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2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小说阅读
圈要素,思批注,精准快速读文
一、高考命题的四大着眼点
文体特征
关键词
文体特征内涵高考命题点考题例证
情节(1)一般包括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等四
部分,有的还包括序
幕、尾声。

把握好故
事情节,是读懂小说
的关键,也是整体感
知文章的起点
情节概括题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
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8·高考全国卷Ⅲ,
T5)
(2)小说情节起着表现
人物性格、表现作品
主题的作用
情节作用题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
默?小说为什么首尾
均有这一细节?请结
合全文分析。

(2019·高
考全国卷Ⅲ,T9) (3)在情节具体安排的
过程中,需要运用一
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
之间的关系,这样前
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情节手法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
织穿插,这种叙述方
式有哪些好处?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高考全国卷Ⅰ,
T6)
人物(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
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
物形象,这个人物是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
造出来的,他不同于
人物形象或
特点概括分
析题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
人物形象。

(2019·高考江苏卷,
T13)
“圈要素”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几个关键要素格外注意,并思考“为什么”三个字: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并自问自答地“思批注”。

“思批注”就是“圈点批注”式阅读,这是大多数名人的读书习惯,也是我们高考时阅读文本的方法。

“圈要素,思批注”既能让考生迅速把握阅读信息,提升语言敏感性,更能提升阅读的针对性,提高答题得分。

“圈要素”让“思批注”有方向,“思批注”让高考题有落脚点。

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
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
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
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
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
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
有删改)
曼这样的英雄的崇敬之情。

对这篇小说做批注,只是给考生一个阅读思维习惯示范!
大家可能会觉得考试时间有限,这样去圈点批注会太耗费时间。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那些“思批注”里的字,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完全写出来,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考生阅读的时候,只需要在个别地方勾勾画画,写下关键字词,做出标记即可。

由于这些都是我们对文字的敏感觉察,是看了文章以后就有的感受,而且这些“批注”涉及的面很广,有人物形象特点的,有文章情节结构的,有环境描写特点的,有关于主题情感的。

这样高效率的阅读后,再看文后题目,就比较简单了。

从失误入手突破各考点
考点一选择题
2019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由原来4道主观简答题变为1道客观选择题加2道主观简答题,其中选择题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高考试卷来看,此题的正答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考生找不到解答方向,不明白几个选项的命题方向及设错规律。

其实题干“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已经明确了命题方向,是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这也是考生解答的思考方向。

“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方面包括刻画人物运用的手法判断及作用、情节手法的判断及作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
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
具体答题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例1](2018·全国高考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

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

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

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

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

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

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

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

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

他走近那个透
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题干: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课堂跟踪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

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

他显得异常狼狈。

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

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

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

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

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

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

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

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

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

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

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

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

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

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

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

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

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

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

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

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

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

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

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1.(对点练)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解析:选A。

B项,“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理解错误;C项,“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理解错误;D项,“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无中生有。

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答:
答案: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

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
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赏金。

③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

既让摊主领了赏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答:
答案: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

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

③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的主题。

考点二情节类题
情节类简答题,包括情节思路概括题、情节手法及其作用判断题、情节作用题三大题型。

在一轮复习中,发现考生在以下方面失分:1.因辨析不清题干要求而不知是什么题型而失分;
2.因情节手法判断不准、手法作用不知从何角度回答而失分;
3.因情节作用题答案要点不全而失分,这一角度后面章节专门复习。

提升角度一辨清题干的“迷雾”——加强审题指导,辨明题干要求[学生用书P46]
[例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

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
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

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

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评阅样卷]
考生样卷:开篇写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渴,中间直接写试验队员的渴,最后写送瓜人解决了“渴”,全文结构清晰。

现场声音:满分5分,评分0分。

此考生不明白此题为“情节手法类题”,把此题当成了情节概括题。

此题题干隐秘性较强,如果换一个问法,“小说以‘渴’为中心线索谋篇布局”就能清楚地知道题型为“情节手法类”题,并且是问线索的作用。

解答此题可以扣住文体特征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精准指导]
这一提升角度是针对考生“因辨析不清题干要求而不知是什么题型而失分”来说的,考生可以先根据题干要求辨明是情节类题的哪种题型,再根据各种题型的解答思路答题:
[例3]阅读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文本见本专题“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评阅样卷]
考生样卷:①设置悬念,让故事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②在历史叙述中完成对主人公的刻画,又用现实人物来衬托她的精神。

现场声音:满分6分,评分2分。

本题是考查手法的作用,考生答案要点①只是套话,不得分;答案要点②能扣住这种叙述方式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来回答,故得2分。

其他角度考生没有回答。

解答此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先找出哪些段落是现实内容,哪些段落是历史回顾:小说第一、二段为现实内容;第三至倒数第四段,写历史;最后三段,又回到现实。

这样安排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从小说主题来看,这种叙述方式,将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结合起来,有助于突显文章主旨;
从人物形象来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赵一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加立体
化,更能表现出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
从艺术效果来看,小说用历史档案资料《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及赵一曼的遗书和小说叙述相互印证,把文学作品的虚构与历史真实结合起来,使作品的艺术描写更真实感人。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精准指导]
情节手法是指小说用来塑造形象、表现主旨的原则、规律和方法。

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命题者常常从对小说情节手法技巧的界定和分析其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考查,考生往往茫然无措,失分点常常表现在技巧界定不准和手法作用不知从何角度回答两个方面。

解答此类题目,要得满分,首先需要构建手法及其各自作用的知识网络。

(一)情节叙述手法
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

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法。

1.叙事观点(叙述视角)
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手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