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高考复习指导大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综合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2017·南通一模)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B)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维护了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故D项错误。
2.(2017·无锡)《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支持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这反映出(D)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解析】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材料中“《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阵营内部,与材料中“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两位官员,但没有涉及“官员普遍反对”,故C 项错误;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反倒引起了“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
力抨击”,故D项正确。
3.(2017·四川南充一模)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
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
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D)
A.政府的引导宣传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是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视家族观念,侧重于耕读,近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主张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中国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开始解体,故排除C项;故选D项。
4.(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
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
临时政府迁于北京。
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
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
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D)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解析】“全面”与材料对革命的历史进程是轻描淡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革命党与孙中山只字未提,故B项错误;材料中“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突出的是袁世凯的作用,不利于时人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
“袁世凯当选。
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突出袁世凯的作用,故D项正确。
5.(2017·淮北)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
材料反映(D)
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从材料中可看出自然条件变化影响了敌我双方的军事行动,而此自然条件与实力悬殊和战术选择相关,反映了实力悬殊决定了双方战术的选择,故选D项。
A、C两项均是从单方面分析问题的,不能全面反映问题的本质,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6.(2017·蚌埠)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这表明文祥(A)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议会制优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2017·娄底联考)1876年,轮船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并举行换旗过户。
该公司7艘海轮、9艘江轮及各种趸船、驳船、码头、栈房等全部财产作价白银222万两,购归局有。
这表明(A)
A.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B.洋务企业实力超过外国在华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D.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总额逐步减少
【解析】从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民用企业也有部分遵循市场规律,故A项正确。
轮船招商局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吞并一个美资公司不能说明洋务企业的实力超过外国企业,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逐步增加,D项错误。
8.(2017·惠州调研)下表为:1914~1936年中国机器缫丝工业的发展
A.区域发展比较均衡B.对外出口占有优势
C.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一战之后迅速萧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材料仅反映了上海、无锡、广东的丝厂状况,所以不能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区发展平衡,故A 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全国丝厂出口量在1936年下降,对外出口不占优势,故B项错误;全国丝厂有出口量,故和世界市场有关,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1922年丝厂数和丝车数均有增长,故D项错误。
9.(2017·佛山)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
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
”这表明该厂(C)
A.受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
B.在“一战”期间发展较快
C.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D.具有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集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可知,该厂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17·昆明检测)《申报》创办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
开办之初,即反复申明其与《京报》的区别:“新报是合朝野之新闻而祥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
”此后朝廷要员也曾在奏折中引用过《申报》文章。
这说明《申报》(B)
A.是服务于外商意愿的经济类报纸
B.具有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
C.是民办报纸,缺乏舆论监督作用
D.符合民众需求并且宣传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材料“合朝野之新闻而祥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可知,《申报》起到了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由英商美查创办”可知C 项错误;材料“《申报》创办于1872年”说明D项错误。
故选B项。
11.(2017·赣州期末)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
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
材料直接反映出(A)
A.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B.留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
C.报刊杂志是宣传西方民主思想的主阵地
D.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唤醒了民众
【解析】根据材料“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各种华文报刊”、“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体现了当时中国人了解世界的方式多样,故A 项正确;材料叙述了当时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许多途径,并未涉及留学生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报刊杂志仅是当时国人了解西方社会的一种途径,不能涵盖其他途径,故C项错误;中西方文化交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人的觉醒,但它属于深层影响,不属于直接反映,故D项错误。
12.(2017·成都一模)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
这一变化说明(B)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材料“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从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说明中国士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西方文化的长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故B项正确;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说明能够应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平等对话”,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四川雅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这种身份特点,使他们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
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
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团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
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沈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材料二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等级的混合体和总称。
15世纪后,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司法事务,监督价格标准,规定工资限度,惩罚盗贼和流浪者,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
每20个乡绅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新加入者,有一半的乡绅家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家族历史。
乡绅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上升到上层社会的阶梯,所以,发财致富之后,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
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逐步分享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
——据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简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乡绅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分析中英两国乡绅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答案】(1)特点:成分复杂;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较高文化水平;承担地方管理职责;维持乡村秩序稳定。
(2)作用:中国乡绅没有促进社会转型,英国乡绅促进了社会转型。
原因:中国:地方自主权较小,乡绅权利有限;作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深受旧思想束缚;受自然经济影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
英国:地方独立性较强,乡绅掌握实权;重视教育,乐于接受新的思想;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新的经济特点。
【解析】(1)根据材料一“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宗族元老等”、材料二“英国乡绅……是若干社会等级的混合体的总称”能够得出成分复杂;根据材料一“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材料二“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能够得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材料一“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团练……出租土地……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材料二“发财致富之后”能够得出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根据材料一“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材料二“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能够得出有较高文化水平;根据材料一“有较高文化水平”、材料二“维持乡里治安”能够得出承担地方管理职责;维持乡村秩序稳定。
(2)第一小问,不同作用,根据材料一“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能够得出中国乡绅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二“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能够得出英国乡绅促进了社会转型。
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根据材料一“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能够得出地方自主权较小,乡绅权利有限;根据材料一“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儒家文化要求人们为封建君主服务能够得出作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深受旧思想束缚;根据材料一“通过出租土地……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能够得出受自然经济影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
(英国)根据材料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能够得出地方独立性较强,乡绅掌握实权;根据材料二“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能够得出重视教育,乐于接受新的
思想;根据材料二“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能够得出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新的经济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
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
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材料二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
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
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
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
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
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充分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直接与一战相关,没有巴黎和会的刺激就未必有五四运动的发生。
态度: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五四运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论证: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必然激发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情绪的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国内因素: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尖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条件;新
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
综上,并非仅是巴黎和会失败才有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关于五四运动原因的全面认识,应把偶然事件放进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寻找隐藏着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一得出观点是五四运动直接与一战相关,没有巴黎和会的刺激就未必有五四运动的发生,然后对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五四运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