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儒家领导之下,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
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②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
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
③此与“相与之情厚”相连。
人类生命廓然与物同体,其情无所不到。
所以昔人说:“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
鸟兽犹有知觉者也。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
草木犹有生意者也。
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高等动物在其亲子间、两性间、乃至同类间,亦颇有相关切之情可见。
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绪,不出乎其生活(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规定。
到人类,此种本能犹未尽泯,却也大为减弱。
人间慈父母固多,却有溺女杀婴之事。
情之可厚可薄者,与其厚则厚,薄则薄,固定不易者,显非同物也。
动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见;人类情感之发达,则从本能之减弱而来,是岂可以无辨?
④一个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是有伦理关系。
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所贵乎人者,在不失此情与义。
“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大致不外是看到此情义,实践此情义。
其间“向上之心”,“相与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已。
不断有所看到,不断地实践,则卒成所谓圣贤。
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尝不可于此识别。
人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则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时时不同。
无见于理性之心理学家,其难为测验者在此。
有见于理性之中国古人,其不能不兢兢勉励者在此。
惟中国古人之有见于理性也,以为“是天之所予我者”,人生之意义价值在焉。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家的思想观念。
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②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这种地位。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
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
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
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
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③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
《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
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
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
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
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④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
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
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⑤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
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
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国自古以来,家与国这两个概念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诗经·大雅·思齐》篇中有这样的诗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意思是说,周文王以礼法要求他的妻子,也以礼法约束宗族的其他成员,并由此推而广之,去治理国家社稷。
国家原就是由一个个家庭、家族组成的,而皇王受天之命,君临下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民,在君王那里,国就是家,家也就是国,并无分别。
由家而国,治国理家,也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
《周易·家人卦》的象辞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家庭就会很和睦。
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虽然君臣上下种种关系十分复杂,但也无非是一个家庭的扩大,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自然也能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
家是国的缩影,人人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家国才能和平安定;反之,若是一个家庭内部尚不能和睦相处,又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②由家到国,理家的下一步或目的是要治好国家。
不过,要理家、治国也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把人自身的修养提高了。
《礼记·大学》篇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道出了历来儒家士大夫向往和践行的最高境界与目标,个人与家国在这里融合在了一起。
“家国”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③家国意味着一种责任,家国是一种忧患感,家国又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家国还是一种对故土的眷念,家国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摆脱不了、割舍不断的情怀。
(摘编自巩本栋《家国的意味》,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影响国人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主要养成了“向上心强”和“相与情厚”这两种民族精神。
这两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人。
B.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C.中国古人明白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又能兢兢于此勉励,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D.“礼”是一套软制度,它主要起文明教化作用,现存的“礼”与古代典籍中的“礼”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崇尚圣贤,所以形成了“向上之心”与“相与之情”的中国社会风尚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
B.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中国人追求和践行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国是密不可分的。
由家而国,治国理家,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
3.下列故事所蕴育的内涵,与材料三的观点不很相符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 B.愚公移山 C.精卫填海 D.大禹治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依据原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各自所论述的中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靠什么活着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一个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荡荡的店铺后,拖着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旧的小屋。
突然,他发现,在街角一座小礼拜堂那儿,仿佛有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哎呀!是一个人呢!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光溜溜的一丝不挂!
