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炽.热 / 敕.造阐.明 / 孱.弱毗.邻/考妣.脸颊. / 汗流浃.背
B.押解. / 解.数压轴. / 妯.娌棕榈./闾.阎恪.守 /一丘之貉.
C.埋.怨 / 阴霾.癖.好/譬.如夹.道 / 夹.袄伺.候 / 肆.无忌惮
D.佣.金 / 佣.工谄.媚 / 颤.抖琴弦./ 玄.虚脊.梁 / 掎.角之势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气概吊脚楼安分守己文过饰非
B.陷阱绿茵场不落言荃绵里藏针
C.噩梦影碟机披沙拣金震聋发聩
D.临摩爆冷门首屈一指金碧辉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空灵与和谐,是诗的生命。
诗不是人的某一感官的享乐,而是全感官超感官的体验。
美的画和好的诗,都是心灵的智慧晶体。
②品赏林凡画作,只觉画面无一赘疣,无一蛇足,虚灵飘逸,无尽。
他之所以能“于无佛处称尊”,因了他在艺术创作中不蹈故常,。
A.以及陶醉趣味处心积虑
B.甚至沉醉风韵独具只眼
C.而且滋养风采挥洒自如
D.乃至迷醉韵味别具匠心
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叶嘉莹这位学者对于青少年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学生和学者来说却十分熟悉,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B.专家除了为社员们传授棉花高效栽培技术,还深入田间地头,查验、采集土样,走进种植户家中,询问棉花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C.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
D.“北京APEC期间放假”的消息发布之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面对如此“天降长假”,北京的小伙伴惊呼“幸福来得太突然”,感觉有点手忙脚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能体现中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
阿Q善于健忘,被
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了,但也有难忘的,临死之前他对画押的圆圈的不圆一直耿耿于怀。
B.在《红楼梦》中,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亚于宝玉、黛玉和宝钗。
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宠爱,贾母曾当众戏称她为“辣子”。
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从“协理荣国府”可以看出她有非凡的治家本领。
C.《论语》中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会生气斥责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颜回连连称赞,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被人误解,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
D.情节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如《清兵卫与葫芦》贴着故事讲,多勾勒白描,而《在桥边》则穿插了大量描写和议论,故前者比后者故事性强。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赋予文献以生命
刘德杰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情怀——创造思想、担当道义。
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以关涉“圣贤”与“英雄”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关系的研究为统摄,体认、把握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最后写成《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
此书分为上篇“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中篇“感‘士’不遇与志‘道’风流”、下篇“《文选》与各体文选论考”。
与一般文史论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有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于是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本以整体性思维为特色,对中国古代的文史研究追求融通经子、出入文史,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
下篇之《曹操“捉刀”叙事考论》就是以“大视野”看“小文献”的代表之作。
《语林》与《世说新语》皆叙“曹操捉刀”之事,不过数十字,但二者存在细微差别。
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其间隐藏的文化精义:“《世说新语》对《语林》‘捉刀’条的选择眼光,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
”各篇之见解,均来自于对特定历史文化时空的整体观照,不仅融通了文史,也“穿越”了古今。
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
有感于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之弊,刘志伟坚持了这样一条研究道路:“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
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由偏爱对文史的原初感悟到偏重理论思维,再到强化文献基础与小学功夫训练,再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阐发中国文化思想精义。
该书以思想
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
如《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揭示出汉末魏晋“言语”时代的文化精神,进而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
没有扎实的文献学功夫,没有对士人在文化创造中的历史作用的深切体悟,是难以做到的。
由“主内证”思量“辅外证”。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提出了“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内证”是指文献本身所能提供的证据,“外证”是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因为“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
如《〈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综合评议了关于《文选集注》成书的各种观点及其论证方法,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直接证据缺失,间接证据有限,各说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为此,该文比勘了《文选集注》所引李善注、陆善经注、《文选钞》等古注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本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问题:“刊本中的李注是否曾经参校过《文选集注》或者这一系统的其他抄本?”——这对推进《文选集注》研究乃至《文选》研究不无方法论意义。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使得那些看似无关的“死文献”被赋予了“活生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人民日报》2014年2月4日08 版)6.下列对“赋予文献以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统摄研究“圣贤”与“英雄”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的关系,体认、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
B.《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体现了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从而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C.《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
D.《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起来,赋予文献以生命,从而使作者“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思维的特色。
B.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曹操捉刀”之事隐藏的文化精义,体现了《世说新语》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
C.刘志伟坚持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的研究道路,消除了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的弊端。
D.《〈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以“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从“文本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了有着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创造思想、担当道义的情怀,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正是有这种情怀的文人学者。
B.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以及由“主内证”思量“辅外证”,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这部书体现出的研究文献的做法。
C.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即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
D.“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
因此,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
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
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与……为群
C.去就.不违其义就:就职
D.欲以禄.遨禄:俸禄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
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13.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1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小题。
(8分)
鹧鸪天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1)请赏析本词上阕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4分)
(2)请分条简答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6),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7),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张丽钧
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
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你瞧,这分明是一只具有诗人气质的羊啊!可惜,这只可爱的羊早就从课本中走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
我曾经嘲笑过辗转认识的几个同城姐妹,每当桃花盛开,她们一定带着扑克牌和小被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送到迁西的一座桃花山上,挑一树最热闹的桃花,在树下郑重铺开小被子,盘坐,打牌。
她们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就这样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才甘心地往回返。
那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曾在心里不屑地说:多么可笑啊,竟在美丽的花树下做那等俗事!今天,我却倏然懂得了她们。
我曾多次跟同行分享那个“孔雀与作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让大家找论点:雄孔雀都非常珍爱自己漂亮的尾巴,每日必梳理呵护,生怕有丝毫损伤。
一帮无耻猎人知道这一特性就专找雨天捕孔雀,因为下雨会将雄孔雀的大尾巴淋湿,由于有饱满的水分缀着,孔雀生怕起飞会弄伤羽毛,故不管猎人离得多近也绝对一动不动,任人宰割。
很快,一位“学霸”发表高论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则孔雀──贪慕虚荣,因小失大,忽略整体,只看部分……二则猎人,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听后,点头赞许。
哎,可怜的师生!
