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东县第一中学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邵东县第一中学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材料二: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注】①奚:为什么。
②施:施行,延及。
(1)材料一中,“牛刀”喻指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答案】(1)礼乐之道(或“道”,或“礼”)
(2)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
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
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
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
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
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解析】【分析】(1)“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
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
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
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
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结合“《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
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
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故答案为:⑴礼乐之道(或“道”,或“礼”)
⑵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
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
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
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
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
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
观。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⑵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
先通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抓住中心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附参考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
’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画记
(唐)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
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而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
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
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
旃车三两。
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楣、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
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声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
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
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
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鐽闽中而丧焉。
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之笃也。
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
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评论】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
(《韩文论述》)(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骑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被:同“披”,穿着
B. 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臂:在手臂上
C. 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具:准备
D. 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夙:平素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莫有同者焉古之圣人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B. 壶矢博弈之具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 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D. 以其始为之劳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釜:是古代炊具,类似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此意;“釜”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B. 贞元甲戌:贞元是皇帝年号,甲戌是以干支纪年。
C. 独孤生申叔:复姓独孤,名申叔,字子重,生是对未仕青年男子的尊称。
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有协同关系。
D.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文中的赵侍御就是个有道德的人。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B.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C.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D.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首段以“……而……者几人”句式为主,对男女老少各色人物连同其活动动作以及具体人数细加描写,画面感十足。
B. 第二,三段描绘马匹及剩余的其他事物。
以马的活动动作为叙述重点,动感十足;其他事物诸如牛驼驴隼、犬羊狐兔麋鹿,旃车兵器、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等等一应俱全。
C. 前三段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由人及物再及物品,其行文错落有致,层次感分明,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动而至静。
D. 第四段叙事抒情,简述画作的由来,既有对画的珍视,又有对画的不舍,寄寓了事业上的失落感,又有失去至亲的失落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②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③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答案】(1)B
(2)D
(3)C
(4)A
(5)C
(6)①穿戴盔甲的拿着旗帜站立的十人,背负的七人,仰卧休息的二人。
②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人执杖背负东西,妇女和小孩子乘车可以见到的有六人。
③这是我亲手临摹的画,丢失将近二十年了。
【解析】【分析】(1)B项,臂,架着。
故选B。
(2)A项,焉:①句末语助;②代词;B项,之:①指示代词;②结构助词;C项,因:①于是,连词;②趁,介词;D项,以:①②因为,连词。
故选D。
(3)C项,解说错误,韩愈,名愈字退之,愈是向前,退是向后,正好相对。
名与字,相反相成。
故选C。
(4)句中,“但一节须只叙一事”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可断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B、C。
“前后贯穿彼此互应”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前后贯穿”“彼此呼应”,中间需要断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D。
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
故选A。
(5)C项,“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分析错误,应是“由繁到简,由细到粗”前三段中,第一段记述人最详细,第二段记述马略简、第三段记述牛以外动物仅有数量的“繁简之别”、其他事物也只是简单概括,由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到对马、牛及其他事物的粗略概括。
故选C。
(6)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①甲胄,名词活用作动词;植,站;负,背负。
②宾语前置句;以,与,和;孺子,小孩。
③判断句;亡,丢失;且,将。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⑷A;⑸C;
⑹①穿戴盔甲的拿着旗帜站立的十人,背负的七人,仰卧休息的二人。
②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人执杖背负东西,妇女和小孩子乘车可以见到的有六人。
③这是我亲手临摹的画,丢失将近二十年了。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
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绘有古今各种人、物的小画共一卷:骑着马站立在那里的有五人,骑着马穿着铠甲握着兵器站立在那里的十人,一个骑马的人手握大旗在前面站着,骑马而且穿着铠甲握着兵器边走边要下马、牵着马走的人十人,骑马而且背上背着东西的二人,骑马且手里拿着兵器的有两人,骑马抱猎狗的一人,骑马拉着走的有两个人,骑马追赶的三人,拿着马笼头和缰绳站立的两人,骑马下马靠着马,胳膊上架着隼站立的一人,骑着马驱赶在淌水过河的两个人,步行驱赶、看管牲畜的两个人,坐着指挥的一个人,穿戴着甲胄,手里拿着弓箭斧钺站立的七个人,穿戴盔甲的拿着旗帜站立的十人,背负的七人,仰卧休息的二人。
披甲戴盔坐着睡觉的一人,正在淌水过河的一人,坐着脱鞋袜的一人,因为冷烤火的一人,拿着各种器物做活的八人,捧着投壶用的壶、箭的一人,在屋下准备饭菜的十一人,舀水灌进器皿中的四人,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个人拄着拐杖、背着东西,妇女、幼儿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六人,上车下车的三人,幼儿在游戏的九人。
共描绘人物活动三十二项,画大小人物一百二十三个,没有形貌相同的。
马,大的有九匹;在马当中,又有站在高处的,处在低处的,正在走的,被牵着的,渡水的,跳着的,抬腿打算跳的,回头看的,发出啸声的,歇息的,被惊醒而活动起来的,站立的,高举前两足、像人那样站立的,咬东西的,喝水的,小便的,往高处奔的,往低处下的,靠着树擦痒的,嘘气的,闻气味的,因为高兴在一起嬉戏的,因为发怒相互踢咬的,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骑马奔跑着的,用双脚在跑的,驮着衣物的,驮着狐狸、兔子的。
共描绘马的活动二十七项,画有大小马八十三匹,却没有相同的。
牛大小十一头。
骆驼三头。
驴的数目除同骆驼数目一样外,再加上一头。
鹘鸟一只。
狗、羊、狐狸、兔子、麋鹿一共三十只。
插有红色曲柄旗的车子三辆。
各种兵器、弓箭、旌旗、刀剑、矛盾、弓袋、箭壶、铠甲、帽盔一类的东西,以及瓶盂、伞笠、方筐、釜一类饮食服用器物和投壶、下棋用的器具,有二百五十一件,都委曲精细,神妙到了极点。
贞元甲戌年,我在京城里,没有什么事可干。
和我住在一起的有位独孤申叔先生,他才
弄到这幅画,就和我打赌弹棋,我幸好胜了,于是得到了这卷画。
我心里十分爱惜它,认为它不单是一个画工能够构思得出,大概是许多画工发挥长处画出来的,即使是有人给我百两金子,我也决不出卖。
第二年,我出了京城,到了河阳,和几位客人谈论画的品格,于是把它拿了出来。
在坐的有位赵侍御,是位道德高尚的人,他见到画便露出悲哀的神色,好像很有感触。
过了一会儿对我说道:“唉!这是我亲手描摹的画呀,我失掉它都快二十年了。
我年轻时有志于绘画这件事,得到了一个可贵而不易得到的画本,就抛开人世间的事情亲手描摹出了这卷画。
可在漫游闽中时把它丢失了。
当我一个人闲居时,它便时常浮上我的心头,这是因为起初我为它付出过劳动,而往常又很喜爱它的缘故。
