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3 灯下漫笔(节选)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灯下漫笔(节选)
●从容说课
《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文中,鲁迅一方面深入了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得出一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偏激却又深刻的结论,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方面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这两方面融为一体,互相补充构成了文章的主题.鉴赏时,结合背景和鲁迅思想,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一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

本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是全文的引子,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一段),回溯中国历史,阐明观点,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第十二至第十四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
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鲁迅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因此文章的披情入理、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本文的一大鉴赏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

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
1。

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

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据,多方提炼观点的方法。

3.品味作品含蓄隐曲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
2。

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
1.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本文是这一单元中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应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立足于把握文章主旨,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设置相关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

也可由学生自主质疑。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拓展阅读空间,提高课堂效率,真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实物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整体感知文意。

2。

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3。

选择关键语句,鉴赏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快满70年了,自从他对我们的社会、人生产生影响以来,其影响力从未减弱过或消失过。

作这样的猜想,大概并不为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无论历史的文化筛选多么苛刻,即使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只保留一个人的位置,站立在这个位置上的也只能是鲁迅.经典文化的品格在于经得起历史老人的淘汰、时间之流的冲刷,其意义在于对民族的成长、人类的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及其一生事业所作的崇高评价。

我们相信,只要精神在,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

今天,我们有幸再次走近鲁迅,谛听鲁迅。

(板书文题)
二、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本文写于1925年春,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

但是鲁迅写作本文,并非仅仅着眼于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把视线移向深远的中国历史,并把当时的现实看作是以往历史的一个发展.
古老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入,又变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于是,中国人民除了长期遭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又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始终处于牛马一般的奴隶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北洋军阀很快篡夺了这次革命的政权,他们对外更加依靠帝国主义,
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加紧压迫人民,摧残革命。

鲁迅当时曾愤慨地说:“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没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


(《华盖集·忽然想到三、四》)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了统治,大肆叫嚣“保存国粹”,帝国主义也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尊孔”,实现“古道之复兴”,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正如鲁迅所说:“反革命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

"
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时的社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春末闲谈》《杂感》《导师》等数十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是《灯下漫笔》。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

听读。

放录音,要求学生小声效仿跟读,听清字音,品味文中感情的起伏变化。

2.字、词积累。

多媒体显示:
下列加点字词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兑.(duì,换)现嗜.(shì,特别爱好)好时日偈.(hé,何不)丧
B.发祥
(指发生吉祥的事)编纂.(zuǎn,整理)万姓胪...
(lú,陈列、序列)欢
(心里向往) 数.(sh
C.国萃.(cuì,精华)神往
..
uò,多次)见不鲜
D. 厘.(lí,整理)定筵.(yán,筵席)宴降格.(标准)以求
选一学生回答。

明确:D(A“偈”--“曷”;B“发祥"应为“最初发生”;C“萃”
—-“粹”)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钞票兑银事件的经过。

(2)作者由这一事件产生的
联想,得出推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3)作者对上述判断的论证。

第二部分:(1)作者由第一部分的判断得出进一步推论:“实际上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
还如此。

”(2)回溯中国的历史,得出“直截了当”的说法:“一,想做
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讽刺当时的现实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

(2)结尾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
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四、初步鉴赏课文
1。

学生初读课文,每人写两个疑问上交(问题可大可小,小到
词句,大到主旨皆可).
教师汇总,对有些问题可当堂作答,如有较深刻的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则留待讨论。

教师可解释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或补充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

(1)解释关于货币贬值的知识。

“货币”是政府信誉的一种表现,袁世凯想做皇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他的“宝座”都坐不稳了,更不要提信誉了,因此,他所发行的“钞票”要贬值;可是他所把持的政府却勒令商人、百姓照旧使用,百姓迫于势力,只好阳奉阴违,才造成鲁迅“几乎要绝食”的困境。

还可联系1947、1948年国民党反动政府摇摇欲坠之时物价飞涨,金元贬值的事实
(2)纳粮:交赋税。

(3)对文中“奴隶"的理解。

“奴隶"是受剥削、爱愚弄、受迫害的对象。

2.再读课文,沿波讨源,明确情理
(1)教师明确鉴赏步骤
鉴赏文章的情和理,首先要明确对何人何事抒情,就何人何事说理;其次要弄清人与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明确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判断的;第四推断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读文章,师生互动,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
明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②作者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如何?
明确: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根据文意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价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③作者在阐述自己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的时候,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中国的老百姓,于百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作者无疑对此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但从文中“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于是便‘百姓胪欢'了”等语句来看,又饱含了作者对中国百姓的怜悯、讽刺与批判,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统治者,作者始终在进行无情的嘲讽、愤怒的声讨、严厉的批判。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还是循环于“两个时代”的怪圈中,百姓还在被践踏,被杀戮,所以,不满、沉重的感情是有的。

但作者更有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希望中国跳出这两个时代的怪圈,走进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3)教师总结:文中饱含了作者强列的爱憎情感,有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怒抨击,有对百姓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有对未来时代的热切期盼。

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3。

精读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它与上下文有何联系?“我们"中包括鲁迅本人吗?
(2)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然后谈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

(3)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21世纪的曙光迎来了这样的时代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句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

明确:(1)文章前三段,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百姓)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

这其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乐意(兑换)-—不甘心(失去)、恐慌--喜欢(复得)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得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个结论。

由钞票贬值后的“降格以求”和“非常高兴”,鲁迅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
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我们"当中应包括鲁迅本人,一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自己亲历的小事中思考得出的重大问题,二则体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2)依据有:①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

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头定了规则,则“万姓胪欢”了。

③中国历史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循环怪圈之中.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和上下文密切关联。

这两个时代是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的。

人的价格,可以理解为做人的尊严、人格、价值等.
(解说:这是教学难点,意在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由于传统文化中缺乏“人格"“尊严”的概念,故学生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教师无需统一答案,有见解即可)
(3)①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

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先生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

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由此可以得出,“第三样时代”即人民
当家作主的时代.
②此题允许有不同的观点,但教师需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了“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教师总结:这三句话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基本上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现实→历史→现实→未来)和主题思想(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奴性和奴才传统)。

看来,抓一篇文章的关键句,是鉴赏文章主旨的捷径,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所以鉴赏文章,应学会抓关键语句。

(解说:本步骤的设计,避开了传统的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力求抓住文章叙述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

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讨论题到开放型题目的设计,无不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鉴赏的本来面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下面三段文字都是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的,试比较分析各段所蕴含的感情。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这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3)“他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他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

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
并继续他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林语堂《悼刘和珍和杨德群女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