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合集下载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作者:李艳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3期摘要:十九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完成党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民族强起来的伟大目标。

在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下,重新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原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文本内涵,厘清两者之间关系委实重要,这不仅提醒着我们仍需完善“批判的武器”,还需要紧握“武器的批判”,明白理论的东西不结合实践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而现存的困难以及矛盾并不会因为这些理论的东西而自行消解。

关键词:批判的武器 ;武器的批判 ;理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而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实现了两个转变,先后发文传播自己的思想。

其后,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第一国际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下,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而列宁真正地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1.引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于1844年发表于《德法年鉴》,是马克思早期尤为重要的一篇文章,为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当前,学界对该著作的研究如数家珍。

其中不乏对“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进行解读的,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的。

有学者从剖析马克思关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这两个途径来解读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

有学者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其是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

但是,目前致力于从文本来剖析马克思所言的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学者甚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何为“批评的武器”,何为“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一、本文概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导言》部分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导言》进行解读,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方法论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以期全面揭示其在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黑格尔及其《法哲学原理》一书的概况,包括黑格尔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导言》部分,概述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以及黑格尔在其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特色。

我们还将简要提及《导言》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影响奠定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首先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建立在其绝对精神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绝对精神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绝对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无法真正解释历史的实际发展。

相反,马克思强调,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而非抽象的精神概念。

接着,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伦理的实体。

然而,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对国家的理解,为马克思后来的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命题。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在马克思早期《导言》的著作中,他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深入去思考德国现实问题的出路,通过阐述“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同时马克思还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历史使命,即揭示出了它才是带领人民进行彻底革命解放事业的领导阶级。

關键词: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物质武器;精神武器;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写的一部伟大哲学著作,文章主要表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对国家制度和法哲学的批判以及提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领导阶级。

这篇文章被列宁认为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以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文章中马克思用了许多尖锐的、彻底的,同时又具有讽刺性的语言勾画出当时德国落后的社会现状,最终要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6。

而在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一大语言亮点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统一关系,最后揭示出实现人类解放是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而且重要的是由一个彻底被戴上锁链、表明了人的全面丧失的特殊阶级即无产阶级来领导革命才能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推翻那些一切使人变成为受到侮辱、奴役、遗弃以及蔑视的东西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点以及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解读“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这两条语言线索来思考探索马克思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即实现德国人的解放。

一、“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马克思在《导言》中的批判不仅强调了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了革命实践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只有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结合即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有效相结合,才能共同作用于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即实现人的解放,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_解读_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_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_解读_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_

2007年第7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7,2007第23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23(总151期)Tota lN o 151收稿日期:2007 04 03作者简介:韩爱叶(1974),女,河南汤阴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研究生。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韩爱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102)摘要: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以下简称 导言 )中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来寻求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深入理解 导言 的意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A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07)07 0064 02一、批判的武器与理论解放宗教批判: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1]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由于费尔巴哈把人的抽象的、类的统一性当成人的本质,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因而不能科学指出人的本质,没有触及宗教的根源: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苦难尘世、社会、国家。

马克思说: 人并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2]对宗教的批判只是对苦难尘世批判的萌芽,认清了宗教的本质,批判自然转向并进一步深入。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

对思辨的法哲学批判:向德国制度开火。

在对宗教批判的前提下,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德国的现实制度。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多选题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多选题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多选题马克思有段非常著名的话,理论界大家几乎都会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什么意思呢?“批判的武器”就是理论辩论,通俗点叫笔杆子;“武器的批判”就是实践斗争,通俗点叫枪杆子。

笔杆子不能代替枪杆子,光动动笔杆子,是消灭不了敌人的。

但是笔杆子只要能掌握群众,也能变成威力巨大的枪杆子。

马克思一生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无产阶级打造一个强劲有力的笔杆子,也就是打造“批判的武器”——马克思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来唤醒沉睡中的无产阶级,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使之成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现实力量。

