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和叶圣陶的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复兴和叶圣陶的资料
展开全文
叶圣陶的简介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出版了中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

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 - 生平简历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2年中学毕业后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 。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后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
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第一个诗刊《诗》。

开始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党中央主席。

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 - 笔名来历: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联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
叶圣陶 - 婚姻生活
1916年8月19日,叶圣陶和胡墨林喜结良缘
1916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十四),22岁的叶圣陶与女教师胡墨林结婚。

胡墨林字翰先,是浙江杭州人,生于1893年,比叶圣陶大
一岁。

胡墨林由二姑母胡铮子抚养长大。

1914年胡墨林在北京女子师范毕业后,姑侄俩一起回到苏州。

胡墨林先在苏州大同女校教书,后又应聘到南通女子师范当教员。

1]
叶圣陶 - 学术贡献
文学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诗,与朱自清等人合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叶圣陶的《倪焕之》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9 杂志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叶圣陶 - 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

叶圣陶创作了不少以甪直为背景的小说,如《寒晓得琴歌》、《多收了三五斗》、《高高银杏树》等等。

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临终时更留下遗嘱要把骨灰葬在甪直这里。

叶圣陶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他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

肖复兴
肖复兴(1947—),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为《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肖复兴,1947年生,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现居北京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现任《人民文学》杂
肖复兴
志社副主编。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

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

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

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

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

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

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

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肖复兴 -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肖复兴
《我们曾经相爱》作家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早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
《青春梦幻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
《青春奏鸣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1992年4月版)
《戏剧人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4月版)
《无处不在》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中篇小说集
《远方的雪》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
《四月的归来》花城出版社(1988年6月版)
中短篇小说集
《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她和他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北大荒奇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飘散的情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报告文学集
春天去看肖邦
《海河边的小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8月版)
《生当做人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仅仅因为漂亮》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版)《呵,老三届》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版)《呵,老三届》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肖复兴报告文学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青春的骚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版)
《亚细亚大战》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3月版)
《火的战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9月版)
《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8月版)传记文学
《天下第一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2月版)
《达尔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散文集
《雪痕》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
《情丝小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都市走笔》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2月版)
《父亲手记》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8月版)
《今朝有酒》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复兴随笔》中原农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聆听与吟唱》
理论集
《采访的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
《生活和写作的奥秘》漓江出版社(1992年3月版)
肖复兴 - 代表作品
《蓝调城南》
《蓝调城南》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

城南,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

那里曾经是老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持老北京意义深远。

作者肖复兴从小在城南长大,他突然惊讶地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和正在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不让记忆随风飘散。

他花了两年时间,奔走于80多处老北京城南的街巷,终将一些极珍贵的人与事、景与物记述、描画于消失、毁灭前。

全书用满带激情或略含忧郁的笔触,抒写城南旧事,传达的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情。

《黑白记忆》
《黑白记忆》
这是一本回忆录式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在2004年8月重返北大荒,时隔22年后再重新踏上那片黑土地,面对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面对现在依然生活在那里的老农和老知青,面对那些永远留在那里的知青亡魂,作者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感情的闸门再次被冲开,于是开始了一次追忆如梦年华的青春之旅。

作者把这段难忘的日子装到一个访问式的框架中,而不是像以往传统的编年体那样来提炼泛泛的回忆,结构的严谨,文笔的优美,故事的感人,超出了长篇小说的塑造力。

它既是作者的青春回忆录,也是一
代人残酷的命运史,更是一段共和国颠簸的断代史。

特别是作者在文中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和写法,在历史、社会、人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就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历史感、责任感和可读性,其思想深度超过了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实属知青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音乐笔记》
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在我看来就是由感情所滋养出来
《音乐笔记》
的,情感.心灵一音乐,就是这样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

我想这就是我能坚持十年来写音乐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并不算长,但什么事情能坚持十年,总会有其顽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书中,收集了这十年来我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后的海菲兹》写于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还恍如昨日,灿灿的黄叶和灿灿的秋阳一起辉映在我的窗前。

为使得这本书有更多更新的内容,我又在这个秋天里赶写若干。

我将这些文字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

当然,只是一点区分,它们之间是有着相通相关的联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

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类区分,而在于这些篇章里,有我十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