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泰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泰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6.04.05
•【字号】泰政办发〔2016〕3号
•【施行日期】2016.04.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泰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的通知
泰政办发〔2016〕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泰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加快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和机遇
意识。
要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活力。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看齐意识,增强担当精神,加强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圆满完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专项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下达。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4月5日泰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发展改革委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据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年目标任务得到较好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58.4亿元,增长8.1%。
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9.6%。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32元和13322元,分别增长8.0%和9.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8.2亿元,增长13.9%。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31.6亿元,增长10.8%。
金融机构各
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05.0亿元和180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0.2%和13.1%。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46.3:45.2。
一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27.5亿元,同比增长9.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414.3亿元,增长15.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4%;完成服务业税收111.4亿元,增长7.8%,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8.9%。
全市接待游客5790.37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8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3.85%;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
在建物流园区达到24个,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21家;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30亿元,增长30%;成功举办第25届国际会展业大会等活动,泰山会展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工业转型持续推进。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51亿元,增长0.2%。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较快发展。
工业技改投资完成773.3亿元,增长18.6%。
康平纳集团、泰山玻纤和中联水泥3家企业列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占全国总数的6.5%。
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
三是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全年粮食总产达276.8万吨,实现丰产丰收。
肉蛋奶产量达到126.5万吨,增长2%。
全市有机蔬菜、苗木花卉、泰山茶分别发展到35.3万亩、40万亩、3.5万亩,奶牛存栏达到27万头,农机总动力达到558万千瓦。
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870家、6893家、2436家。
四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85%,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10家。
华鲁锻压“高档数控超大型船用卷板机的开发及产业化”、力博科技“大型带式输送系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两项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市发明专利授权327件,同比增长42.2%。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77万户,增长21.7%。
政府预算体系和透明预算制度基本建立,“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扎实推进。
组建国泰民安投资集团,加强对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以及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
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直接融资207.6亿元,是上年的2.2倍,1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泰山、宁阳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稳步推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4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较好成效。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际利用外资4.96亿美元,增长20.0%;实现进出口总值22.85亿美元,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增长1.1%。
泰安高新区海关综合监管区、青岛保税港区泰安(新泰)功能区加快建设。
(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1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420.2亿元,万达商业广场、如意科技国际时尚产业园二期、山东晶泰星新型LED 光源模组等项目建成投产或运营。
100个前期推进重点项目72个开工建设。
青兰高速泰安至东阿段开工建设,泰聊铁路、济泰城际铁路、济泰东部高速公路、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二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争取国家和省无偿资金10.78亿元,同比增长23.1%。
争取四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8.34亿元。
全市在建重点产业国内招商引资项目658个,合同引资额2287.05亿元,到位市外资金262.5亿元。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
高铁新区核心片区改造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时代发展线金融商务区启动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南集团项目开工奠基,徂徕山汶河景区基础设施与产业招商同步展开。
104国道改建及万官大街、泮河大街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
二是城
乡面貌明显改善。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餐厨垃圾处理厂、第四污水处理厂、三合水厂建成投入使用,国电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建成运行。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新改造农村公路561.1公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三是区域发展政策进一步落实。
推进“一圈一带”发展规划落实,安排区域战略推进专项切块资金1.82亿元。
新泰市沂蒙革命老区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肥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东平县中原经济区等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争取新泰市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2.8亿元。
东平湖库区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程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东平县耿山口村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
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和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工作扎实推进。
(六)生态泰安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蓝天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内陆城市首位。
完成造林23.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东平湖国家湿地公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生态区1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65个、省级生态村30个。
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及市高新区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80.1兆瓦。
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七)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
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达到261.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9%。
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基本完成。
新增城镇就业
6.7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7%。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收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3
7.7亿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2
8.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实现均等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泰安一中新城校区和市特教中心加快建设,山东力明科
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
市中心医院高新区院区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投入使用。
全市养老床位达到3.2万张。
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房23262套。
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平安泰安”建设深入开展。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得到较好完成,标志着我市“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
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6.4%、14.1%和7.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3.2%。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
一些指标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先行指标仍不理想,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
二是发展动力转换还需加快。
投资增长乏力,外需仍然低迷,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各类风险隐患积聚。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