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作者:杨朝霞
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10期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由此可见,语感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体验、智能训练、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因为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科学方法。

一、生活是语感能力体验的试金石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如果将激励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能从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受到情操的陶冶。

因此,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把学习生活的源泉还给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如,笔者在上《看云识天气气》一文时,就着力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云的变化,了解它们姿态万千、变化多端、新奇无比而又瞬间各异的特点,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观察和理解能力。

俗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对课文的感悟,就应该让学生去认真地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加上已有的自身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去加深感受。

当然,真实的生活情境比书本世界更能激起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上《童趣》一文时,让学生从中去体会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童年时代美丽而奇特的“物外之趣”,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可能学生就感受不大;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体验生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就相得益彰了。

因此,生活是语感能力体验的试金石。

二、加强语感实践,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培养感悟能力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观察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

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
的诵读吟咏。

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语感又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了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如笔者在上《马致远·秋思》时,因为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笔者不急于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后,他们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是反复诵读的结果反映。

接着,笔者又让他们写感受,谈体会,着力进行“口语交际”,再通过各类与此同类的文段“读写”,让他们在“博览”中多侧面感受到语言刺激,反馈语言信息,逐渐形成语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读一些好的作品,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并加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不断运用和更新语言精华,进一步实践与积累知识,逐渐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同时,在运用语言交流和写作时,联想和想象具有语感腾飞翅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出潜在的、丰富的想像力。

三、创设情境,让心智飞扬,培养语感能力
情境学习和创设,我们可以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情境氛围;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相应得到提高,合作精神、情感价值得到升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如在《琥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故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材故事性强的特色,利用多媒体模拟动态的故事情境,再现学习的仿真情境,把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内容变成了可以看到、可以相见、可以应用的学习情境,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真正构建起“琥珀形成的过程”“琥珀形成的条件”“琥珀的独特价值”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