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
1、以下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答复〕
〔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
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言语
B.〔1〕wú 不〔2〕yù 告诉
C.〔1〕wú 不〔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
【原文】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
2、以下句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陈万年教子
【原文】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
【注释】
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1、解释以下句子的加点字:
欲杖.之〔〕具.晓所言〔〕
咸叩头谢.曰〔〕大.要教咸谄之〔〕
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句子:
大要教咸谄也。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五、陈元方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练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翻译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4、答复。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六
【原文】:
初,张咏在X,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缺乏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X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X〞之语。
【练习】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闻.准入相〔〕〔2〕咏适.自X罢还〔〕
〔3〕准莫谕.其意〔〕
2、翻译句子:
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七、楚人学舟
【原文】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练习】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
2、解释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八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1〕解释下面句子。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九、楚子发母(节选)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日:“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好粮食。
④【内】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倾倒。
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干粮。
④[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10.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士卒得无恙.乎? (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2分)
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12.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处之不易①
【原文】
殷仲堪②既为X,值水俭③。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
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素:朴素。
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
⑦豁:抛弃。
⑧尔曹:你们。
⑨存:谨记。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句子。
殷仲堪既为X,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十一、打捞铁牛
【原文】:
宋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
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却今天X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练习】:
1、解释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募.能出之者〔〕徐.去其土〔〕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十二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X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X,故所举X茂才王密为X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所举.X茂才王密为X令 ( )
②君不知故人,何.也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杨震拒金〞一事表现了杨震的品质。
十三、啖菱
【原文】
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练习】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仕.于南方〔〕〔2〕席上啖.菱〔〕
〔3〕或.曰:“啖菱须去壳。
〞〔〕〔4〕欲以.清热也〔〕
其人自护所短。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4、以下句中加点的“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是〔〕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以下句中加点的“去〞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6、翻译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十四
【原文】
狄梁公性闲①医药,尤妙针术。
显庆中,应制②入关,路由华州,阛阓③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
狄梁公引辔眺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
〞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约十四五,卧牌下。
鼻端生赘④,大如拳石,根蒂缀鼻。
或触之,酸痛刺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⑤,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绝。
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其父母洎⑥亲属,叩颡⑦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
公遽抽针,而瘤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
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⑧物奉焉。
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⑨急病行志耳,非鬻⑩技者也。
〞不顾而去焉。
〔薛用弱《集异记》〕
【注释】
①闲:爱好。
②应制:奉皇帝诏令。
③阛阓〔huánhuì〕:街市。
④赘:肿瘤。
⑤缒〔zhuì〕:牵连。
⑥洎〔jì〕:及。
⑦颡:额,脑门子。
⑧缣〔jiān〕:这里指绢。
⑨盖:因为。
⑩鬻〔yù〕:卖。
【练习】
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即.就观之〔靠近〕 B.顷刻将绝.〔死亡〕
C.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可怜〕 D.不顾.而去焉〔照顾〕
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于是两眼为赘所缒山峦为晴雪所洗
B.而瘤赘应手而落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信义著于四海
D.则以缣物奉焉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①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
②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
4、狄梁公救治病儿这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答复。
十五
【原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X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注释】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X时所作的诗。
⑥气索:气短。
⑦不韵:不雅。
【练习】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解释文中加点字:
(1) 前后类.如此 ( )(2) 是时
..朝廷虽尝禁止 ( )
(3) 往往以多相夸. ( )
3、翻译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绩,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行?
十六、董行成
【原文】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练习】
1、依据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外号: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言语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十七、董遇“三余〞读书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X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领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
遇言:“当以‘三余’。
〞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练习】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领先读书百遍〞。
十八、读书佐酒〔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2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好.饮酒〔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4〕此天以授.陛下
2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2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十九、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家,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
〞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
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
①向:从前。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
③曩:以往,过去。
④绝:横渡。
【练习】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2〕是.山余亦未登〔〕
〔3〕愚公年且.九十〔〕〔4〕翌日,二翁偕.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差矣,汝之言!
〔2〕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十、樊重树木
【原文】:
樊重①欲作器物,先种梓漆②,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释】
①樊重:人名。
②梓漆:梓树和漆树。
【练习】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以下句中加点的“之〞与“时人嗤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怅恨久之.B.何陋之.有C.亲戚畔之.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道理:。
启发:。
二十一、范元琰为人善良
【原文】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释】
①菘:白菜。
【练习】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自是.盗者大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二十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大方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X。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练习】
1、给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翻译句子: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二十三、废弈向学
何良俊
【原文】
魏甄琛①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②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
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③,假设读书,执烛即④不敢辞,今乃⑤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⑥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⑦许⑧,假书研习,闻见⑨日优⑩。
【注释】
①魏甄琛:人名。
②苍头:仆役,仆人。
③仕宦:做官。
④即:那就。
⑤乃:副词。
却,竟然。
⑥向京:来京。
⑦赤彪:人名。
⑧许:处所,地方。
⑨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⑩优:好,长进。
【练习】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是〔〕
A.颇以弈棋废日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或时睡顿,则杖.之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十四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④〕与时驰〔⑤〕,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
【注释】:①行:品行。
②澹泊:对功名利禄持冷淡的态度。
③淫慢:不专心及骄傲的态度。
④年:年华。
⑤驰:流逝。
10.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俭以养德:用俭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B.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能。
C.意与日去:意志随着时间消磨。
D.悲守穷庐:悲凉地守着那贫瘠的山峦。
11.你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中得到怎样的启发?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人物,阅读本文后,请你结合平常的阅读累积,对诸葛亮作简要评价。
启发:。
评价:
二十五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渡者熟.视小奚〔〕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公将驰之
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4.以下译文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
A.尚可得南门开否?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渐渐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二十六
【原文】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
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设③下人:迁就他人。
【练习】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防止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C.其弟子谏日…… 谏:奉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二十七、管宁割席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华捉.而掷.去之〔〕〔〕
②歆废.书而观.〔〕〔〕
③又尝.同席〔〕④宁读如故.〔〕
2、翻译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3、假设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