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衣记》读后感
谈到张爱玲的《更衣记》,我觉得它是我喜欢的散文中的一篇。
当初读它,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够。
总觉得张爱玲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风格是那样的独特。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饰的“近代史”。
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从身边的小事,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开头,引出衣服。
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作者将女人对服饰的感情很好得表现出来,衣服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失去了。
第二段开始,“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通过衣裳中的樟脑香与回忆联系起来,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接着就开始叙述不同时期的服装。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这正是第三段到第十一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样,女子的本身是不存在,这根本不是在穿衣服,只见衣衫不见人。
作者讲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不同时节、不同场合、不同地位的女人,穿红着绿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逢年过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寡妇系黑裙”。
裙上的细折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考验。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
作者从鞋底上绣图案,袄子上的几镶几滚之类来叙述,从而引发感慨:“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
接着讲到光绪三十二三年,这一年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的历史从总体上看,的确是“点缀品的逐渐减去”的历史。
铁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改变了以往穿着宽大服饰的习俗——“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
在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的时期,服装是需要轻捷利落,适合剧烈活动的。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的故事,讲的就是在那动荡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为了发愤图强,决定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长袍大褂改为胡人的短衣窄袖,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更加方便;同时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通过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最终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看来服装的变革的确不是一件小事。
所以衣服在革命期间变得越来越紧,以至于“‘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虽然有些
古怪可笑,但不是没有渊源、没有道理的。
作者讲到这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是一个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时代。
接着讲到民国初建立的时候,时装上显得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这些是由于“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主义的人权主义”,其实,紧身衣也罢,轻便装也罢,经作者的解释,让人觉得衣服不简单了,它不再是一种生活日常用品,而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
接着作者讲到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
”其实“旗袍”就是17世纪满族入关之时所挥动的八旗,它与中国主流服装一直共存着。
原本“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二截穿衣’”的,“而从清朝起男子的服装就不再是拦腰两截了。
一个大男人,跟人吵架时,会拍着胸脯说:‘我可不是穿两截衫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女人。
” 因此这样的改变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还是与西方文化脱不了干系,女人们开始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要蓄意模仿男子,“恨不能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所以初创阶段的旗袍与当今我们所认识的曼妙多姿,尤能勾勒女性曲线特征的旗袍相距甚远,而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的。
30年代,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时代,旗袍流行则达到顶峰,同时又在不断的改良中。
讲到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要紧的是人。
服装似乎是女人的专利,《更衣记》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叙写女装,是理所当然的,但作者也没忘记另一半——尽管“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
对于男子,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
《更衣记》的末段结尾,尤其让人咀嚼不尽。
作者先说明男子的装扮还是中规中矩比较顺眼。
然后描述了一次电车上所见到的一个年轻小伙的装扮:既怪异又多彩还自得。
从张爱玲的《更衣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服饰,从中我也认识到了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