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各景区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清各景区导游词
石竹山风景区
【导游线路】福清宏路接团→→石竹山广场→→纪念碑→→进山大门→→泗洲大圣殿→→紫云真人殿→→半山亭→→石竹山道院(祈梦所)等主神殿阁群(道家养生素斋)→→万神殿→→三清殿→→状元峰→→天子峰→→狮岩堂(道家养生餐)→→湖边餐厅(用餐河鲜)→→石竹湖乘游船→→鲤鱼岛→→回程
各位游客,大家好!
想必我们每个人都有在睡眠中做过梦吧!大家知道,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人脑的梦觉中枢位于脑桥,人生三分之一时间用于睡眠,五分之一时间是在做梦,梦是潜意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梦境离奇古怪、玄妙莫测;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梦是脑电波趋于慢波和快波交替出现的缘故,人在慢波时深睡,快波时就做梦,因而产生幻觉景象;而奥地利学者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据说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许多创造,都是在梦中先建立模拟,而据说我们中国建筑师余南先生也是在梦中构思的。

关于梦的解释还有种种,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的是我国的道教祈梦圣地、堪称“中华梦乡、石竹仙山”的国家4A级风景区——石竹山风景区,去一探闻名国内外的祈梦灵异所的佳境,去体会一下石竹山“梦文化”的内涵,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身试一回“白日做梦”。

现在,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石竹山风景区的主要概况:
石竹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城区以西10公里处,是我省首批省级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水利风景区,2004年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

景区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9℃;石竹山东北起自太城山,向西南伸展,经狮子岩、马坝、天子峰,至状元峰;西南侧为无患溪(今为石竹湖)。

全山面积13.31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34米,山上“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因了翠竹满山与奇石嶙峋而得名。

山下石竹湖碧波万顷,与石竹山交相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到此游览或祈梦,特别是在重大宗教活动及民俗节日里,更是有众多的游人香客纷至沓来。

每到周末,许多自驾车游客都带上家人、朋友在参观石竹山风景的同时品尝特色石竹湖沙锅鱼头美味河鲜及石竹山素宴和狮子岩道家养生餐,据统计,近几年石竹山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多达三、四十万人次。

石竹山胜景形成于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那时候石竹山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由于地质结构很不稳定,地震和火山喷发经常发生。

火山喷发的岩浆不断堆积,形成了今天的石竹山。

从东面看石竹山,就像一条巨龙逶迤,应了风水学上的“宝地”之征。

石竹山下原本只有一条龙江与无患溪绕山而过。

1958年,福清人民靠肩挑手扛,拦河筑坝,兴建了东张水库(今改名石竹湖)。

该水库原只是为了解决福清人民的吃水用水问题而兴建的,没想到妙手偶成,形成石竹山一道山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观,更应了环境学(古风水学)上的“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上乘风水,使仙山更添灵气。

这座水库比杭州的西湖(面积达15平方公里)要大3倍,库容量达1.99亿立方米。

石竹山自古是道家方士修仙炼道的道教名山圣地兼容儒佛文化的宗教场所。

石竹山的宗教文化起于汉唐的道文化,再融入宋代的禅文化,到明清时代,又融入了儒家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以道为主,兼容释、儒”的文化景观。

石竹山的道教文化有许多奇绝之处,主要有“一梦(祈梦)、一签(抽签)、一春(接春)、一愿(许愿)、一生辰(元辰保护神)”。

由于石竹山祈梦非常灵验,所以自明代以后,不仅有大量福州人,而且遍及海内外的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石竹山烧香拜神、祈梦求签、许愿还愿,人们都把石竹山称作“九仙祈梦所”、“石竹仙境”、“中华梦乡”。

福清民间广泛流传港头后叶村人、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寺九仙楼祈梦的故事,由于叶向高等众多的名士祈梦应验,助长了石竹山梦文化的传播。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02年)六月初夏游仙游九鲤湖之后,到石竹山探胜。

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太子太师陈宝琛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题匾。

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于1923年写了一幅“扫除名利”的题刻,至今尚留存石竹寺中。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在山上留下“白日做梦”的题刻。

据统计,历代名宦、文人在石竹山的题刻尚存数十处。

石竹山人文底蕴深厚,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石竹山飞瓦》、《鲤鱼山》、《龙女峰的传说》、《鸳鸯石的传说》、《林汝光的传说》、《出米石》等等,都仙气十足,有极其浓重的道教色彩。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质给石竹山的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了石竹、雷公竹、佛肚竹、方竹等各种竹类外,还有大量的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柳杉、米楮、丝粟、榕树以及珍贵名木——赤楠等。