②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到他身上,脱下脚上的鞋子,替他穿上。
那人依旧动也不动。
“走吧,到我家去。
”鞋匠说。
鞋匠太太看到丈夫领了个陌生人回来,脸上的表情瞬间换了个样,因为,她丈夫的衣服竟然全穿在那个陌生人身上。
“给他一些食物吧!”鞋匠对他的妻子说。
“只剩一块面包了!”鞋匠太太大声抱怨着。
鞋匠压低了声音说:“给他吧!他看起来好像已经饿了很久,要是再不吃些东西,他会死的。
”鞋匠太太将柜子里仅剩的一块面包拿给了那位陌生人。
那人看了看鞋匠夫妇的脸庞,苍白的脸上浮起了一丝微笑。
③就这样,鞋匠夫妇收留了这个倒在雪地的年轻人,并且教他做鞋子。
无论教他干什么,他都领会得很快,干起来就像缝鞋缝了一辈子似的。
④日子一天一天、一星期一星期地过去,年轻人仍旧在鞋匠家住着,干他的活。
他的名声传开了,谁做靴子也没有他做得利落、结实。
这一带的人都找他做靴子,鞋匠家渐渐富裕起来。
⑤冬季里的一天,鞋匠正在干活,有辆马车摇着铃铛驶到屋前。
由车厢里钻出一位穿皮大衣的老爷。
老爷把一个包着皮子的包袱放在桌上说:“这是德国货,值20卢布。
你能用这块皮子给我做一双靴子吗?”“行,大人。
”“你得给我做一双一年穿不坏、不变形、不开绽的靴子。
我给10卢布工钱。
”
⑥送走了老爷,鞋匠对年轻人说:“活儿我们接了,可别惹祸。
皮子贵重,老爷又凶,可不能出岔子。
你比我眼力好,你裁料,我上靴头。
”年轻人接过皮子,铺在桌面上,一折二,拿起刀子就裁。
“你这是怎么啦?真要我的命!老爷定做的是靴子,可你做的是什么?”
⑦他的话音未落,门环响了,进来的是那位老爷的仆人。
一进门就大声嚷嚷:“不用做了!老爷还没到家就死在车里了。
太太对我说:‘你去告诉鞋匠,靴子不用做了,赶快拿那块料做一双给死人穿的便鞋。
⑧六年过去了,年轻人一直留在鞋匠家中,他像往常一样,不出门,不多嘴,这些年来只笑过两次,第一次是女主人给他端上晚饭的时候,第二次是向那位老爷笑。
鞋匠对自己的雇工满意极了,再不问他的来历,只怕他离开。
⑨有一天,有个女人上鞋匠家来了,身上穿得干干净净,一手牵着一个穿皮袄、戴绒头巾的小姑娘。
两个小姑娘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其中一个左腿有毛病,一步一跛的。
女人在桌边坐下,说:“我想给两个小丫头做皮鞋,春天穿。
”
⑩鞋匠量了尺寸,指着小瘸子说:“她是怎么成这个样子的,多好看的一个小姑娘,生下就这样吗?”“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她说,“那时候我和我男人在乡下种地,跟她们的父母是邻居。
那家只有当家的一个男人,在林子里干活。
有一回,一棵树放倒的时候压在他身上,把五脏六腑都快压出来了,抬到家就断了气。
那个星期他女人生下一对女儿,就是这两个。
家里穷,又没人帮忙,那女人孤零零地生下孩子,又孤零零地死了。
“村里的妇女只有我在奶孩子,人们就把两个丫头暂时抱到我家去了。
那时候我年轻力壮,吃的又好,奶水多得直往外冒。
上帝让这两个丫头长大了,而我的孩子第二年却死了。
以后上帝再也没有给我孩子,可是日子越过越好。
要是没有这两个丫头,我该怎么过啊!”
⑪鞋匠送妇人出去的时候回头看了看年轻人,只见他坐在那里,把叉在一起的两手搁在膝头上,望天微笑。
鞋匠走到他跟前问:“你怎么啦?”
