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一: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4分)
【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

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这又加重了他的寂寞。

二:
【注】①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三五夜:阴历每月十五夜。

③尘随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此处反用其意。

④山城:指密州。

⑤社:农村节日祭神之所。

当时的密州,因连年蝗旱,民不聊生,村民常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和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类似的两句是:(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2分)
(3)细读全词,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
参考答案
(1)(1分)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写全给分)
(2)(2分)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1分),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1分)。

(能抓住景物,描绘密州元宵节的清冷,语句连贯即可)
(3)(3分)对比手法(1分),表达作者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1分)。

(意对即可)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
着大地,要下雪了。

赏析: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意画《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意画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
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