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湘教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第6章 第1讲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城市空间结构
考纲
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
城市
的空
间结
构及
其形
成原
因;不
同等
级城
市服
务功
能的
差异
城市
空间
结构
及形
成原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能依据景观判断利
用类型
结合土地利用变化,
分析城市功能区布
局与发展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特点
三类功能区的布局
特点
在示意图中判断功
能区类型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
示意图,分析城市空
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影响功能区布局的
因素
能评价分析功能区
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
区位
与城
市体

主要的城市区位因

列举实例,判断城市
区位的主导因素
结合具体区域,分析
城市区位条件
城市体系构成特征
绘制城市体系简略
示意图结合简略示意图,分
析城市体系特点
城市的等级、服务范

实际区域中准确判
断等级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
(1)概念: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②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③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

(2)经济地理区位:城市与周围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是从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

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分布是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相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大、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圣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3)中心商务区
①主要功能:具有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

②特点: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特别提醒]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类型
(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②社会因素⎩⎨⎧⎭
⎬⎫
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③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中心地理论
1.含义: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城市区位理论。

2.城镇体系特点
(1)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2)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比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覆盖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特别提醒]
(1)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

(2)同一个区域内,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同一个区域内,等级是变化的,但变化是有条件的。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商业城市的最基本功能区是商业区。

(×)
2.城市中心区都是商业区。

(×)
3.有些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明显。

(√)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众多大城市都可以发展成等级相同的国际大都市。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城市功能区类型及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图中A为商业区,判断理由是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面积最小。

3.图中B为住宅区,是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广的一个功能区。

4.图中C为工业区,它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附近,位于盛行风下风向。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中,许多城市中的工业区为什么向市区外缘移动和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提示]①市区内地价高,向市区外缘移动可降低生产成本;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③沿交通线分布可降低运输成本。

2.我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往往都分布在城市等级较高的城市中,你能说出其原因吗?
[提示]大学提供的是高等教育服务,其服务职能高,只有等级较高的城市才会拥有这种高级职能。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例1](2017·全国卷Ⅲ·节选)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❶。

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2)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❷图中显示该城市环线呈同心圆状;地铁线与河流延伸方向垂直,沿途有多个一级站点;甲、乙、丙均位于河流一侧,内环区域内分布集中且站点等级较高
教材
寻因
城市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人口流动量大
综合判断(1)由信息❶、❷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站点等级较高,位于内环线以内,说明此处人口流动量大,应位于中心商务区
(2)由信息❶、❷可知,地铁线沿线有多个一级站点,可以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结合其环线分布状况,可判断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1)A(2)C
1.系统把握城市功能分区及特点
(1)图表归纳城市三大功能区
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占地面积
小,呈点状
或条状分布
商业区活动繁忙,
昼夜人口数量变化
大,建筑物高大稠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并趋向于沿主
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
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⑥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全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
(1)全面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全面掌握主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要求
①工业区
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考虑要素布局要求
主导风向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河流流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环境效益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点,并有防护带加以隔离
一般住宅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③商业区
原则布局要求
人口指向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交通指向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等
配套服务功
能指向
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

命题视角一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发展
(2019·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1.B 2.D[第1题,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
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2016年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工业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居住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 下图为南方某特大城市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商业办公区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与城市中心距离关系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三条曲线分别是()
A.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商业办公区
B.居民住宅区、商业办公区、工业仓储区
C.商业办公区、工业仓储区、居民住宅区
D.商业办公区、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
4.下列关于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4千米范围内,三类用地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居住用地大于工业仓储用地B.4~7千米,三类用地比例呈现减少趋势,工业仓储用地开始超过居住用地
C.8~10千米,居住用地相对比例最高,趋势先增后减,商业用地高于工业用地
D.11~19千米,工业用地比例超过商业和居住用地,且居住用地全面大于商业用地
3.D 4.C[第3题,①类型距市中心3~4千米处最密集,应为付租能力比较强的商业用地;②类型在市中心和郊外之间的中间位置最密集,应布局方便市民购物和上班的居民住宅区;③类型在郊外最密集,适合布局土地需求量大的工业仓储区。

第4题,4千米范围内,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都是先增加后减少,故A错;4~7千米,工业仓储用地呈波动增加趋势,故B错;11~13千米,居住用地小于商业用地,故D错。