石竹山岩壑奇绝,有一线天,二塔,三岩(普陀岩、虎迹岩、石竹岩),四泉(濯缨泉、仙泉、无尽泉、洗耳泉),五仙(仙桥、仙井、仙床、仙棋盘、仙坪),六洞(日月洞、通天洞、青龙洞、牛胶洞、紫云洞、桃源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状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狮子峰),十二石(鸳鸯石、纱帽石、出米石、龟蛇石、斗石、鹤影石、双鲤石、伏虎石、宝所石、仙桃石、醉石、幡桃石)等108个胜景。

说了这么多石竹山的美景,我们已经来到了石竹山脚下。

现在请随我一同领略石竹山的风光吧!
大家看一下这个停车场右前方的东张水库大坝,为了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就把大坝建成这样亭台式的建筑,成为进入石竹山第一道美丽的景观,因为石竹湖是由龙江水聚集而成的,故有“雄关聚龙”之美称。

这里有座纪念碑,是1958年,东张水库建设完工之后建立的纪念碑。

东张水库水面面积15平方公里,有杭州西湖3倍那么大,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水库的一个小角落,水库库容1.99亿立方米,和现在三峡工程相比,东张水库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50年代那样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完全靠肩挑手扛,能够建成这样规模的水库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福清历史上一直是个缺水的地方,当时的福清县委县政府就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一难题,虽然有很多人怀疑,但最后还是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东张水库建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20多万福清人民的吃水用水问题。

福清能够从一个福州地区最落后贫穷的县发展成今天最富裕的市,应该说,东张水库功不可没,把它形容成福清的生命源泉一点也不夸张。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同进入主景区吧!顺着湖边的这条路叫环湖路,沿湖边依山边直通到东张镇。

