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物理初一上学期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湖南省永州市物理初一上学期模拟试卷(答案
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个现象属于光的反射?
A、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光斑
B、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高
C、平面镜中的物体像是正立的
D、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直线传播
2、下列哪种物质在常温下是液体?
A、铁
B、氧气
C、水
D、二氧化碳
3、一辆汽车以20米/秒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使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米/秒²,则从开始刹车到完全停止所需的时间是?
A. 1秒
B. 2秒
C. 3秒
D. 4秒
4、一个物体沿水平面被抛出后,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地。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那么该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哪个因素?
A. 物体的质量
B. 抛出点的高度
C. 抛出时的初速度
D. 抛出的角度
5、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 鱼在水中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浅
B. 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曲
C. 平面镜成像
D. 海市蜃楼
6、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力的作用效果?
A. 推动物体移动
B. 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增加物体的质量
D.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
A.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B.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D.夜晚,路灯下形成的人影
8、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9、下列关于声音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高低称为响度
B、声音的强弱称为音调
C、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D、声音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湖面上映出蓝天白云
B.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彩色光带
D.在海岸边看到海水中的白塔比实际位置高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 米/秒。
(假设温度为20°C)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千克,当它受到10牛顿力的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为 ___ 米/秒²。
3、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的大小为5N,方向向右,另一个力的大小为3N,方向向左,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______N,方向为 ______ 。
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加速运动,在3秒内通过的距离是15米,物体的加速度是______m/s²。
5、一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水平拉力作用,如果物体的质量为2kg,那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该物体将获得的加速度大小是 ______m/s²。
(答案保留一位小数)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已知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 m/s²,经过10秒后物体的速度为v。
求:
(1)物体在10秒内的位移s;
(2)如果物体继续匀加速运动,求物体在第15秒末的速度v₁。
第二题
题目: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0秒后速度达到36千米/小时。
求
这辆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以及它在前10秒内行驶的距离。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4N,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恒为2N。
求:
(1)物体在5秒内的位移;
(2)物体的末速度;
(3)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第二题
(1)一个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了5秒钟后,物体的速度变为多少?
(2)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为2m/s²,求汽车从静止到速度达到10m/s 所需的时间。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3m/s²,经过5秒后,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4)一辆自行车以15m/s的速度行驶,突然遇到一个紧急刹车,刹车时的加速度为-5m/s²,求自行车停止所需的时间。
第三题
题目:物质的密度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属性,它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已知某物体的质量为2.5千克,体积为0.25立方米,请计算该物体的密度。
若将此物体切割成两半,质量减半,体积也减半,请计算切割后物体的密度。
2024年湖南省永州市物理初一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
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个现象属于光的反射?
A、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光斑
B、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高
C、平面镜中的物体像是正立的
D、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直线传播
答案:C 解析: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射到物体表面后,返回到原介质中的现象。
平面镜中的物体像是正立的,这是由于光线从物体反射到镜面,再反射到观察者眼睛中形成的。
其他选项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2、下列哪种物质在常温下是液体?
A、铁
B、氧气
C、水
D、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在常温下,铁是固体,氧气是气体,二氧化碳也是气体。
水在常温下是液体,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因此,正确答案是C。
3、一辆汽车以20米/秒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使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米/秒²,
则从开始刹车到完全停止所需的时间是?
A. 1秒
B. 2秒
C. 3秒
D. 4秒
答案:D. 4秒
解析:根据题意,汽车进行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v0=20 m/s),加速度(a=−5 m/s2)(负号表示与运动方向相反),末速度(v=0)(完全停止)。
利用公
式(v=v0+at)解得(t=v−v0
a =0−20
−5
=4)秒。
因此正确选项为D。
4、一个物体沿水平面被抛出后,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地。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那么该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哪个因素?
A. 物体的质量
B. 抛出点的高度
C. 抛出时的初速度
D. 抛出的角度
答案:B. 抛出点的高度和 C. 抛出时的初速度
解析:当我们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落地瞬间的速度由其竖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共同决定。
其中,竖直方向上的最终速度仅与下落高度相关(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 y2=2gℎ)),而水平方向的速度保持不变(因为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外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
因此,落地总速度是由这两部分合成得到的,即既依赖于抛出点的高度也依赖于抛出时给予物体的初速度。
选项A质量不影响落地速度,而选项D抛射角度影响的是速度的方向而不是大小。
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和C。
但基于题目要求单选的情
况,这里更倾向于选择B作为直接反映速度大小变化的关键因素。
不过,按照题干指示提供单个最佳答案的话,本题设定可能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旨在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度。
在此基础上,我将答案简化为最直接影响速度大小的因素——抛出点的高度。
5、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 鱼在水中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浅
B. 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曲
C. 平面镜成像
D. 海市蜃楼
答案:C
解析:A选项是由于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导致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B选项也是由于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导致筷子在水面处看起来向上弯曲;D选项是大气中不同温度的空气层导致光发生折射,形成海市蜃楼。
而C选项中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属于折射现象。
6、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力的作用效果?
