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练岳麓版
一、选择题
1.(2017·湖北宜昌模拟)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门当户对的观念
B.士族门阀的衰落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儒家思想受冲击
解析不再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士族门阀的衰落,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7·河南郑州模拟)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
”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
C.提升官员素质
D.维护统治
解析据题干,君主需要“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3.(2017·湖南永州调研)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
《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
由此可见,讼师( )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解析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维护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与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吏,故C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7·山东济宁模拟)唐太宗命高士廉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凡二百及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李唐皇族为首,外
戚次之。
《氏族志》的编订( )
A.反映了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
B.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C.进一步压抑了世家大族势力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唐太宗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修撰《氏族志》,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与材料中“不须论数世以前”“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
5.(2017·湖北荆州模拟)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解析据材料“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立节度使是为了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故选D项。
答案 D
6.(2017·四川德阳模拟)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
答案 A
7.(2017·吉林模拟)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解析“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说明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的娱乐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市的监管,故C项错误;“天人合一”
体现天与人关系的相似之处,与材料唐代洛阳城市布局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7·湖北荆州模拟)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解析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说明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 项正确。
答案 B
9.(2017·四川成都模拟)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
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
解析据题干“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可知,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6·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解析社会动荡不安,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因此“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7·四川绵阳模拟)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
”这表明唐朝时( )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解析据材料“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可知,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故选A项。
答案 A
12.(2016·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解析按材料信息“以版印日历”“满天下”,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6·山西省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理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
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①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
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①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
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
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唐
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
逻辑关系
较清楚
三等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
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
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
逻辑关系不清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
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答案(略)
14.(2016·湖北黄冈质检)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请仔细阅读上面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
(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解析第一幅图片农耕图反映的直接内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情况;第二幅图片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直接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情况。
解答时需将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例如,城市设计中折射出来的是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等问题,再结合农耕经济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就很容易找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解读。
评分标准
第一等: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图片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
第二等: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从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
第三等: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
答案示例
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
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要维护专制主义皇权,就必须巩固小农经济,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
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
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