沿途我给大家介绍石竹山的最高峰、主峰等几座山峰:
【天子峰】在状元峰北面偏东,北自太城山,南至石竹山状元峰,共有5座山峰,以该峰为最高,海拔约534米。

峰巅极目,北可览榕城,东可观沧海,其西则峰峦叠嶂,其南则千里平畴。

仰目眺蓝天,俯首视平
湖,使人心胸豁然,飘然欲仙,有“一览众山小”、“天际渺无极”之感,颇有帝王俯瞰众生之威仪。

【状元峰】为石竹山主峰,又名探花峰。

有路直达峰巅;西路从石竹寺西侧“炼丹灶”经仙泉到“朝斗石”,或从“通天洞”经“骆驼石”到“朝斗石”,汇合一路,经“伏虎石”直抵峰巅。

东路从大悲殿后小径经“伏虎石”直抵峰巅。

东西两侧岩石裸露,可坐可躺,侧下为陡崖,险不可攀。

游人在此搬石积垒,以为纪念,年积月累,竟成“石堡”,称为“积石”。

于此观赏,四周群峰奔突、托天际地;石竹湖碧波涟漪;溪河蛇行山麓,纵横交错;东海浩渺接天,岛屿若隐若现,玉融风光尽收眼底。

山巅竹子繁盛,松林茂密,灌丛葱郁,生机勃勃。

【紫帽峰】旧名紫磨峰,俗称纱帽石,高10.3米,顶面宽长3.3×3.2米,形似官帽,故名。

帽顶险不可攀。

古来有“倘能登上岩顶,就可官运亨通”之说。

【狮子峰(又名狮子岩)】位于鲤鱼湖北侧,石竹山下有小路直达。

路旁松林山花,莺声流泉,令人目不暇接。

行里许,即见一峰若狮,同石竹山狮子峰遥遥相对,俗称雌雄狮。

狮子峰下有台丰寺。

该寺始建于汉朝,明万历重修,寺内有玉皇大帝楼、仙君楼。

寺侧有一石,长2丈、宽6尺,平坦如床。

据说,龙王游览石竹山,曾在此石小憩。

狮子峰由巨石累迭成嶂,杂树古藤错落其间。

嶂上凹凸不平,似行云流水,如楼台亭榭,人称“翠石屏”。

石缝中有一榕树傲然挺立,枝桠交错,繁叶如盖,根须毕露,其下不见寸土,称“石壁榕”。

石壁榕右侧山巅有一石蹲伏,极似狮伏草丛,跃跃欲试,称“狮子岩”。

狮子岩左上方,有一石如鹦鹉头,称“鹦鹉石”。

近狮子峰峰巅处,岩石壁立,石罅有清泉一股,远观如银蛇似玉带,近看泉水纷纷扬扬,溅如散珠,阳光之下,色彩斑斓,称“掷珠泉”。

【玉女岩】又名龙女峰、仙女岩。

有婷婷玉立之姿,兼有大家闺秀之态,故名。

据传,东海龙王三公主与当地后生仔石义相恋,因封建门阀观念,被龙王棒打鸳鸯,强行拆散。

龙女一气之下化为石头。

后人感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常有相恋的情人到玉女峰焚香膜拜,特别是在农历“七夕”之时。

峰顶呈平台状,横、阔为1.7×1.9米,高与天际,可接星汉,故称“摘星台”。

与北面“醉石”相距2米。

两石间架一宽仅容足的石板,称“仙桥”,为石竹山景观标志之一。

古人有过仙桥可祈福寿、姻缘、子嗣的说法,向来灵验。

因此,新嫁娘过桥纳福已成风尚。

若有情人携手走仙桥,不仅浪漫,更可保佑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骆驼岩】“骆驼岩”长4.7米,宽2.65米,高3.85米。

后部埋入山中,前部为悬崖,在棋盘石和月牙洞上方石台上观赏,形象逼真:背部两峰托凸,下部蹲腿坐地,昂首北望。

其形有不适南方水土,急欲北归之意。

相传为铁拐李过东海时的坐骑。

【老人岩】在“骆驼岩”同一石台上,相距仅几步。

高17.8米,长15.2米,宽4.9米。

南面崖壁有纹缝可供攀下,陡峭光滑,高3米多,胆小者不敢问津。

壁径底下为石台,台面坐躺皆可,台下又有小洞。

顺道而下20多米,可与去石竹寺之路交会。

交会处有一石,前裸露,后入土,石面虽不成台,但可站三五人,为观赏“老人岩”之佳处。

仰首西望“老人岩”,隐约有摇摇欲飞之势。

石顶项尖凸,如古人盘发头顶,石之面斑纹凹窦,隐如老人之眼鼻唇和绉纹。

静观细赏,妙趣横生。

现在我们来到了石竹山的进山大门前,在沿湖边建的这许多小木屋是环湖餐厅,在这样一个湖边、山下、绿树丛中享用福清的特色美食,一定更加的惬意。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山门面阔
三间,中有八根方式石柱,东西两旁,各竖四根石柱,为亭阁式白花岗石结构,刻有翠竹。

梁以钢筋水泥结构,顶盖琉璃瓦,屋脊雕双龙戏珠,尾角各雕凤头草尾,大门顶石匾“石竹山”,以及两旁横匾“登高”、“人胜”,均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书,后面横匾“凌云”,系鼓山涌泉寺方丈、省佛协会会长普雨所书。

进山大门整座基宽33.5×50米;门亭30×8米,高11米。

过了山门,一直到石竹山道院主殿阁群——九仙楼,共有1436级台阶。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石竹山飞瓦】的传说吧。

现在我们走了约三分之一的台阶,来到了:
【泗洲大圣殿】位于进山大门主蹬头进的殿宇,供奉的是泗洲大圣,和合二仙,月老和大树神。

泗洲大圣是道教传说里的东方爱神与许愿神,这些神祗都是与爱情有关的神。

大家一定看到殿门前的栏杆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铜锁,有同心锁、富贵锁、平安锁,这也是许愿的一种形式,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在这里烧把香,许个愿,我想泗洲大圣一定会让您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
好,到达半山亭了,大家在半山亭里休息一下。

半山亭前这座新建成雄伟壮观的仿古殿阁是“紫云真人殿”,供奉林晃真人。

五代梁时福建邵武人氏林晃,字汝光,舍家资捐建灵宝观,并归隐石竹山紫云洞修炼,昔传有林真人为九仙引见有缘人之说,有应接不暇之美誉,功成骑虎白日升仙,后人于半山建殿供坛,信众上山祈求九仙梦示,先到林真人殿祷告由真人殿守炉神引告九仙君,有求必应。

