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
1. (7分) (2017九上·成都月考)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嗟乎!________。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请默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8分)
2. (8分)(2019·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有关问题。
(A)
他的手摸到了口袋里光滑的勃朗宁手枪,手指习惯地抓住了枪柄。
他慢慢掏出手枪。
“谁想到你会有今天?”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
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你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
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
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
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诺沃格勒—沃伦斯基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
(B)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
祥子一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 A段中保尔为什么产生自杀的念头;从B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2) B文段最后将哆嗦的样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比较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所用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不同。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7分)
3. (7分) (2020八下·舒兰期末) 徐特立先生曾经赠给青年人一副对联,请你根据对联常识,试着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3分)
4. (18分) (2018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
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泥。
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
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
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
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
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
男人抱着他,
心都快融化了。
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
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
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
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
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
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
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
”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
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
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
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
”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
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
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
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
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不知何时可能有一匹狼会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就冷却了。
因为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
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
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儿,将来能走出大山。
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
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
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
诱导他,鼓励他。
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
男人再拉,儿子就挣扎不已。
儿子哭着说:“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
”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
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
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
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
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
男人感到恐惧,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
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儿也不好看。
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
道白光闪过,喷薄的羊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戛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
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呵斥道,立刻起身去追。
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地往回跑。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呲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选自2016年第1期《小小说选刊》)
(1)小说第三段叙述男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
②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两次写到“一匹一只耳朵的狼”出现在猎人面前,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5.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4)第⑤段画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五、对比阅读 (共1题;共12分)
6. (1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娄)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
人有忤①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
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②不能遽③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④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
”师德曰:“未也。
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
及同列,数挤令外使。
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
”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出其奏。
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⑤远矣。
”
(节选自《新唐书·娄师德传》)
【注释】①忤,wǔ,不顺从、触犯。
②丰硕,肥胖。
③遽,jù,急。
④田舍子,即乡巴佬。
⑤逮,及。
(1)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用“/”在句中划两处。
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
(2)解释下面加线字解释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数挤令外使广故数言以亡(《陈涉世家》)
B . 师德荐之委而去之(《孟子二章》)
C . 不见容色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D . 诚知人矣诚宜开张圣听(《五柳先生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4)文章选自《娄师德传》,却花了不少笔墨写狄仁杰的事,有何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9八下·建平期末)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
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一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请找寻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
以“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中心明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和校名;④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美观。
达到此项要求可奖1—3分。
参考答案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
1-1、
1-2、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8分)
2-1、
2-2、
2-3、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7分)
3-1、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3分)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5-5、
五、对比阅读 (共1题;共12分)
6-1、
6-2、
6-3、
6-4、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