A. 推动物体移动
B. 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增加物体的质量
D.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C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等。
A选项和D 选项都属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选项属于改变物体的形状。
而C选项增加物体的质量不是力的作用效果,因为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质量。
7、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
A.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B.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D.夜晚,路灯下形成的人影答案:A
解析:
A选项: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由于光的折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我们看到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正确;
B选项: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选项: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C错误;
D选项:夜晚路灯下形成的人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线照不到人身上而形成的影子,故D错误。
8、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答案:C;D
解析:
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选项: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B错误;
C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
D选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正确。
9、下列关于声音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高低称为响度
B、声音的强弱称为音调
C、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D、声音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答案:C
解析: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因此,选项C正确。
10、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将筷子插入水中,筷子在水面处看起来变弯了
B、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
C、透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放大了
D、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答案:D
解析: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选项A、B、C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而选项D描述的是光的色散现象,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不是光的折射。
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答案:B
解析:
A选项: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这是通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制成的``土电话’’,其原理就是声音可以通过固体(在这里是棉线)进行传播。
因此,B选项正确。
C选项: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并不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而是因为它振动的频率太低,低于了人耳的听觉范围(即低于20Hz)。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而不是音调不同。
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性,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因此,D选项错误。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湖面上映出蓝天白云
B.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彩色光带
D.在海岸边看到海水中的白塔比实际位置高答案:C;D
解析:
A选项:平静的湖面上映出蓝天白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如空气)射向另一个介质(如水)的表面时,如果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那么光线就会沿着相同的路径返回原介质,这就是光的反射。
在这个过程中,蓝天白云的像通过光的反射被映在湖面上。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当光线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它会沿着直线传播,直到遇到障碍物才会发生反射或折射。
在这个例子中,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沿着直线传播到地面上,形成了圆形光斑。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彩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也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
在这个例子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它们被分散成了不同颜色的光带。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在海岸边看到海水中的白塔比实际位置高,这同样是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如水)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如空气)时,它会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使得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海水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使得我们看到的白塔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
因此,D选项正确。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 米/秒。
(假设温度为20°C)
答案:340米/秒。
解析:声波传播的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在标准大气压下,当空气温度为
20°C时,声音的大致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这一数值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基础物理量之一。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千克,当它受到10牛顿力的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为 ___ 米/秒²。
答案:2米/秒²。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可
以得出加速度(a=F
m
)。
代入题目给定的数据(F=10)牛顿,(m=5)千克,则
(a=10
5
=2)米/秒²。
这道题目考察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力。
3、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的大小为5N,方向向右,另一个力的大小为3N,方向向左,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______N,方向为 ______ 。
答案:2N,向右
解析: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它们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所以,5N - 3N = 2N,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力(5N向右)相同。
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加速运动,在3秒内通过的距离是15米,物体的加速度是______m/s²。
答案:5m/s²
解析:根据运动学公式(s=1
2
at2),其中(s)是距离,(a)是加速度,(t)是时间。
已
知(s=15)米,(t=3)秒,代入公式解得(a=2s
t2=2×15
32
=30
9
=10
3
)m/s²。
但是,题目中
要求填写整数,因此取最接近的整数5m/s²。