锻造哲学武器的“两把大锤”锻造“批判的武器”就像打铁的过程,需要用大锤不断击打烧红的铁。

马克思在锻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有两把大锤,一把叫“实事求是”,一把叫“无情批判”。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前人的著作中抽象演绎出来的,而是从社会现实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所谓“无情批判”,就是在锻造思想武器的过程中,批判前人,批判同时代的理论流派,同时也不断批判自己之前的思想成果,以“今日之我”批判“昨日之我”。

只有用好了这两把大锤,才能锻造出锋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撰写《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强烈抨击莱茵省议会立法惩罚穷苦农民的做法。

苏凝/画马克思博士毕业,第一份工作是《莱茵报》的编辑。

刚进入社会的马克思,是个彻底的唯心论者,满脑子是黑格尔思想中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这些概念。

但是,《莱茵报》的经历,却给马克思上了生动的一课。

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就是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当时的莱茵省议会正在讨论一项叫《林木盗窃法》的法案,这项新法案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到森林里捡枯枝的穷苦农民。

因为在林木所有者看来,未经允许私自捡拾森林里的枯枝,就是盗窃。

马克思哲学名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哲学名著导读资料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2个马克思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批判的武器”(笔杆子)这个词的中心词是武器,而“武器的批判”(枪杆子)的中心词是批判,武器和批判是两回事。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是说实践的重要,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这就是说理论对实践即革命有指导作用,是前提条件。

拿起武器去战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战斗的过程中,无产阶级若想成功,也必须要有先进的“批判的武器”即暴力革命来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

意思是,不仅要用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旧制度,而且还要借助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让先进的理论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以实现人类的解放。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总而言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精神不是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尽管也是他所说的“批判的武器”,但是,它却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转变成了锋利的“武器的批判”。

毛泽东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上的批判终究是思想领域中的,而只有拿起武器去战斗,才是达到胜利的必经之路。

二、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在《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马克思认为,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一切宗教的解放。

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它的对象是封建主义,摧毁的是等级制度、行会和特权。

政治解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的解放,不是解放的全部,犹太人依靠政治解放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只有走向人类解放,才能获得人的全面解放。

人类解放要消灭私有制,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含义:
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来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
辩论关系:
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这句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批判的武器指用理论作为武器解决问题。

武器的批判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

就比如社会即将发生变革时,起初在理论思想上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那么就需要用暴力手段把旧的社会形态革命掉。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作者:石灵慧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5期摘要:在马克思早期《导言》的著作中,他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深入去思考德国现实问题的出路,通过阐述“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同时马克思还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历史使命,即揭示出了它才是带领人民进行彻底革命解放事业的领导阶级。

关键词: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物质武器;精神武器;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D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26-0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写的一部伟大哲学著作,文章主要表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对国家制度和法哲学的批判以及提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领导阶级。

这篇文章被列宁认为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以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文章中马克思用了许多尖锐的、彻底的,同时又具有讽刺性的语言勾画出当时德国落后的社会现状,最终要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6。

而在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一大语言亮点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统一关系,最后揭示出实现人类解放是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而且重要的是由一个彻底被戴上锁链、表明了人的全面丧失的特殊阶级即无产阶级来领导革命才能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推翻那些一切使人变成为受到侮辱、奴役、遗弃以及蔑视的东西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点以及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解读“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这两条语言线索来思考探索马克思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即实现德国人的解放。

一、“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马克思在《导言》中的批判不仅强调了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了革命实践的重要地位。