因年久失修,惜成荒墟,今承蒙曹德旺先生,慨捐巨资贰佰壹拾伍万元人民币重建紫云真人殿,石竹山道院紫云真人殿面貌才能复而一新。

现在大家抬头已可隐约见到山上的石竹山道院主神殿仙君楼,神秘的祈梦所就在那里,但是“登山才至半,脚倦步宜休,欲知佛境界,须上到山头”,大家跟着我接着上山吧!由于石竹山道释儒文化更受文人学子所青睐,山上至今仍保留有宋代以来的摩崖题刻数十余处,以及宋代朱熹,明代叶向高、王世懋、谢肇浙,清末陈宝琛等人为石竹山留下的珍贵题刻、诗作等。

沿途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上的各个景点:
【天宝石】名载于清乾隆《福清县志》的“沧海石”。

一在状元峰下,石上布满了斑斑点点海贝类动物的化石痕迹,是石竹山“沧海桑田”之见证,故名;一在石竹山下“仙桃”石内,或是“沧海石”的断裂部分落在此间。

旧时有忏云:“天宝石移、状元来期”。

相传宋乾道三年(一说六年)一天夜半,山上有声如雷旦见山顶大石飞落,当为地震所致。

刚好这年永泰萧国梁考中状元应了“状元来期”的忏言。

但肖不是福清人,因之古人又说:“福清为闽巨邑,山灵毓秀,人文蔚兴,久乃符之,未可知也”,希望福清也出个状元,殊不知“状元来期”的忏言只是别地状元来游,不是福清出状元。

【棋盘石】石呈倒锤状,石面有裂纹如棋盘,据传为汉钟离与吕洞宾云游石竹山,在棋盘石对奕论道。

石面长15.2米。

宽5—6米。

石面西南端另有一小石,更似棋盘,古人有诗曰:“子不识死活,偶然逢二仙。

昔与牧奴戏,今绕国手先。


【出米石】高4米,宽9.2米。

石崖上有一圆窦,口径0.08米。

昔传该窦会流出白米以供僧道食用,人多多流,人少少流,后一小僧贪心,把窦凿大,结果破坏了灵性,不流白米了。

此传说意在惩戒贪心之人。

【醉石】高1.06米,宽0.3米,形如醉翁躺卧在巨石上,面对玉女峰。

昔传九仙君醉卧于此。

故名。

诗人诸亻甭有诗句云:“山中有石如人醉,市上多人似石顽。

如醉似顽何必向,乾坤都在是非间。

”即是指其石而言。

【仙桃石(又名蟠桃石)】因其形如仙桃,故名。

石长10米,宽8米,厚10.9米。

石下有洞,名“蟠桃洞”。

据传,该石是何仙姑从天上蟠桃会偷来的,以作为进山之礼,后桃化为石。

洞内冬暖夏凉,有小树数株,树杆纤弱平直,直伸洞外。

【伏虎石】在石竹寺通往“三清殿”石阶上,可以清晰看到,嶙峋峭壁上斑斑点点如虎毛斑纹;崖边凹齿处,宛如斑虎张口咆啸;壁边有窦,仿佛斑虎睁瞪三角眼;崖头树梢如斑虎翘立双耳;崖顶边沿隐约有缝痕,如斑虎之神鞭,卷曲欲扫;崖肚隐约有虎足,前足直蹬、后足弯曲。

势如猛虎欲下山,栩栩如生。

故名“伏虎石”。

【龟蛇石】因其形如下山神龟,故名。

石上有龟甲纹裂痕。

后有一石如蛇头,口咬龟尾,形象逼真。

全石长10.5米,宽5米,高6.3米。

龟蛇纹总长6.1米,龟头伸出1.1米,蛇头长1米。

【双鲤石】在“化龙窝”岩顶,两石如双鲤,欲飞入水库。

因其形在不同角度又似一对鸳鸯,故又名“鸳鸯石”。

两石相隔只0.76米,双栖双宿不知几千万年。

【鸳鸯石】相传古时,有一对相爱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因不合封建礼教不能结合,故双双殉情,化作巨石。

