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早寒江上有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的诗《早寒江上有怀》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
这首诗选自《孟浩然集》。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度:大雁南飞。

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

襄(xiāng)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

楚:襄阳古属楚国。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天际:天边。

迷津:迷失道路。

津,渡口。

《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津:渡口。

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

平海:指水面平阔。

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参考翻译: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

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

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

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
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

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

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

"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蕴藉不露,悠然不尽。

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

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另一种表现。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
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