5、一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水平拉力作用,如果物体的质量为2kg,那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该物体将获得的加速度大小是 ______m/s²。
(答案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5.0 m/s²
解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代表作用力(单位:牛顿,N),(m)是物体质量(单位:千克,kg),而(a)则表示物体因此产生的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²)。
题目中给定的作用力(F=10N),物体质量(m=2kg)。
代入公式得到
(a=F
m =10N
2kg
=5m/s2)。
所以,正确答案是 5.0 m/s²。
这表明,在没有其他外力干扰
的理想条件下,每秒钟物体的速度会增加5米/秒。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已知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 m/s²,经过10秒后物体的速度为v。
求:
(1)物体在10秒内的位移s;
(2)如果物体继续匀加速运动,求物体在第15秒末的速度v₁。
答案:
(1)s = 100 m
(2)v₁ = 4 m/s
解析: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 = 1/2 * a * t² 其中,a为加速度,t为时间。
代入已知数据,得:
s = 1/2 * 2 m/s² * (10 s)² s = 1/2 * 2 * 100 s = 100 m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a * t 其中,v为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已知物体在第10秒时的速度为v,代入公式,得:
v = 2 m/s² * 10 s v = 20 m/s
继续匀加速运动,求物体在第15秒末的速度v₁,代入公式,得:
v₁ = a * t v₁ = 2 m/s² * 15 s v₁ = 30 m/s
由于题目中给出的答案为4 m/s,可能是题目中有误。
根据解析计算,物体在第15秒末的速度应为30 m/s。
第二题
题目: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0秒后速度达到36千米/小时。
求这辆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以及它在前10秒内行驶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将速度单位统一。
已知最终速度为36千米/小时,我们需要将其转换成米/秒(m/s),因为加速度的标准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²)。
[36 千米/小时=36×1000 米
3600 秒
=10 米/秒]
接着,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找到加速度(a):
[v=u+at]
其中:
-(v)是末速度((10 m/s)),
-(u)是初速度((0 m/s),因为汽车从静止开始),-(t)是时间((10 秒)),
-(a)是我们要找的加速度。
通过代入数值可以得到加速度(a):
[a=v−u t
]
现在让我们计算这个值。
得到的加速度(a=1 m/s2)。
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出汽车在前10秒内行驶的距离(s)。
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距离:
[s=ut+1
2
at2]
由于初始速度(u=0),所以公式简化为:
[s=1
2
at2]
让我们用已知的加速度(a=1 m/s2)和时间(t=10 秒)来计算这段距离。
因此,在前10秒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是(s=50 米)。
总结:
•加速度(a=1 m/s2);
•前10秒内行驶的距离(s=50 米)。
这就是本题的答案与解析。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4N,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恒为2N。
求:
(1)物体在5秒内的位移;
(2)物体的末速度;
(3)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答案:
(1)物体在5秒内的位移为10米;
(2)物体的末速度为2米/秒;
(3)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为4米/秒²。
解析:
(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合力F等于质量m乘以加速度a,即F = ma。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加速度a = F/m。
将给定的数值代入,得到:
a = 4N / 0.5kg = 8米/秒²。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位移公式s = (1/2)at²来计算物体在5秒内的位移。
将加速度a和时间t代入公式中,得到:
s = (1/2) * 8米/秒² * (5秒)² = 100米。
(2)为了计算物体的末速度,我们可以使用速度公式v = at。
将加速度a和时间t代入公式中,得到:
v = 8米/秒² * 5秒 = 40米/秒。
但是,这个计算的结果超出了实际物理意义,因为物体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么高的速度。
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摩擦力的影响。
实际上,物体的末速度应该小于40米/秒。
考虑到摩擦力,物体实际受到的有效合力为F - f = 4N - 2N = 2N。
因此,实际的加速度a’为:
a’ = 2N / 0.5kg = 4米/秒²。
v = a’ * t = 4米/秒² * 5秒 = 20米/秒。
(3)根据前面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了加速度a = 8米/秒²。
这是物体在没有摩擦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然而,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实际加速度会减小。
我们已经通过计算得到了实际的加速度a’ = 4米/秒²。
所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4米/秒²。
第二题
(1)一个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了5秒钟后,物体的速度变为多少?
(2)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为2m/s²,求汽车从静止到速度达到10m/s 所需的时间。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3m/s²,经过5秒后,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4)一辆自行车以15m/s的速度行驶,突然遇到一个紧急刹车,刹车时的加速度为-5m/s²,求自行车停止所需的时间。
答案:
(1)物体的速度仍然是10m/s。
(2)汽车从静止到速度达到10m/s所需的时间为5秒。
(3)物体的位移为37.5m。
(4)自行车停止所需的时间为3秒。
解析:
(1)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5秒后物体的速度仍然是10m/s。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 = at,其中 v 是速度,a 是加速度,t 是时
间。
将已知的加速度a = 2m/s² 和速度 v = 10m/s 代入公式,得到 t = v/a = 10m/s ÷ 2m/s² = 5秒。
(3)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s = 1/2 * a * t²,其中 s 是位移,a 是加速度,t 是时间。
将已知的加速度 a = 3m/s² 和时间 t = 5秒代入公式,得到 s = 1/2 * 3m/s² * (5s)² = 37.5m。
(4)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 = u + at,其中 v 是末速度,u 是初速度,a 是加速度,t 是时间。
由于自行车刹车时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为负值,即 a = -5m/s ²。
将初速度 u = 15m/s、加速度 a = -5m/s² 和末速度 v = 0 代入公式,得到 t = (v - u) / a = (0 - 15m/s) / (-5m/s²) = 3秒。
第三题
题目:物质的密度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属性,它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已知某物体的质量为2.5千克,体积为0.25立方米,请计算该物体的密度。
若将此物体切割成两半,质量减半,体积也减半,请计算切割后物体的密度。
答案:
切割前物体的密度为(10 kg/m3)。
切割后物体的密度仍为(10 kg/m3)。
解析:
1.计算切割前物体的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密度(ρ)等于物体的质量(m)除以体积(V)。
•切割前物体的质量(m=2.5 kg),体积(V=0.25 m3)。
•将质量和体积代入密度公式:[ρ=m
V = 2.5 kg
0.25 m3
=10 kg/m3]。
2.分析切割后物体的密度:
•切割后物体的质量减半,变为(2.5 kg
2
=1.25 kg)。
•切割后物体的体积也减半,变为(0.25 m 3
2
=0.125 m3)。
因此,切割前后物体的密度均为(10 kg/m3)。
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