因其形在不同角度似一对鸳鸯,故名“鸳鸯石”。

两石相隔只0.76米,双栖双宿不知几千万年,演绎一则凄美的爱情传说。

【上升石】石高4.3米,石面如台,长阔4.9×3.5米。

一棵苍榕侧抱石壁,枝繁叶茂,榕根从壁下卷起,仿佛怕石飞去紧紧按在石台面上,可谓奇绝。

站在观音殿后门观赏,石壁光滑乳白,气势欲升,四周幽雅清绝,榕竹青翠、积石嶙峋。

仙君楼后一石柱特奇,高4.8米,腰围12.5米,要到石台,须经石柱,石柱如特设的翠屏门让人通行。

【一片瓦(又名“观音崖”)】在登山道西侧,有巨石如檐,凌空平伸离地高1 0余米,宽5米余,深9米余,似巨瓦一片,故称“一片瓦”。

崖壁苍苔斑驳,石缝漏泉,树根盘错,竹荫蔽日。

有仙游人徐鲤九书“石竹”二字刻于石上。

【仙人坪】仙人坪顶平如台,道险难攀,故名。

有“能上者即是仙”之说。

传说八仙曾在此赏景。

【仙床】仙人坪与另一岩石,巨石盖顶,下成洞。

洞内一石台如床,称“仙床”,传为九仙卧处。

洞里有缝如神斧所劈,人可攀登,有“道穷有险径”之说。

【大悲殿】大悲殿为重檐宫殿式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金黄色玻璃瓦,脊线瓷雕双龙避火珠有卷去卷草等装饰物,正面门窗为古钱式花格,红色粉墙。

纵主轴长66米,横向宽36米,主轴设山门,大悲殿(主殿)功德堂。

两侧配以走廊,山门两侧配以耳房,形成三合院式庭院。

殿长23.60米,深20.18米。

一九九一年由蔡道行捐建。

【虾曲桥】在别一洞天下数步,折而东可通牛脚洞。

桥长2.8米,厚、宽0.4×0.4米,桥梁成弧形。

相传长乐状元马铎即在此桥遇仙。

【月牙洞】月牙洞长11.6米,高3.2米,中间最宽处1.98米。

有树从洞中穿出,洞顶乃弯曲孔隙,日月之光射入洞内,影似月牙,而洞也呈月牙之形。

洞外巨石奔拥,立卧斜躺、千姿百态,莫可名状。

更有一石如坐台,台面可坐数人,也是观赏山上“骆驼石”之佳处。

【重阳木】勒石曰“菩提”,寄寓佛家“人人有佛性,处处见菩提”。

重阳木树上寄生的藤蔓诉说着年代的久远。

更奇的是树主干中又生一棵榆树,仿佛是母抱子。

据传为梦如禅师手植。

【通天洞】在月牙洞上方约60米处,磴道分东、北两条,东向去石竹寺,北向直达通天洞口。

洞为乱石环垒,巨石盖顶而成,人可躬身而入。

内有路可通山下,但杂草丛生难行,洞顶有孔可望天,故名“通天洞”。

传说朱熹在此洞祈梦时梦醒,大为感叹“梦者,寐中之心也。


【桃源洞】深7.6米,宽3.3米,洞里高3米,洞口高2米,宽1.4米。

洞外有“武陵谷口”四字。

传说何氏九仙曾在此洞参惮悟道,见其幽僻清静,宠辱皆忘,如入桃源胜景,故名。

洞左有炼丹炉遗迹,传为何九仙所遗留的。

【紫云洞】深7.1米、高1.95米,宽2.5米,有东、南两门。

洞内今塑有林晃真人泥像。

洞内幽深而宽敞。

传说林晃真人在此炼丹济众,求医者不绝。

现存“应接不暇”、“紫云”刻于石壁上。

字体苍劲有力,深受汉隶《衡方碑》影响,是考察洞崖开拓年代的佐证。

洞口左边岩壁,还留有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题刻:“石竹仙山,白日做梦”。

可谓意味深长!
【牛蹄洞】因其酷似牛蹄,两趾间有洞,故名。

洞旁崖首留有明万历年间宰辅叶向高题刻“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故称“留题洞”(与“牛蹄洞”谐音)。

