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三) 群落的结构 Word人教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十三).群落的结构
【基础题组】
1.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丰富度、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2.(2016·阳江检测)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3.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4.下列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5.(2016·汕头期末)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6.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能力题组】
8.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C.d<b时,M与N竞争较为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1.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12.如图所示为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3.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方,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4.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

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课时达标训练(十三).群落的结构..参考答案1.解析:选C.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

群落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该地域的所有微生物。

2.解析:选B.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3.解析:选D.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

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4.解析:选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表明在不同的高度上分别有不同的生物,为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
的灌木和草丛,表示在不同地段上分布有不同的生物,为群落的水平分布;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都为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差异,不是群落的特征。

5.解析:选A.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

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

由混养数据可知,鱼种1与鱼种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6.解析:选C.根据图示中三个种群生物的食物关系,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

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7.解析:选B.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8.解析:选D.根据曲线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为竞争关系。

曲线不重叠时,M、N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正确;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正确;d 越小,两条曲线越靠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说明M、N之间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种生物数量呈现“S”型增长,D错误。

9.解析:选D.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两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

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4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因捕食者对不同蝌蚪的捕食数量不同,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

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两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

10.解析:选 D.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11.解析:选C.麝牛是被狼捕获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项错误。

12.解析:据图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交替消长;竞争是两种生物中获胜者增多,失败者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②.①.④.(2)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3)寄生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④.曲线①中,b先于a增加或减少,则b为兔,兔死亡,对a(狐)不利;曲线②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不利;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13.解析:(1)群落中物种组成的丰富度是决定群落的最重要因素。

要探究某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要用样方法,从图乙曲线中可以看出在S0之前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增多,所以当样方面积为S0时最合适,既能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能保证面积最小,取样方便,求种群密度时应取平均值。

(2)图甲的景观上方为乔木,下为灌木、草地,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不同植物对光的需求度不同,所以这种分布能充分地利用光能,群落的结构主要有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合理即可).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4.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

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夹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较强.微小.取样器.(2)越远.越低.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