修辞: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尼采修辞思想的当代思考

修辞: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尼采修辞思想的当代思考

①② ③
42
Ne sh ,Fi r h Fi rhNesh nR e r n n ug.E i dadt nl e , i ri lnr u— izce r di , rdi iz e ht i adL g a e dt n as t wt a ic td c t e c e c tc O oc a e r ad h C ta I o 尼采著 , 用兴译 : 权力意志》, 孙 《 北京 : 商务印 书馆 ,9 1年 , 37页。 19 第 3
21 00年第 3期 第5 0卷
( 25期 ) 总 2
中 山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RN UN YA S N UN VE I Y O AL OF S T— E I RS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o 3 201 . 0 Vo_ 0 I5 Ge e a . 2 n r lNo 2 5
词 语最初 命名 的那一 刻 。尼 采力证 修辞不 但是语 言 中概 念 的形 成方 式 , 而且 是 逻辑 范 畴 和原理 产 生 的 模 式 , 由此 而得 出“ 并 真理是 一支 ( 由于反 复使用 已经失 掉其感 觉生 动性 的 ) 隐喻大 军 ” 的论 断 , 进一 并 步将 真理 等 同于谎 言 , 认为所 谓真理 , 只不 过是 “ 被忘 却 了是 幻觉 的幻觉 ” 。在 《 力 意 志》 , 采更 权 中 尼
思 。由这种 反思而带来 的对语 言的更深 层的思考 , 构成 了 2 0世纪文学文化批评和哲学思考 的全 新图景 。 这种 对批评 本身 的反思 , 于在 批判 形而上 学真理 的立场 上 , 似乎 本身就 陷人批 判 的理论 与行 始 尼采
为 之 间的矛盾 之 中。简言之 , 在与传 统思 想和哲 学观 短兵 相 接 的过 程 中 , 采基 于语 言 的修 辞 性 , 尼 表达 了对 真理 完全 的否定 。他认 为 : 修辞 并非 只是一 种有意识 的语 言技巧 , 而是 以无意识 的形 式存 在 于语言 之 中从而 构成 了语 言性 质本 身 。修 辞作 为一种 “ 服 ” 说 的能 力 ( 里 士多 德对 修 辞 的定 义 ) 亚 已经 包 含在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作者:刘改莲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8期【提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文简称《导言》)中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为逻辑线索,关注现实,瞄准了推动德国及其他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历史性命题。

这一理论成果对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批判; 无产阶级; 人的解放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在马克思那里指黑格尔所代表的传统哲学家,总是希望通过理论批判实现变革社会的目的。

而马克思认为,要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必须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

彻底的革命需要彻底的哲学,只有彻底的哲学,才可以将人的解放进行到底。

截止费尔巴哈,可以说传统哲学已经在旧哲学范围内将宗教批判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马克思在《导言》一开头就鲜明地指出:“对于德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

颠倒的世界利用颠倒的世界意识,让人以为这个世界不是颠倒的,而是完美的。

因此,反抗凭借宗教而寻求精神慰藉和辩护的那个世界的斗争便即刻提上日程,对天国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演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法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

宗教批判将德国从彼岸世界拉回现实的此岸世界,但马克思认为,如果仅仅是否定德国的现状,呈现出的依旧是时代错乱。

并且,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即使否定了德国的政治现状,结果也依旧是现代各国的废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

很明显,德国的政治及其制度低于世界历史水平,那么什么又是与如今的当代现实保持在相同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呢?马克思给出的回答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德国虽不是历史的同时代人,但确是哲学的同时代人,甚至我们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现实的历史水平的。

因此,当我们批判哲学——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时候,我们便正好接触到了当代的中心议题。

