺术、死亡的超越三个方面论述了黑塞小说中的死亡主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宗艳玲⑦则对黑塞作品中出现的“双极性主题”、“死亡主题”,“救赎主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认为黑塞作品的三重底蕴在文学传统、神秘主义、人文传承三方面。

此外,另外一类论文是对黑塞单部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某类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归纳,如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方厚生的论文《略谈〈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救赎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张弘教授的《论〈荒原狼〉与二重性格组合性人物的终结》,北京大学马剑的《寻求自我之路——论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等。

3.在比较文学的范畴内,对黑塞作品在其他国家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这类论文的作者把研究视野放在世界文学的范畴内,以黑塞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为研究方向,在调查史实的基础上,总结黑塞作品在其它国家的接受情况。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夏光武博士⑧从美国的“黑塞热”现象着手,认为黑塞的浪漫精神融合了东方的哲理思想,给战后的美国读者提供了心灵解构及重构的新动力,同时也发生了遗忘和扩张两种误读,黑塞热的结果是形成了美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垮掉派运动、嬉皮士运动以及反文化运动受其影响,引起了大众文化运动与普及。

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弘与顾梅珑合作的《走近“魔术剧”与“玻璃球游戏”
①张佩芬.托马斯·曼与黑塞——略谈20世纪艺术家小说的思想先先驱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1988,4.
②张佩芬.黑塞——罗曼联盟佳话[J].外国文学评论,1992,1.
③谢莹莹.生命之爱与尘世之怯——独行者赫尔曼·黑塞(一篇虚构的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7,6.
④谢莹莹.诗人黑塞[J].外国文学,1997,6.
⑤马剑.赫尔曼·黑塞的哲学信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
⑥吴华英.向死而生——试论黑塞小说的死亡之道和超越之道[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⑦宗艳玲.通往内在之路——论黑塞小说中的哲思为现代人改善生存品质提供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⑧夏光武.“黑塞热”在美国[J].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949至2003中国黑塞研究》①,重点概述了80年代后中国对黑塞翻译出版与研究的大致走向;张弘与詹春花合作的论文《黑塞在解放前中国译介情况的补遗》②,是从文学传播角度来做的关于黑塞在中国影响情况的研究。

此外,不少研究者都提及了黑塞和西方文学流派(特别是浪漫主义)与文化思潮(如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密切关系。

有的学者也开始尝试将黑塞及其作品和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如赵晓丽和屈长江的《慎独——从黑塞与鲁迅所想到的》、刘保昌的《女性·死亡·国民性———关于〈废都〉和〈荒原狼〉的对读》、张薇的《试证〈狂人日记〉和〈荒原狼〉》等,都做了有益的探讨。

这其中也有将黑塞和同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进行对照分析和介绍的,如张佩芬《托马斯·曼和黑塞》评介了两位文学大师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友谊,冀桐《表现主义大师和浪漫主义骑士》则比较了黑塞和卡夫卡文学创作上的异同。

4.对黑塞作品形式与风格的研究
这类论文着重从形式上对黑塞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武汉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马涛③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对话的主体、对话的形式、对话与辩证法三方面来分析黑塞小说在结构与语言上的体现出的对话性。

黑塞小说文本的艺术风格也引起了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流派归属问题;描写手法;文体;语言风格。

大多数研究者肯定了黑塞创作的浪漫主义特色:“黑塞是一位始终都保持着浪漫主义遗风的作家,这突出表现为他总是用浪漫精神去看待人和世界”④;黑塞“始终保持着他抒情诗人的本质”⑤;不少文学史专著也把黑塞归入批判现实主义流派来作介绍,强调作者主张“到现实世界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⑥等。

近来,黑塞创作的现代主义特色及其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的文学史地位,也开始受到关注。

有人指出,“一些享盛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如:法国小说家安德烈·纪德,德国荒诞派戏剧家彼得·威斯,美国作家亨利·密勒都把他奉为自己的‘先行者’和‘导师’……正如他个人身上汇聚着那时代若干最重要的思潮流派,他的著作也由许多条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时代思潮组合而成,反映着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精神和脉络……”⑦黑塞艺术
①张弘,顾梅珑.走近“魔术剧”与“玻璃球游戏”——1949至2003中国黑塞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②张弘,詹春花.黑塞在解放前中国译介情况的补遗[J].中国比较文学,2005,2.
③马涛.黑塞小说的对话[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④冀桐.表现主义大师和浪漫主义骑士[J].外国文学研究,1992, 1.
⑤楚旭.谈谈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在轮下》[J].当代外国文学, 1981, 4.
⑥张佩芬.架起一座《魔术桥梁》——谈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J].读书, 1990, 6.
⑦张佩芬.通向内在之路的独白——谈黑塞的《荒原狼》[J].读书, 1987, .5
文本的方法和风格也别具匠心、相当独特。

