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文化教学设计——北京十二中硕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和”文化》教学设计评析与反思
北京十二中硕蕾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是学习的生成过程,本课教学设计运用了这个理论构建学科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三贴近原则,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取知识。
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生活化的推进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思想品德》第三册第三单元《北京风采》的起始课。
正确认识北京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和”文化,从而懂得传承和发扬北京的“和”文化。
本课设计了两框内容“走进四合院感受和探究北京“和”文化”、“走出四合院发扬和传承北京“和”文化”两部分内容,依据这样的内容思路,我将本课知识分为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
这样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开展探究性教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体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课前调研,学情分析如下:
(1)升入初中的学生,虽然对北京“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所限,容易在认识上发生偏差,这种偏差,对于北京“和”文化的误解和错误的认识。
因此,帮助学生感悟和体会真正的北京“和”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并懂得传承北京“和”文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我校学生生源较好,思维活跃,乐于探讨。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北京文化的重要,使其主动积极地探究北京“和”文化,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树立爱北京,为北京做贡献的意识。
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北京“和”文化。
最终能够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场景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体验,领悟北京“和”文化的意义,学会全面、发展地认识北京文化,形成比较清晰“和”文化的整体形象。
(三)知识与技能:了解正确北京“和”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四合院与现代文化的优势劣势,懂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传承和发扬文化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北京“和”文化。
时代发展,文化是否应有不一样的定义。
教学难点:作为新一代青年懂得传承优良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四合院的特色文化为载体,通过走进初识四合院文化、体验感受四合院文化、探究讨论四合院文化、深思当今四合院文化以及走出四合院领略四合院的文化、最后提升为感悟北京文化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知识认知、能力探究、情感体验和人文情怀这些层面来认识北京的“和”文化,来感受北京“和”文化的魅力。
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话语、行动、以及设置层层问题后学生回答的效果,还有就是授课结束后,教师运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小组随机采访方式,进行了课后调查和回访,通过数据和学生答题内容,对于本次授课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本节课通过三个文化“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巧设三个教学环节。
2.精选社会场景——四合院文化进行教学,通过设置系列问题对知识深刻挖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把学生小组活动成果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丰富了教学素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北京的“和”文化,这一主题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关于文化意识和文化传承培养的一个话题,而初中生对于文化的传承并没有真实的概念,只是模糊和笼统的认识,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不具有现代社会实际性的认识。
而怎样提高中学生对于北京文化的深一层思考、怎样提高学生对于北京文化传承能力的发掘、怎样提高学生作为北京人更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一定位的认识和思考等等都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理念:积极创造各种途径激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依据这样的理念,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四合院作为贯穿整堂课的场景事例。
精心设计,一例到底,逐层设问,深入挖掘“和”文化的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促使知识自然生成,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同时联系学生实际,用活动贯穿始终,并有机结合:““合”与“和”的情结”、“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四个活动把全课串在一起,把本课的重点认识融入其中,学生乐于参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1、在和谐氛围中孕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正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本课中一开始以视频欣赏、层层提问的方式,自然开始,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发现四合院与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
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出学生思维能力的火花。
2、在时事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课设计中,前面显示带领学生畅游文化的美、文化的韵。
但画面转换,开始走入现代社会现实中来,向学生展示现在四合院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学生讨论,让多种思想展示、交流、碰撞、补充,倾听别人的也是在完善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
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创造性。
3、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中,结合两个活动“由你来做主”和“美化四合院方案”,让学生进一步对于四合院传统文化的探究,以及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入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巨大的兴奋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学习的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分析问题,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发散性思维。
4、在思辨中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合院的美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会怎样呢?通过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冷静客观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既达成了知识目标,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争辩中得到了发展。
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定会得到提高。
5、在实践运用中内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归宿在于实践运用,去解决学习中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检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强化他们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信念。
所以,本课最后一个活动还是回归学生本位,生活的空间,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中去。
带领学生思考走出四合院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这样和谐的文化如何传承?从而引出人与社会的和谐话题,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深一层次认识了北京的“和”文化。
这样的过程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北京和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又能充分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状况,尤其是多角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