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明清小说人物论
——刘备与宋江形象的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刘备和宋江分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中十分关键的人物。
所以,对刘备和宋江的评价当然也是如洪水般倾泻,当然也是“源远流长”。
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给予地非常立体,生动可触。
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性格上的复杂性,有内在外在的因素,这些因素把他们层层包裹,勾勒出表面看似简单却又最难以捉摸的人物特征。
这两个人物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面,但是他们的许多特点确实值得让人去对比分析的。
本文分为几个大点来一一评述。
一、仁义
细看刘宋二人,在“仁义”方面可谓是各自小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做得最好的两人了。
在古时可谓怀“仁义”之心的人,便是拥有最大人心的人。
《三国演义》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刘备和他的兄弟关张结义时定下的目标。
这也成了后来刘备所一直奉行的道德依据,是他事业做好做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水浒传》中,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举动非常之多,无论是对待不相识的路人还是对待结石的好汉,能够帮上忙的一定会伸出援手。
小说中多次可以看到宋江给予别人的“十两银子”,救他人于困苦之中。
同样宋江这般的“仁义”也是他后来得以笼络人心的法宝。
刘备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宋江“及时雨”的称号,便是两人在“仁义”上面的默契使然。
但是从社会地位来看,刘备的举动涉及的范围要比宋江的广,时代的不同造就的英雄也会有差异,刘备的“仁义”大体是面向他的百姓的,或者说是面向他所管辖的地域的,不论是新野还是蜀川,刘备的仁义施加的对象宽而广。
而宋江的“仁义”从刚开始的在其乡里乡间的施行到后来的梁山,所以施行的范围相对来说小了很多。
施行的对象也与刘备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宋江没有自己真正的百姓)。
总得说来,他们两位因为“仁义”得人心,因而得
各自自己的事业。
二、忠君
刘备所奉行的是“兴复汉室”,就是忠君的体现。
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外人对他的尊称乃是“刘皇叔”,从这看来他的忠君也是有历史的原因。
但是古时宣扬的便是忠君思想,故而即使不是皇室后代,我想刘亦能如他后面所行。
从他的仕途“剿灭黄巾”、“征讨董卓”、“对峙曹操”便可以看出他忠君的坚持和决心。
宋江,出身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
可以说宋也是当时社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他所接受的思想也便是“忠君”了。
在行事上以“忠”、“孝”为先,时时想着要忠于君主。
他的上梁山之路是经过内心强烈的挣扎的,他不敢也不愿意对抗正统的朝廷,宁愿忍辱受苦也不干“灭九族的勾当”。
在“无奈”地选择上水泊梁山后,他虽然表面与朝廷为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期盼招安的,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不顾梁山这么多兄弟好汉的反对,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
刘宋两人以不同的方式选择了“忠君”的道路,他们内心所经受的欣喜、挣扎、彷徨从某种意思上来说是一样的,虽然方式不同,却是天下知音。
三、“虚伪” 在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时,很多时候会对刘备和宋江的重情重义大为赞赏;会为他们的犹豫而“恨铁不成钢”;会对他们两人的“虚伪重名”而唏嘘。
刘备、宋江和一般的英雄人物性改革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一般的英雄豪杰生性刚猛,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却是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两位“痛哭流涕”。
有人说这是真性情的表现,但是有人认为有时候他们真性情的表现未免太“煽情”,动不动就哭鼻子,这不是男儿本色,所以就觉得有作秀之嫌,不免扣上“虚伪”的帽子。
其实不能单单从这个方面来讲“虚伪”,一个词语——性格使然,就也挑不了多大的刺。
那么真正被认为是“虚伪”的是什么事情呢?
先说刘备,《三国演义》中,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于百万人中求得幼主刘禅,刘备感慨万千,说道,为了这个不成器的小阿斗,差点损失了我的一员大将,然后要把阿斗摔了,众将领劝之方罢。
好歹是亲生儿子,好不容易失
而复得难道会自己亲手摔死?那么可以看出刘备在这里肯定有作秀的嫌疑了,简而言之就是收买人心。
再看一个也是经典的故事,就是刘备在白帝托孤于时孔明,那么刘备快不行了,叫左右的人扶起,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
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
(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
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 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
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有“虚伪”之嫌,他明明担心孔明会夺权,却这般说了,目的是为了让其在他面前许下诺言,永不存异心。
再说宋江,宋公明生平仗义疏财,因而结交了许多英雄好汉,这样就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在断配江州途径梁山泊时,他完全能上山如伙。
表面上宋江害怕落得不忠不义之名,实际上他仍嫌此时上山实力不足,因为威望还不如晁盖,故而继续为自己造势。
当上了梁山之后,收服吴用,亲征战场,从而达到架空晁盖的目的。
最后晁盖为了巩固自己的威信,冒失攻打曾头市,断送了性命。
可以说此刻宋江是最大的受益人。
刘宋二人由此看来也有“虚伪”的时候,但是英雄,尤其是站在顶峰的英雄,在其上位的途中难免会使用计量,来增加自己的收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总结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刘宋二人在人物形象上特别是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同中也有异,因为时代背景的因素,从而两人选择的道路是不一样的,然后他们的行事做法当然也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刘备和宋江的刻画,可以说相当的相像。
为人处事,沙场决断,兄弟情义,家国百姓,无一不是有着相似的意味。
细细地品味这其中的意味,便觉着这般英雄人物的道路真是沉浮跌宕,无论是内心和外在表现,复杂又不乏依据,让人深陷其中,想必这也是小说特有的让人沉迷的地方。
第二篇: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
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
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自在郓城县做押司。
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
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
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
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
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
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
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
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
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
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
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
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
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
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
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
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
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
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
《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
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
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
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
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
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
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
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
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
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
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
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
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
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
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
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
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
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
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
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
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
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
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
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
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
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
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
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
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
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
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
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
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
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
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
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
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
《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
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
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
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
”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
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
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
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是农民起义吗?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
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
因为扈三娘
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死于非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
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
一个哑美人。
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
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
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
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
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如此塑造安排这些女性形象?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
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
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
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
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
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
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
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
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死刑。
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
《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
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
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
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
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
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
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
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
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死于一些官法。
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
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
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
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
杀掉以后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战。
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
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死,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
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
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
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
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
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
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
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
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
第三篇: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19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是《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首领,是作品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刻画得比较真实成功的一个形象,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形象。
在文学史上,同一个文学形象受到大家见仁见智的评价,本也不稀奇,可像宋江这样让大家大褒大贬、毁之誉之的人,还是很少见的,这足以说明宋江这一形象的不寻常。
首先,宋江在作品中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宋江的一生穷通存亡与梁山事业的兴衰直接相关。
不管是从他的位置还是从作品的艺术结构上看,他都处于核心地位。
研究宋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内容。
其次,宋江具有性格的复杂性和形象的歧义性。
宋江的性格是非常丰富、复杂、深刻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
读者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他,便会得出差异极大的结论。
有人说他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有人说他是个“整天哼着…臣罪当诛兮‟的封建主义的奴才”,有人说他是个不可饶恕的“盗魁”,还有人说他是个有着分裂性格的人,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则干脆表示不喜欢宋江。
我们知道,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读者感情上是否喜爱,而在于“它是否概括了那个历史时代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