]
命题视角二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
(2019·安庆模拟)读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明显不合理之处是()
A.住宅区占地面积太大
B.预留工业用地在城市郊外
C.城市建设呈现多核心模式
D.部分工业区位于盛行风上风向
6.该城市有一所百年中学,其位置最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5.D 6.C[第5题,一般情况,城市以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工业用地多布局在郊外;受河流制约,建设成多核心模式是因地制宜之举;工业区的西北部
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易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

第6题,中学面向学生群体,并且是百年老校,一般布局在住宅区内。

]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8.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A B C D
7.A8.C[第7题,住宅区属于城市功能区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所以占地面积较广,所以①为住宅区的可能性最大。

第8题,沿甲—乙方向,城市功能区的地租高,气温也较高,两者具有大体一致性的特点,所以答案在A、C 中选择,由于东部城市功能区更集中,占地面积更大,所以地租、气温应高于西部,选C项。

]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例2](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❶。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
图2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❶根据协调发展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❷图示为2001
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
❸图示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教材
寻因
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的等级、规模、服务范围不同,构成了一个城
市等级体系,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
级会逐渐升高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❶、❷可以看出,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
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在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宁波有海港,
只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但都是等级较高的城市
(2)由信息❷、❸可知,协调发展水平为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
池州、宣城,基本都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外围,呈现出边缘性特

(3)由信息❷、❸可知,到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
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受上
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与上海产业整合、区际协作,提高了协调发展
水平
(1)D(2)B(3)A
1.分析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
(1)城市区位因素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联系密切。

在城市发展早期,自然因素对城市的形成影响较大(一些城市还受政治、军事、宗教活动的影响而建
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城市影响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科技因素对城市的影响逐渐增强。

(2)城市区位选择分析模板
分析因素关键词满分术语
自然因素
位置、气候、
地形、河流、
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
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
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社会经济因

经济、交通、
政策、宗教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
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
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和吸引;××宗
教圣城
(1)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相互关系
(2)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因素影响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
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
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
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
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
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
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
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
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商品和
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
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
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命题视角一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城市区位条件
(2019·山东重点高中联考)下图所示的城市群内,既有大城市,又有中等城市和众多小城市。

其特点是把大城市多种职能分散到中、小城市,城市之间的距离为10~20千米,以快速交通网络连接。

城市和交通线间是面积约400平方千米的绿色沼泽和农业用地,被称为“绿色心脏”。

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为()
①位置优越,商贸发达②交通便利,协作紧密③地势低洼,峡湾众多④河网密布,水能丰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该城市群的“绿色心脏”的功能为()
A.粮食供给基地B.改善城市环境
C.缓解海水入侵D.提供生活水源
1.A 2.B[第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城市群为位于北海沿岸的荷兰。

该城市群地处莱茵河入海口附近,地势较低,且多海湾而不是峡湾;该城市群靠近英吉利海峡,位置优越,且位于经济发达的西欧,商贸发达;结合材料可知城市之间有快速交通网络连接,且大城市多种职能被分散到中、小城市,所以该城市群交通便利,协作紧密。

第2题,由材料可知绿色沼泽和农业用地被称为“绿色心脏”。

“绿色心脏”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起到改善城市间环
境的作用。

]
3.(经典高考题)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

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

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解析]读图可知,两地都位于河谷平原,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命题视角二结合简略示意图,分析城市体系特点
(2018·全国卷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

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

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5.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4.D 5.C[第4题,由图可知,县城的等级比中心集镇高,故县城基础设施更完善、更接近消费市场、资金供应更充裕。

但中心集镇距离村庄更近,更易招募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第5题,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是务农,居住在中心集镇则是为了务工,所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有利于本地农民兼顾务工务农。

]
6.(经典高考题)下图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

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A.平顶山和新乡B.焦作和漯河
C.济源和开封D.郑州和洛阳
C[首先阅读图例,然后对照各城市与许昌之间的日均流量进行判断,许昌与济源、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属于同一等级。

]
地理图表专攻(十二)| 城市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典例]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

图中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

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1)C(2)A
1.判读此类图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第一,在立体图中,根据最高峰区位置,可确定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地理位置。

最高峰区一般也是城市的中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