【小蓬莱】在“曲径通幽”附近,是处乱石杂陈,中有两石并立,上托一石,如大院门,旁又有一无名洞。

口高只1.4米,深却7.5米,内高1.79米,内宽4.2米,远望成扁形。

爬上洞顶巨岩,举目四望,绿野接天,山下碧波荡漾,山上危岩峭壁。

在此观赏,有如登蓬莱仙境之妙。

【一线天】在小蓬莱上面,顺道而上,有巨岩如天工中劈,两壁峭立。

高各8.4米,中有隙道石蹬,最宽处1.2米,最窄处仅0.38米,胖者难过。

隙道总长10.7米,仰望天空成一线,故名。

出口处有一石悬空,望之欲坠,使人惊悸。

旁有一树挡路。

游人至此,有“险岩阻行、巨木挡口”之感。

【漉耳泉】在大士殿前龙眼树下行三十石阶处。

水从一石缝中渗出,常年不涸,石缝前二窟状如“龙眼”,俗称“龙目”。

【石峰竹雨石门楼】石峰竹雨石门楼地面面积80平方米。

悬崖上下落差16米。

全亭以白色花岗岩为主,青色辉绿岩为辅,配以几块四川红岩板。

亭阁式,岩石上竖8根石柱,雕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及花鸟等。

地面剁白色假石配以红色栏杆。

亭横宽8.04米,直深3.08米,方形石柱,前后镌有:“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

悟彻我身原是梦;谁知入境亦非真。

心上即天何须西去;眼前皆佛何谓南无。

石壑流泉如偈语,竹林清籁永禅音。


【灵宝飞升塔】灵宝飞升塔为石质构造,7级8角,高3米,顶作葫芦状,每面刻神像。

内空为修仙道人坐关之用。

【梦如禅师墓】梦如禅师墓为石质构造,靠背形,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山墙5部分组成。

墓深2.1米,横宽4.2米,顶圆形,4块石合成,形式简朴。

墓碑书刻:乾隆已亥年清重兴石竹寺梦如禅师墓孟秋吉旦立。

【灵宝道观】灵宝道观初名灵宝观,亦名石竹观、石竹寺、天竹寺观。

从山下仰望,犹如空中楼阁。

该庙宇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由仙君楼、玉皇殿、文昌阁、土地庙、观音堂、伽蓝殿等组成。

道院初创时叫“灵宝观”,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灵宝道观”,宋乾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浩重修。

明万历年间,叶向高辞职返乡,登山时,“见仙楼颓敝,佛殿将倾,鸟道崎岖,登陡甚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116年)与举人石映斗募建观音阁与僧房。

明万历四十六年(1118年),举人董大理重建九仙楼。

如果大家乘座的是缆车【石竹山索道】上山,那第一个到达的寺院就是【三清殿】。

【石竹山索道】石竹山索道是由著名爱国华侨赖庆辉先生于一九九三年独资筹建,于一九九四年正式投入对外试运营,一九九五年接受“国家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验收,并获发放“客运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

石竹山旅游索道是由“北京有色金属设计总院”设计的“单线循环式固定抱索器吊篮式”索道。

全长488米,最大爬坡角为38度,全线共设钢支架11座,运载钢丝绳直径34毫米,挂双人乘坐吊篮72架,索道运行速度为1.1米/秒,单向运行时间8分钟。

石竹山旅游索道的建成不仅给石竹山风景区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也为中外游客登高览胜提供了舒适的交通工具。

【三清殿】三清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神灵: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一般人认为玉皇大帝的众神之主,其实在道教的神仙谱里,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才是创造万物、统帅一切的主宰。

中间就是元始天尊,他手中虚拈,象征天地未生时的无极,左边是灵宝天尊,手中的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

右边是道德天尊,即后世所称的太上老君,他手中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生出来的两仪。

这三清加起来就是道教的创世的三个过程。

现在我们来到了石竹山的主要景观之一——石竹山道院。

石竹山道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灵宝观”。

宋乾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诰重修时,因周围多奇幽竹,遂改名“石竹寺”。

90年代应运恢复道教圣地更名为“石竹山道院”。

道院兼容释儒文化,由仙君楼、观音殿、文昌阁等组成。

道院内供奉着汉代何氏九仙君,千余年来祈梦文化活动在这里经久不衰。

【石竹山道院殿阁名称与供奉神祗】
主神殿仙君楼供奉:何氏九仙君;
三清殿主殿供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殿功德堂供奉:太乙天尊;
观音厅供奉:慈航观音、地藏天尊、韦驮、达摩、伽蓝;
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王天君、何仙父母、范仙君;
土地厅供奉:福德正神土地、监斋王、历代祖师、关公、关平、周仓;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孔子、朱熹;
斗姆殿供奉:斗姆元君;
元辰殿供奉:六十甲子太岁元辰星君;
玉皇行宫供奉:玉皇大帝;
泗洲大圣殿供奉:泗洲大圣、和合二仙、月老、树神;
紫云真人殿供奉:林晃真人、山神、土地;
狮岩堂慈航宫供奉:慈航天尊、何氏九仙、关圣帝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