象征手法是一个关注的热点。

研究者指出:“黑塞毕生追求精神上的和谐同一以及超脱瞬间生存的永恒艺术,并且总是采用富于浪漫色彩的象征手法写入作品中。

”①“荒原狼”“母亲”“河流”“玻璃球游戏”“魔术剧”这一系列意象的象征手法的运用都受到了极大地关注。

此外,黑塞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也是极为成功的,他运用了大量心理刻画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研究者注意到,有的作品如《荒原狼》已出现了“梦幻、幻觉、潜意识”的描写②。

最后,肯定黑塞的文学语言充满了哲理和诗意,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并指出他“善于把朴实无华、简洁通畅的口语与对生活诗情浓郁的描述结合起来”③。

5.对黑塞与东方文化关系的研究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部德国文学专著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卫茂平、马佳欣、郑霞合著的《异域的召唤——德语作家与中国文化》④一书中,有关黑塞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德语文坛中国文化之回声”这一章的“驰骋于东方精神王国的黑塞”一节里,研究者认为黑塞理想中的东方世界是由中国智慧和印度思想构成的,这一东方精神世界是黑塞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

另有卫茂平专著的《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⑤一书中也有对黑塞作品中东方思想的归纳,因内容与之前所述重合,在此不再介绍。

此外,在研究黑塞的专著《黑塞研究》中专章论述了“黑塞与中国”⑥。

从学术论文来看,早期有陈壮鹰的《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⑦,从黑塞的生平、著述出发简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及其影响。

另有华东师范大学张弘教授的“黑塞与中国”课题的研究成果,共包括一篇博士论文和数篇硕士论文,对黑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和研究。

另外,马剑⑧在分析在《席特哈尔塔》中的“自我”概念及主人公的寻求自我之路的过程中,论述了印度教“自我”概念对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品结尾处体现的中国道教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张佩芬的《黑塞研究》⑨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黑塞的综合性专著,按黑塞的生平排列章节和作品,就黑塞的生平、思想和
①张佩芬.译本序[A].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21.
②张佩芬.通向内在之路的独白——谈黑塞的《荒原狼》[J].读书, 1987, 5.
③张佑中.序[A].在轮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66.
④卫茂平,马佳欣,郑霞.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⑤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M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⑥张佩芬.黑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⑦陈壮鹰.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J].中国比较文学1999,2.
⑧马剑.寻求自我之路—论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J].外国文学评论2004,4.
⑨张佩芬.黑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重要的作品收集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国外为主),并专章讨论了“黑塞与中国”,对国内黑塞研究做出了有益地指引和贡献。

(二)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了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每一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

西方文学的品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文学家置身其中的基督教文化决定的。

所以说,“如果不讲基督教,不讲基督教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任何把握都是非常皮毛的。

”①对于黑塞这样一个“一天也离不开宗教”的作家,他的宗教思想必然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但是,目前在国内黑塞有关文学创作与宗教关系尤其是研究基督教对作家的影响的选题从未出现,而有的研究者在论及黑塞的“死亡”、“救赎”等主题时,也忽略了基督教的视角和影响;目前国内研究与选题相关的就是一些研究者对黑塞与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关系做了翔实而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对印度教的影响也偶有论及。

但对于黑塞来说,基督教是他的精神之根,除了基督教外,印度教以及中国文化都是他宗教思想的源泉,这三部分在黑塞看来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统一于黑塞思想整体中的。

所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黑塞作品及思想,必须要关注作者的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且把他的思想作为整体来研究。

“对黑塞探索精神道路的思想动力的认识,最全面的观点,应把它放在世界范围内和众多丰富的文化文明的影响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

”②
由此,本论文以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黑塞的“超越性宗教思想”,并结合作品分析揭示这一思想对黑塞创作的影响:首先从差异性角度以基督教为重点考察了这三部分对黑塞文学创作的不同影响,再从共通层面分析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核心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从黑塞惯用的作品结构及精神指向探讨分析黑塞不断追寻超越的精神境界和永不满足的精神漂泊所形成的精神悖论。

2.选题意义:
①刘建军.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②张弘,顾梅珑.走近“魔术剧”与“玻璃球游戏”——1949至2003中国黑塞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1)理论意义:第一次在国内以基督教为重点、兼论印度教与中国文化,提出“超越性宗教观”的概念,并把这三部分作为整体来研究黑塞宗教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图在作品分析中体现这三部分不同的影响及互相对立融合的关系,以此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

