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莲说》教案模板汇编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爱莲说》教案模板汇编7篇
《爱莲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

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__美
1、听读课文。

(教师背诵课文,配乐。

学生闭目聆听。

感受荷之风韵)
2、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

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

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__,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

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

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

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

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爱莲说》教案篇2
内容预览: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__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__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__。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__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__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蕃淤泥濯洗涤清涟亵玩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三、研读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莲君子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 - ---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风度气质(亭亵玩焉) ----清高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
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__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

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

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

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
《爱莲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

(重点)
方法和过程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__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

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

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
二、朗读
(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濯()亵()玩
淤()泥清涟()噫()
隐逸()鲜()有闻新鲜()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朋自远方来
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
4、古今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植物
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

今义:合适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
(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人品高尚,胸怀洒落。

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__。

1、__文眼是什么?爱
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味赏析课文
1、__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__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

2、__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正衬反衬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
托物言志
五、拓展
小练笔:
仿照__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__的文义。

3、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理解__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理解__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__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__《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

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不蔓不枝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淤泥隐逸陶后鲜有闻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

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__的文义。

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

译讲:①读出句子。

②讲重点词义。

③翻译句子。

(需要加、改、调、省。

)(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强调__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

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
是判断句式可以译为是(2)、菊之爱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__主旨。

1、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

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

曾历任地方官吏。

他为官清正廉洁。

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

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

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

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

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菊花和牡丹,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

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

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③动词,去,到。

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

(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师巡回了解情况。

最后订正。


(1)。

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亭亭净植,。

(2)。

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

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 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