“目的”是那么重,“目的”这个幽灵,时刻都在明处、暗处招引着我们,让我们做稳它的信徒。
一看到玫瑰,就恨它不结个南瓜;一看到马,就恨它追不上“磁悬浮”;一看到羊,就指望它多出肉、出好肉;一看到桃花,就想到蜜源;一看到孔雀,就想到活捉……被“目的”劫持的我们,心灵干枯,嘴脸丑陋。
谁能引领我们叩山为钟、抚水为琴,真正做一回大自然浪漫缠绵的舞伴?谁能引领我们赞赏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激励孔雀为美丽而美丽?我想,除了我们自己,大概不会有别人。
玫瑰园里,花开不语……
(选自《散文》2014年第9期,有删改)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落笔扣题,第二段写玫瑰,省略了具体描绘,而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不想说……也不愿说……更不能说……”是为了突显玫瑰“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B.“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在通篇只有短短四句话的课文中,看似非常突兀,令人哑然失笑,却用充满美感的镜头告诉我们:即使是牲畜,也不是只懂得吃草。
C.全文从玫瑰开花的平常景象写起,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善用各种修辞,语言明快又不乏犀利,给人深刻启迪。
D.作者联想插叙“孔雀与作文”的故事,着力表现“学霸”的高见和老师的赞许,既表现了主旨,也隐含着对这种作文教学现状的批评。
E.文中的场景描写鲜活生动,如几个同城姐妹“兴致勃勃”,“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情境则反衬出了她们的俗气和可笑。
17.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请举出两例并赏析其作用。
(4分)
18.第四段写“马如人性”,“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请提炼概括“美学意义上的马”有哪些特点?(4分)
19.“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在文中主要有哪两层内涵?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的人生启示。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日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守则》把过去的70条规范浓缩为9大准则,没了“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和“增强法律意识”等内容,却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控制上网时间”“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保持阳光心态”等内容。
这些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门解读。
请你针对这些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21.当所有的人物都出场,所有的秘密都揭晓,所有的矛盾在集中,所有的冲突在爆发时,戏剧的高潮就来临。
请按照提示用对偶句复述《雷雨》或《哈姆莱特》的情节高潮部分,字数不超过40字。
(4分)
(1)《雷雨》
周萍;
四凤。
(2)《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
哈姆莱特。
22.留意钟表广告,发现大部分钟表定格在10点10分左右,请观察下面的钟表,说说钟表时间如此定格的意味。
(4分)
钟表时间如此定格,一是因为,二是因为。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不小心摔碎一把小茶壶。
这把小茶壶跟随她多年,是她的一件心爱之物。
所以,壶碎令她心痛。
但是,新凤霞马上安慰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得马上赔自个儿一把壶!”于是,新凤霞不再责怪自己,扔掉碎壶,迅速上街,买了一把更加漂亮的小茶壶赔给自个儿。
新凤霞把新壶摆在原处,禁不住露出舒心的微笑。
这件小事体现出的是一种“与自己讲和”的智慧。
但巴金又说:“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2.A【解析】C项震聋发聩——振聋发聩属于字形易弄混的字。
字义辨别法能辨别出字形的字: B项不落言荃——不落言筌;D项临摩——临摹。
3.D
4.C【解析】A项,“青少年”与“叶嘉莹”主客位置颠倒,应改为:青少年对于叶嘉莹这位学者可能还比较陌生。
B项,语序不当,“查验”与“采集”交换位置。
D项,主语残缺,“北京APEC期间放假”的消息发布之后”为状语,导致“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主语残缺。
应删去介词“之后”。
5.B【解析】B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6.B【解析】A项只是刘志伟研究的使命感等宏观因素,与“赋予文献以生命”没有必然联系;C项“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并不能显示“赋予文献以生命”,能显示“赋予文献以生命”的是“揭示出汉末魏晋‘言语’时代的文化精神”;D项强加因果,“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和“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起来,赋予文献以生命”只是一体两面的表述。
7.D
8.C 【解析】C“向上一路”是指“由偏爱对文史的原初感悟到……阐发中国文化思想精义”,而“以思想……揭示文化‘大义’”则是刘志伟教授著作体现的特点。
9.D【解析】D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0.C【解析】“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
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1.D 【解析】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2.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
(“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
(“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顾”“妻子”“绝”各1分,共3分)
13.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参考译文】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