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性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性检测的意义
切变力(剪切力):流体作层流时,相邻流层间存在内摩擦力(粘滞力),方向是沿层面的切线。
切(剪)变率:层流中,两层间的速度梯度,称切变率。反映流体在剪应力作用下变形的速率。
切(剪)应力:单位面积的剪切力。
相关概念
03
02
01
粘度(η):是流体粘滞性的量度。由流体本身的性质决定,并和温度有关。
3
对血流性质有重大影响。RCD差,高切粘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红细胞变形性检测
红细胞刚性指数IR和TK
红细胞变形指数DI 反映RBC变形能力 RBC变形性 ↓ 时: 变形指数 ↓ 刚性指数(硬度) ↑
血液病 (异常红细胞)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血液病、血管栓塞性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肾病等。
红细胞压积(HCT)
也称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01
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全血粘度随红细胞压积增大而增大
02
参考范围(温氏法) 男:0.42~0.54 女:0.37~0.47
03

红细胞压积(HCT)
毛细管法测HCT
【临床意义】
增高: 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测HCT: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并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RBC增多症如真性RBC增高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衰、慢性缺氧等。测HCT:反映病情程度,判断疗效。
中切 30/s
高切 200/s
全血粘度
参考范围:15~19 mPa.s
低切变率下RBC容易聚集。RBC聚集性增强,可使低切粘度增高
增高的原因依次是:RBC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RBC聚集性增加。
01
02
03
(1)全血粘度(低切)
参考范围:4~6 mPa.s
RBC在高切变力作用下主要发生变形。RBC变形性差,可使高切粘度增高
增高的原因依次是:RBC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RBC变形性降低
(2)全血粘度(高切)
其临床意义不及前两者
04
反映的是红细胞既已明显变形又无明显聚集状况下的血液粘度
03
参考范围:6~8 mPa.s
02
全血粘度(中切)
01
RBC浓度↑:各种病因引起的RBC增多 血浆粘度↑:血浆蛋白和血脂增高的疾病 红细胞流变性异常: 聚集性增加 变形性降低
奥氏粘度计
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 (电子-压力传感式粘度仪)
二、检测仪器(血液流变仪, 粘度仪/计) (一)毛细管粘度计 遵循泊肃叶定律设计,不适合于测量“非牛顿流体”(如全血),不能检测粘度与剪变率的对应关系,现已改进为电子-压力传感式粘度仪。
二、检测仪器(血液流变仪, 粘度仪/计) (二)旋转式粘度计 ①圆筒式: 设计上存在误差,随两筒间距缩小、转数增高(剪变流场相对较均匀)而降低。 ②锥板式:理论上无误差,剪切率范围较宽,可以精确地测量全血和血浆粘度。
女 0.82~1.84 mpa.s
01
02
2.血浆粘度(ηp)
增高:见于血浆蛋白和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降低:见于过量补液、肝功能不全、肾病、长期营养不良等
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
【临床意义】
全血还原粘度(RV) 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排除了HCT的影响,直接反映红细胞自身流变性的改变。 RV高,一定存在红细胞流变性异常
2.血沉方程K值
2.血沉方程K值 由ESR换算的一个不依赖于HCT的指标 直接、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参考范围:14~94
红细胞聚集指数(RE)
1
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聚集性,并且两者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用相对粘度做为红细胞的聚集指数:
2
RE=ηb /ηp
3
参考值:男 1.28~1.44 女 1.15~1.47
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及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ηb) 血浆粘度(ηp) 全血还原粘度(RV)
1.全血粘度(ηb) 指在不同剪切率下的表观粘度 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流动性降低 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所以粘度不恒定,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 一般在以下三个切变率下测量:
低切 1/s
血小板粘附于异物、伤口或粗糙表面的特性。
【临床意义】
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会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01
借助体外血栓形成装置,测定血栓长度和干、湿重量,借以推测体内形成血栓的可能程度。
02
参考值:长度:12.02~22.48
03
湿重:40.58~63.2
04
干重:8.70~21.30
4
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增多,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低而聚集
导致血流缓慢,组织缺血
提示易形成血栓,可用于诊断和预防血栓性疾病(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
2
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临床意义】
1
红细胞变形性(RCD):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即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
决定血液高切粘度的关键因素
【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增高: 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减慢,脏器血供减少,导致疾病。常见于:
【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降低: 较少见,可见于 贫血 一些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肝硬化、晚期肿瘤、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 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脂类 无需采用不同切变率测定(牛顿流体) 参考值约为:男 0.85~1.99 mpa.s
05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冠心病、脑血栓、癌症转移、中风类型、心肌梗塞等。
01
判定病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随着疾病的加重,该组实验结果会呈现明显异常结果。
02
【临床意义】
Thank you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五)血小板聚集率
增高: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脑梗塞、外周血管病等,还有高胆固醇和肾病等。 降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球蛋白血症、肝硬化、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通常是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首要基本条件。
【临床意义】
血小板粘附率
增强时则易形成血栓:常见于缺血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过低时易发生出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无力症、急性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牛顿流体:遵循牛顿粘滞定律的流体。其粘度相对恒定,即切应力与切变率成正比
非牛顿流体:不遵循牛顿粘滞定律的流体。其表观粘度(ηa)不是常量(即切应力与切变率不成正比),随切变率而变化。
相关概念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一)采血:坐位,清晨空腹安静下采集肘前静脉血。 (二)抗凝: 固体抗凝剂,常用肝素或乙二胺乙酸盐(EDTA) 。枸橼酸盐或草酸盐易引起血细胞皱缩 (三)保存:抗凝血样室温(15~25℃)下密封存放(不放冰箱内),采血后20min测量,4h内完成 (四)血浆:3000转/分离心10min,提取上层血浆 (五)测量温度:37℃恒温水浴箱, 测量前充分混匀。
降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
(三)红细胞聚集性检测
指红细胞之间形成聚集体的能力 对低切下的血液粘度、流动性影响很大
红细胞缗钱排列
正常红细胞
1.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即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比重较大而下沉 以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参考范围:男<15mm/h 女<20mm/h 血沉增快的直接原因: ①HCT降低 ②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同时测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价值
第6章 血液流变性检测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陈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血液流变学
主要研究血液及其组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
01.
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析学科
02.
介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
03.
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临床广泛应用于预报疾病、监测病情、辅助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等。 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