(2)方法论意义:对于黑塞这样一个世界性的作家,他的宗教思想是超越国界、超越宗教界限的。

我们不能仅限于自己国家的宗教或文化进行单方面的研究,(如中国侧重研究黑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而印度研究黑塞作品与印度教的关系),而应该以一种跨文化、跨宗教的视角与开放的眼光,在不同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来研究这类作家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3.研究方法和理论:
(1)在论述黑塞的“超越性宗教观”时主要是对作家跨文化影响和接受的关系的梳理,从黑塞的生平、著述、传记出发,研究黑塞以基督教为基础和根本又吸收印度教和中国文化的宗教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契机。

(2)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探讨“超越性宗教观”对黑塞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作品中分析和考察这种影响的存在。

二、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及其形成原因
(一)黑塞超越性宗教思想的渊源及特点
黑塞虽经历了欧洲近代人文洗礼和以尼采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的解构,但宗教在他的思想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我的信仰》(1931年)一文中写道:“我的生活中向来有宗教,没有宗教我一天也生活不下去……”①大致上,基督教是他的文化之根,但它又不排斥对印度宗教或中国道家思想的吸收,因而它们共同构成黑塞宗教思想的三大来源。

1877年7月2日,赫尔曼·黑塞出生在一个传教士的家庭,这个家庭始终充满着虔诚的宗教氛围,又富有多元文化的气息;既有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又有外来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的渗透。

家庭的熏陶使黑塞拥有了世界襟怀,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胸有东西文化,手著宇宙文章;而在宗教思想上则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特点,在外超越宗教、国家与文化的界限,在内追求内在精神的超越与和谐。

黑塞虽然通过家庭影响和自觉地学习、接受了上述三种主要宗教文化,但对
他来说,这并不意谓着“一神”与“多神”的矛盾,最为重要的是,黑塞在不同的宗教道路里看到了人性的统一:“耶稣所说的上帝的国度、中国人所说的道,指的都不是以牺牲他人的祖国而使自己富强的国度,而是:世界是一体,包括一切矛盾在内,一切生命同属神秘的一体”①。

在人性基础上,尤其在崇尚精神追求的基础上,黑塞的宗教信仰超越了宗教派别之间的门户之见,界限被破除,统一在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所以,不管是神秘基督教,还是印度佛教或者中国的道家思想,他们都统一在黑塞“人性”的大旗之下。

黑塞超越宗教界限,也超越了他的前辈们的基督教中心主义:他的外祖父和父亲到印度传教,目的是使“野蛮人”通过基督教饭依而获得“教化”,但直到黑塞这一代才逐渐克服了这种基督教优越思想,黑塞说:“…直到我遇到一位表兄即威廉·贡德特博士,是个定居日本多年的东方学家。

我才认识到各种宗教之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②
在“传教”上,黑塞更是与父辈反其道而行,他在19年的印度之行是为了逃离欧洲,是希望从亚洲文明中找到他的精神家园。

正如黑塞自己所言:“我努力探索一切信仰和一切人类虔诚美行的共同之处,超越国家民族和超越时间的思想把我们联系起来了。

”③他第一部获得国际影响的小说《席特哈尔塔》(或译《悉达多》)中的同名主人公就是走过了一条向印度佛教到中国之“道”的归化之路;同样,他的鼎力之作《玻璃球游戏》中的克乃西特也将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文化全面结合起来,尤其吸收了中国的儒、道和《易经》神秘文化等,最后才成为卡斯塔里凌驾所有人类文明之上的“游戏大师”。

宗教界限的破除意味着黑塞自己宗教信仰的建立。

黑塞的所谓宗教,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的精神信仰,而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种宗教流派,它也不同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所表现的对宗教的虔诚、皈依和满怀激情的赞美。

黑塞的信仰,首先是从心灵发展出发的,远离庸俗的教会组织。

在黑塞看来,教会也像所有出于人的东西一样,只要靠近它,就会“散发出血腥和暴力、政治和卑鄙的气味。

”其次,在黑塞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宗教中神性普照的上帝,而只有现代人因迫于环境所困内心感觉到远离神性的痛苦、忏悔与挣扎,宗教信仰便成为人行动的隐蔽性观照和内在精神动力。

黑塞的好友、另一位伟大的德国文学家,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
①赫尔曼·黑塞著.谢莹莹编.朝圣者之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455.
②同上:283.
③同上:2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