⑫年轻人从板凳上站起来,放下活计,解了围裙,向鞋匠鞠了一躬,说:“请主人原谅。
上帝已经宽恕了我,请你们也宽恕我。
⑬“我本是天使,上帝派我去取一个女人的灵魂。
我降到地上,看见一个女人病在床上,她一胎生了两个女儿。
两个小东西在母亲身边蠕动,母亲无力起来喂她们吃奶。
她看见我,明白是上帝派我来取她的灵魂,就哭了,并且说:‘天使啊!我男人刚死,是在林子里给树砸死的。
我没有姊妹,也没有三姑六婆,没人帮我养孩子。
你先别取我的灵魂,让我自己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孩子没爹没娘活不成啊!’我听信了她的话,对上帝说:‘我不能取一个产妇的灵魂。
’上帝说:‘你去取这产妇的灵魂,以后你会明白三个道理:人心里有什么,什么是人无能为力的,人靠什么活着。
等你明白了这三个道理,再回天上来。
’我又回去取了那产妇的灵魂。
⑭“两个婴儿从母亲怀里滚到床上,母亲的身体倒下时压坏了一个婴儿的一条腿。
我升到这个村子上空,准备把产妇的灵魂交给上帝,但是一阵风吹来,折断了我的翅膀。
那灵魂独自到上帝那里去了,我摔到地上,倒在大路旁。
”
⑮……
⑯“我现在明白了,人们活着完全是靠爱。
谁生活在爱中,谁的生活里就有上帝,谁心中就有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鞋匠太太看到丈夫领了个陌生人回家,脸上表情瞬间换了个样;听到丈夫吩咐她还要给陌生人食物时,鞋匠太太是大声的抱怨。
这些情节并不能说明鞋匠太太是一个缺乏同情心、心中乏爱之人。
B.小说写“我”第一次取产妇的灵魂,因心生同情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在上帝要他明白“三个道理”后再回天上后,天使回去取了产妇的灵魂。
这说明上帝心中虽有爱,但爱是有选择性的。
C.鞋匠家因收养了“我”这陌生人而“渐渐富裕起来”和妇人因收养了“两个女孩”而“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因为心中有爱的结果。
D.“我”在完成了“上帝交给的取产妇的灵魂”任务后,却受到一阵风的袭击,折断了翅膀来到了人间,是上帝要我明白“三个道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天使为线索,精心设置了“三个故事”以启迪人类明白“三个道理”。
B.这篇小说篇幅虽小,但也极好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平民思想”和“朴素文风”。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多次写到年轻人的“微笑”,巧妙而有力地推动和发展了故事的情节。
D.小说结尾处“天使自述受上帝之命取产妇的灵魂”一节,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极好地回应了开头。
8.有人认为,小说以“人靠什么活着”为标题欠妥,改为“三个道理”更为恰当。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以天使的“经历讲述”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大学》)
材料二:
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②,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③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④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节选自《中庸》)
材料三:
①(阳明先生)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③,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
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知致则意诚。
”
②……
③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④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⑤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
诚意只是循天理。
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故有所忿憷、好乐,则不得其正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
”
(节选自《传习录》)
[注释]①谦:同“慊”,满足。
②诚之者:追求真诚。
③《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④语出《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10.材料三画波浪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知是心之本A体B心自然会知C见D父自然知E孝F见G兄自然H知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往往成对出现。
“小人”一语,古今词义变化较大,“君子”一语,词义相对稳定,着重强调地位崇高或品德高尚之人。
B.“孝”指孝顺父母;“弟”同“悌”,指敬爱兄长。
儒家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
C.“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
“慎独”这种自律精神被后人广泛推崇。
D.儒家最为经典的四部著作为《大学》《礼记》《论语》《孟子》,后人将之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来,它们成为科举考试钦定之书。
12.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衡量一个人内心是否“诚”,关键在扪心自问是否有“自欺”之为之思。
B.材料二提出“诚”是人本身具有的品质,正如“天之道”一样,只不过是“小人”将之丧失罢了,而君子时时处处保留之而已。
C.材料三“致良知”是王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也让王阳明先生成为后世儒学思想的重要传承人。
D.材料二强调“诚”是有阶层的,要做到“至诚”之境,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即可达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2)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14.有关“诚”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的“先师”指孔子,诗人尊崇孔子“忧道不忧贫”,但现实中的“贫”不得不让诗人转志“长勤”,但诗人心中依然景仰孔子的人生选择。
B.陶渊明心里有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
他的内心是有挣扎,有焦虑的,本想人生有所作为,但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最终选择了与“自然”相伴。
C.“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极好地表现了诗人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的复杂思想情感。
D.这首五言律诗,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6.陶渊明这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融说理、叙事、写景于一体,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2)《〈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
其中阐述“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
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A ,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
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
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
B ,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
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
近些年,①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②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③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推崇文明礼仪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 C 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
20.依次在文中横线空格ABC处,填入三个较为恰当的四字词语。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生活、进步的法治,是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B.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彰显和维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富足、法治在进步,奠定了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迁怒,不贰过(不会犯同样错误)。
”——《论语·雍也》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孙子兵法》
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会被失控的情绪全部推翻。
——钱钟书
毋庸置疑,情绪对人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A 2.B 3.C 4.
①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头提出观点:中国民族精神主要有两种;然后具体分析“向上之心强”和“相与之情厚”;最后总结两者不可分。
②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