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曹宇晶;黄欢欢;段丹辉;宋宇;王宇微
【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院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患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加用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症状、总体治疗效果、凝血、内皮功能与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总分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传统组;总有效率均显著性高于传统组;治疗后P T、AP TT、6-keto-PGF1α与NO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传统组,Fib、D-二聚体、ET-1与TXB2水平均显著性低于传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指标、肝功与肾功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2019(025)004
【总页数】4页(P676-679)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总体治疗效果;安全性
【作者】曹宇晶;黄欢欢;段丹辉;宋宇;王宇微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要第一时间予以治疗。
西医综合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改善症状,但并未针对疾病的所有发病机理,导致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有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中医[1]。
为探
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将我院共300例患者进行临
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院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
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②此次发作之前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③颅脑CT或MRI证实有急性
梗死病灶。
同时排除[2,3]:①药物禁忌症或预计生存期<3个月患者;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疾病或肿瘤患者;③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
其中,联合组患者男93例,女57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为(59.7±7.2)岁,院前时间3~70h,平均入院时间(27.5±8.3)h;传统组患者男90例,女60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为(59.0±8.1)岁,入院时间4~72h,平均入院时间(28.0±8.9)h。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入院时间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传统组患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即参照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究会脑卒中治疗建议草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脑侧支循环、调节血脂、降低颅内压与控制血压等治疗。
联合组患者则加用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866),即30mL丹红注射液+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共治疗14d,并随访观察3个月。
1.3 检测方法[4,5]:中医主要症状参考《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包括偏瘫、神识昏蒙等5个主要症状,并计算总分;总体治疗效果参考主
要症状总分减分率,规定减分率≥90%为基本痊愈,≥70但<90%为显著进步,
≥30但<70%为进步,<30%为无效,其中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100%,总有效率=(总人数-无效)/总人数×100%。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
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与一氧化氮(NO);安全性指标包括血液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ALT)、肾功(BUN、Cr)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IBM公司SPSS19.0软件分析全部数据。
主要症状、凝血、内皮功能与安全性等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总体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的
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主要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及总分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传统组,
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组别联合组(n=150)治疗前治疗后传统组(n=150)治疗前治疗后偏瘫4.10±0.812.72±0.79∗#4.20±0.803.42±0.75∗神识昏蒙3.05±0.651.88±0.59∗#3.09±0.702.41±0.66∗言语謇涩
3.13±0.602.01±0.62∗#3.10±0.652.54±0.65∗偏身感觉异常
2.07±0.511.03±0.39∗#2.02±0.531.48±0.43∗口舌歪斜
1.55±0.370.47±0.20∗#1.58±0.400.72±0.29∗总分
13.77±4.058.21±1.90∗#13.89±3.9510.10±2.02∗
注:组内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
2.2 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性高于传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与内皮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6-keto-PGF1α与NO水平组间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PT、APTT、6-keto-PGF1α与NO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传统组,Fib、D-二聚体、ET-1与TXB2水平均显著性低于传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指标、肝功与肾功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指标、肝功与肾功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组别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有效率(%)联合组17576190.00传统组10505375.33χ211.259P<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与内皮功能组别联合组(n=150)治疗前治疗后传统组(n=150)治疗前治疗后
PT(s)11.10±0.7213.75±0.90∗#11.07±0.8011.81±0.78∗APTT(s)30.40±3.2336. 62±4.83∗#30.35±3.5031.47±3.71Fib(g/L)4.34±0.782.87±0.55∗#4.42±0.823. 49±0.73∗D-二聚体(μg/mL)1.58±0.500.52±0.17∗#1.60±0.551.08±0.59∗ET-1(pg/mL)64.45±4.0154.86±4.10∗#64.60±4.2160.80±4.33∗TXB2(pg/mL)101. 70±7.4591.47±4.96∗#101.55±6.9795.76±5.03∗6-keto-
PGF1α(pg/mL)76.02±6.0693.86±7.32∗#76.20±6.1483.80±7.01∗NO(μmoL/L )41.23±7.5052.58±7.82∗#41.38±7.0448.21±7.19∗
注:组内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
表4 两组患者安全性组别联合组(n=150)治疗前治疗后传统组(n=150)治疗前
治疗后红细胞计数(×1012L-1)3.96±0.803.98±0.913.89±0.933.91±0.84白细胞计数(×109L-1)6.80±1.046.72±0.996.77±1.106.85±1.09血红蛋白
(g/L)121.55±30.56122.30±29.38123.04±29.90122.05±30.23血小板计数(×109L-
1)204.37±40.43198.38±36.80203.90±39.24200.07±41.35ALT(U/L)30.15±8.7 231.26±9.0930.37±8.6630.80±8.79BUN(mmoL/L)4.71±0.804.87±0.924.53±0.734.74±0.83Cr(μmoL/L)83.06±16.2588.16±19.1485.02±15.2086.11±15.87 3 讨论
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急性脑梗死的患病率高达70.6~100.6/10万,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60%,病死率约为15%,致残率则高达70%,是目前临床上城乡居民死亡第二顺位病因,其高致死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及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属于重大公共卫生学问题[6]。
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愈渐年轻化,其形势已不容乐观。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血管内粥样斑块的形成使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使新生血管破裂,继发形成血管内血肿,加重管腔的闭塞,加上血脂紊乱所造成的脂类物质堵塞,进而引发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与内皮损伤直接相关,其缺血级联反应发生后,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组织存在动脉血流,因此在短时间内恢复半暗带的血液灌注是减轻缺血损伤,挽救脑组织并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步骤,因此也是西医综合治疗的主要原则。
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脑侧支循环、调节血脂、降低颅内压与控制血压等治疗,未针对疾病的所有发病机制,临床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有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中医。
中医注射剂属于中医药领域的新型技术产物,其中丹红注射液是针对急性脑梗死而制备的药物之一,主要从丹参与红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包含丹参酮、原儿茶醛、
丹参素、丹酚酸盐与醌式查尔酮等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与改善微循环的多重功效,并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因此可大幅度提升治疗效果。
丹红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效果,因此对于血行瘀滞、痹阻经脉的脑中风患者则可发挥很好效果,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
为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将我院共300例患者进
行临床观察。
数据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总分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传统组;总有效率均显著性高于传统组;治疗后PT、APTT、6-keto-PGF1α与NO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传统组,Fib、D-二聚体、ET-1与TXB2水平均显著性低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指标、肝功与肾功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
可以看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症状,调节凝血功能并改善内皮功能,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并且不影响患者的血液与肝肾功能。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许静,田青.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3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
学,2015,26(21):3199~3201.
[2] 曹良.醒脑静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6):652~654.
[3] 熊维,常飞.脑心通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5(1):74~77.
[4] 石进,王科花.对《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疗效评估的解读[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09):973~975.
[5] 冯琼,涂明义,张武昌,等.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39~241.
[6] 陆伦,杨小芳.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