现在虽然遇见了这卷画,我自己的力量已不能把它描摹下来了,姑且让画工把它的大概画下来吧。
”我既十分喜爱这卷画,又为赵君的事迹所感动,因此把画送给了他,而记下了画上人、物的形状和数目,常常观看它,用来自我宽慰排遣。
【评论】凡是一篇文章必然是分成几节的,但是一节必须只叙述其中一件事,只表达一个主旨,前一节的内容不可侵扰后一节的内容,而后一节的叙述不可以和前一节的内容纠缠,前一节侵扰后一节就是僭越,后一节纠缠前一节就混乱了;至于几节合并的时候,又必须做到前后节的文意贯通,彼此呼应,前一节内容必须和这一节内容的终结相关联,而后一节内容必然和前一节内容的开始相关联。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来护儿)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 D
【解析】【分析】句子“所住”是所字结构,不要断开;“护儿”作后句主语,前面断开。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附参考译文】
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
就回了乡里。
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
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勇,捕获巨盗。
自乾隆季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
嘉庆五年,擢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未几,艇匪皆为漳盗蔡牵所并。
牵,奸猾善用众,既得匪艇,遂猖獗。
巡抚阮元与长庚议匪艇高大,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余万金付长庚,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
连败牵等于海上,军威大振。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浙师追击于三沙,毁其船六。
牵畏霆船,贿闽商造大艇。
渡横洋,连劫台湾米。
诏逮治玉德,以阿林保代。
既至福建,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成谮长庚。
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
诏密询巡抚清安泰。
清安泰疏言:“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舵,老于操舟者不及。
两年在军,过门不入。
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资。
所俘获尽以赏功,士争效死。
实水师诸将之冠。
”时同战诸镇,亦交章言长庚实非逗留。
仁宗震怒,切责阿林保并饬造大梭船三十。
长庚闻之,益感奋。
后阿林保置酒款长庚,谓曰:“海外事无左证,公但斩一酋,以牵首报,我飞章告捷,以余贼归善后办理。
公受上赏,我亦邀次功,孰与穷年冒风涛侥幸万一哉?”长庚谢曰:“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
是年秋,击贼受伤。
十二月,追牵至黑水洋。
牵仅存三艇,皆百战之寇,以死拒。
长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跃登,忽炮中喉,移时而殒。
上震悼,褒恤,初拟俟寇平赐以伯爵,乃追封三等壮烈伯,谥忠毅,于原籍建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B.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问修船扬帆去/
C.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问修船扬帆去/
D.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署”可指“官署,公署”,指办理公务的地方,亦有“布置”等意。
文中的“署”则指代理、暂任官职。
B. 古时兄弟排行,以伯、叔、仲、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
在时间上,“季”亦指最末的,如文中的“季年”即末年。
C. “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在中国清代是地方军政大员。
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又称抚台、抚军。
D. “专祠”指古代朝廷专门为有大功德于民者敕封神号而立的祠庙。
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也可以在立功地建立专祠。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长庚一心灭贼,毁家纾难。
为了杀贼保国,他拿出家中财产招募乡勇,捕获大盗;后又倾尽家资捐款置办船只器械。
B. 李长庚忠诚为国,信念坚定。
官场的险恶没有动摇他杀贼报国的决心;上司阿林保的好意劝告与热情款待,也没能打动他。
C. 李长庚大公无私,以诚待兵。
他把在战斗中获得的战利品全都拿来奖赏有功之士,因此手下将士们都愿以死报效。
D. 李长庚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每次战斗他亲自掌舵驾船,带头冲锋陷阵;他还曾寄落齿给妻子表明为国捐躯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成谮长庚。
②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
【答案】(1)C
(2)B
(3)B
(4)①文武官员们因为没有协助剿匪,并且没能断绝岸上奸人对海盗的帮助,害怕获罪,(就)都诬陷李长庚。
②我怎么能这样做呢?长久以来,我把海船当作我的住宅,发誓与贼人同死,不与他们共生!
【解析】【分析】(1)句中,“长庚掩至”为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AD;“闽洋”是一个词,“伪”意思是假装,修饰“乞”,排除B。
故选C。
(2)B项,“以伯、叔、仲、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表述错误,正确次序是“伯、仲、叔、季”。
故选B。
(3)B项,“上司阿林保的好意劝告与热情款待,也没能打动他”曲解文意,原文说“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可见打动了他。
故选B。
(4)本题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①中的“以”连词,因为;“奸”形容词作名词,奸党;“交”副词,一起;“谮”动词,诬陷、诋毁。
②中的“视”动词,看待;“庐舍”名词,住宅。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文武官员们因为没有协助剿匪,并且没能断绝岸上奸人对海盗的帮助,害怕获罪,(就)都诬陷李长庚。
②我怎么能这样做呢?长久以来,我把海船当作我的住宅,发誓与贼人同死,不与他们共生!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