“武器的批判”相较于“批判的武器”指的是革命实践。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发展和对外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同样是至关重要 的 。因此 ,这次会议所彰显出来的理论研究与决策研 究相互依赖 ,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
(作者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收稿日期 :2003 - 01 - 31 ] [ 责任编辑 :邵 峰 ]
— 68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年第 5 期
非常奇怪的是 ,这两部分内容我已于 2002 年 12 月 16 日 在 伦 敦 经 济 学 院 参 加 英 国 国 际 研 究 协 会 (B ISA) 年会时加以阐述 ,副标题用的即是 The End of
American @IR T. com and t he Rise of Chinese @IR T. com 。英国学派的领袖 Barry Buzan 教授在对我的文 章作评论时 ,称“受到触动”;与会者也并未得出“学术 批评不同于道义谴责”的结论 ,而是总体上认同了我的 想法 。偏偏是中国学者不能接受我对国际关系理论的 批判 (见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载《世界 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1 期 ,以下简称《批判》一文) , 希望我不违背“革国际关系理论命”的基本前提 。颇有 些纳闷 ,如果不违背资产阶级学术的基本前提 ,如何产 生《资本论》?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材中指出 “, 不能说经济学 是一门精致的科学 ,毋宁说它是一门艺术”。带有强烈 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关系理论更是这样 ,研究西方古 希腊的理性传统与古罗马的法的精神对西方国际关系 理论的观念塑造是个很好的课题 。在当代 ,国际关系 理论成为美国话语霸权的表现 ,正在试图普适化 ,阻碍 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革命 ,恰如美国外交中“美国例 外论”与“天 定 命 运 论 ”两 大 理 念 产 生 出 的 种 种 矛 盾 ———美国试图将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推广至 全球 ,是自相矛盾的行为 。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第41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月 Vol.41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9──────────基金项目: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项目(MKSLL10) 收稿日期:2018-05-05 修回日期:2018-08-23 作者简介:刘菁菁(1993-),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93-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转变过程刘菁菁,李桂花(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国家观的信奉者向黑格尔哲学批判者转变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从关于出版自由问题入手,逐渐发现物质生活关系领域,并且找到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的根源。

从马克思早年在出版自由等现实问题对黑格尔哲学实现批判和超越的视角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对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莱茵报;出版自由;物质利益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9)01-0093-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1.019From “Weapon for Judgment” to “Judgment to Weapon”: The Process of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Marx’s “Rheinische Zeitung ” PeriodLIU Jing-jing, LI Gui-hu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 The “Rheinische Zeitung”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which Marx transformed from a believer in Hegel’s view of state to a critic of Hegel’s philosophy. During this period, starting with the issue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Marx gradually discovered the field of material life relations, and found the ro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tate for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x’s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Hegel’s philosophy by Marx’s earl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freedom of publishing, and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Key Words: Karl Heinrich Marx; Rheinische Zeitung ; freedom of publication; material interests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从出版自由问题入手,开始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对物质利益同国家和法的关系的发现使其内心世界受到强烈冲击,直接导致了其思想的转变。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我们要实现文化意义上的超越,必须首先对文化本身作出理论上的深邃把握,结构上的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意义上和功能上的准确的领悟。

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文化语境纷繁复杂,对文化的理解五花八门,文化理论上的学术流派林林总总,各种文化学著作汗牛充栋。

当我们用文化视角切入观照和研究广告时,首先要进行一次文化的批判。

“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着特定的辞意,是文冶和教化的总称。

《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显然中国古代所言的文化是属于政治社会理论范畴,并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蕴涵。

在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产生于拉丁语,是指对土地的耕作,即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对自然界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而后西方人从这种对自然的认识提升到对人自身的认识,“文化”一词产生了转意。

“文化”在原来涵义的基础上又融进了“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内容,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有一句名言“智慧文化即哲学”,他将“文化”与人的品质、能力联系起来。

回颐东西方对“文化”的理解,可窥见其中的明显差异,古代中国“文化”词源限于社会的政治理论范畴;而西方人的“文化”词源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人对土地的耕作,这是外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聪颖的智慧,这是将内在自然人(人的生物性的存在)人化的过程。

无论是古代东方式的“文化”还是古代西方的“文化”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它们仅仅是现代文化的胚胎。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经验中创造出来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开西方文化人类学之先河,影响和启迪了不少的思想家。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作者简介:焦晓炜(1992.05-),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在校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时代错乱”的德国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了德国过去的批判只是“批判的武器”,这种批判导致了人困顿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必须将“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相结合才能解决德国的问题。

马克思的这种批判思想对于中国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制度批判;人的解放《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从早期的浪漫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重要转折。

两个因素促成马克思写这篇导言,第一个是他在《莱茵报》的经历使他逐渐认识到了德国封建专制的现实以及黑格尔国家理论的空谈性,从而对黑格尔的批判上更多的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阅读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

”[1](p442-443)正是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使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定的颠倒。

一、“批判的武器”(一)“批判的武器”的积极意义“批判的武器”指的是理论斗争。

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批判作为其他批判的前提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句提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p1),这里的“宗教批判”说的是1835年施特劳斯发表《耶稣传》以来的德国进步理论界的重大思想斗争。

我认为两个原因使得马克思持这种观点:第一,在德国,宗教是普鲁士政权的主要支柱之一,必须推到宗教才能考虑政治的根本变革;其二,更广泛地来讲,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异化的极端形式和任何世俗化过程的起点,这给他提供了对于其他异化形式批判的样本。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早年曾在德国波恩大学、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同时深受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进而转向哲学的研究,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工作,他以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运用黑格尔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思想写下了一系列论辩式法律论文,系统地批判了反动的普鲁士法律,并开始阐明德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普鲁士专制国家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反动法律制度时,努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思辩哲学的思想来阐释普鲁士法律的反动性。

但是,马克思也明显感觉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承继过来的关于国家与法的思想,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而并不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社会中的法律问题。

为此,马克思运用批判的武器对黑格尔关于国家与法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武器的批判,对黑格尔《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历史唯心主义国家观、法学观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写下了从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

随后不久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两篇文章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初步形成,也使得《批判》、《导言》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原理》所阐述的法哲学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哲学体系是一个以三段论式展开的、庞大而又封闭的体系。

黑格尔明确宣布法哲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门,法哲学就是研究客观精神运动的科学。

客观精神不仅仅是自身的绝对存在,它还要通过人的精神体现出来,这就是法。

黑格尔认为法是客观精神和它通过人的意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统一。

在黑格尔看来,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和狭窄的普遍性的领域”,“市民社会”则是“特殊的领域”,国家就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摘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样,武器的批判也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如果说,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对策措施是“武器的批判”,那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方法论就是“批判的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长期作战;以立为主,破中有立;重在思想教育,不搞运动。

关键词:改革开放;方法论;武器The critical weapon cannot replace the criticism of weapon, and in reverse, the same is true of that the criticism of weapon cannot replace the critical weapon . During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f the countermeasure against the feudal remnants is regarded as the criticism of weapon, then we can say that the thought of methodology against the feudal remnants can be treated as the critical weapon: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making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problem,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our traditional culture;Shouldering heavy responsibilities and long duration operation; focusing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rather than launching political movements.【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 Methodology; weapon。

马克思两个武器论断的理解

马克思两个武器论断的理解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武器论断,分别是"批判武器"和"革命武器"。

1. 批判武器(Kritik der Waffen):这个概念主要出自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使用批判性的思想和理论来对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

这种批判武器是无产阶级为了揭示剥削、不公和压迫而使用的工具。

马克思认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无产阶级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并最终推动社会变革。

2. 革命武器(Revolutionäre Waffe):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解放,必须使用革命武器。

这个概念强调了无产阶级通过集体行动和革命手段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性。

革命武器包括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的政党、工人运动和群众示威等形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武器的使用才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新社会。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批判武器和革命武器论断强调了无产阶级在与资本主义制度斗争中应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批判武器是通过思想和理论的批判来揭示社会问题,而革命武器则是通过集体行动和革命手段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新社会。

这两个概念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思想。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早年曾在德国波恩大学、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同时深受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进而转向哲学的研究,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工作,他以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运用黑格尔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思想写下了一系列论辩式法律论文,系统地批判了反动的普鲁士法律,并开始阐明德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普鲁士专制国家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反动法律制度时,努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思辩哲学的思想来阐释普鲁士法律的反动性。

但是,马克思也明显感觉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承继过来的关于国家与法的思想,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而并不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社会中的法律问题。

为此,马克思运用批判的武器对黑格尔关于国家与法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武器的批判,对黑格尔《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历史唯心主义国家观、法学观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写下了从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

随后不久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两篇文章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初步形成,也使得《批判》、《导言》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