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维培养,提升选材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初中 2018.10
◎马伟平
(宜兴市实验中学南校区,江苏 宜兴 214200)摘要:当下学生作文的问题主要出在选材上,选材不当,常常使文章空洞贫乏,脱离生活。

教师要从选材的向度、广度、深度及材料的亮度等方面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聚焦文章题旨,充分挖掘自己生活中独特的作文材料,选取恰当的角度,让作文鲜活丰盈起来。

关键词:写作教学 选材 思维培养
◆方法导航
注重思维培养,提升选材能力
当下初中学生作文的主要弊病之一是选材空洞贫乏,要么缺乏生活气息,要么缺乏生动提炼,表现出令人焦灼的现状。

这固然和中学生阅历较浅的现实有关,也有我们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特别是选材指导不当的原因。

作文选材,究其本质是引导学生用情感透视生活,用思辨审视生活,从而在笔尖心头留下生活的美好影像。

从生活素材到灵动题材的巧妙转变,需要思维的参与,情感的渗透,才能剔除冗杂,聚焦本质,让作文材料鲜活起来,丰盈起来。

作文选材的思维策略遵循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认识过程,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方法。

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选材构思的基本心理活动机制出发,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构建选材的思维策略及其内在结构,形成作文选材的思维图式,帮助学生克服选材贫乏症。

一、紧扣题旨,确定选材的向度
教师要始终坚持“真实而负责任地表达”这一作文教学主张。

“真实”指作文的态度是“为生活”“为人生”的,不是自娱自乐和无病呻吟。

“负责任”强调作文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作文选材,是在作文命意的轨道上翩然前行。

作文选材的面貌可以缤纷绚烂,可以不拘时空,但不能超越题意的边界范畴。

因此,选材时首先要坚守的是“紧扣题旨,明确选材的向度”。

所谓明确向度,无非是坚持两点:一是材料与中心是否吻合,二是材料是不是在题目限定的选材范畴之内。

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唯有追问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题目中限制词的特定含义,循着既定的方向去选材组材,才能不偏离轨道。

例如写“一定有人偷偷关心着你”这个题目,“一定”是确定无疑,说明“关心”是不受主观臆断影响也不受特定时空局限的,表现为一种必然状态和人生常理,其隐含的语境是“表面上我们似乎身处无人关心的冷寂中,实际上总有人偷偷关心着我们”,暗示了文中的“关心”有种似无还有的曲折,不是那种时刻萦绕触手可及的关心。

“偷偷”是悄悄的,不被察觉的,说明这份“关心”是含蓄无声的,其隐含的语义是“真正的关心,是无形无痕不需回报的”。

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必须凸显出“关心”的视角,创设“偷偷”的情境,否则就不符合题意。

在此过程中,不妨运用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结合题目中的限制词,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联想,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那种材料情境,突出符合题意的材料情境,从而使材料更加切合题意,这在考场作文中尤其重要。

回到上文所说的作文题,要把平时生活中感受到的正面的“关心”之事,转化成不事张扬的“偷偷”之境,营造出“似无还有”的曲折感,才算符合题意,合理定向。

二、打开视界,拓展选材的广度
材料陈旧贫乏是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扰。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题目,建构选材的思维框架,对熟悉的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打开学生选材的思维通道,拓展选材的广度,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恐惧症的重要环节。

1.培养学生选材的“结构化”思维。

“选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件,一切文章的“选材”无非是人、事、景、物、情、理等要素。

整合观之,也就是“自然
本版编辑/范宇飞
写 作
75
2018.10

初中万物”“现实生活”“自我心理”等几个方面。

而这些方面,又都可以分成具体和抽象两个维度。

由此便构成“三横(自然、生活、自我)两纵(具体、抽象)”的选材视角。

当然,这些视角不是截然分割开的,而是彼此交织、有所侧重的。

正是这些侧重点的自然存在,才有了文体的应然分野。

2.培养学生选材的“陌生化”思维。

学生选材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引导其对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陌生化处理,让思维拐个弯,让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出独特的个性,不拘泥于俗套,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用一种独特的心理视角,表现生活的多样和情感的丰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有新颖性和可读性。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到“结构化”“陌生化”思维,目的是打破选材既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拥有更加有力的思维利器,劈开认知的蒙蔽,激荡思维的风云,用思维的张力扩展材料的张力。

三、聚焦画面,挖掘材料的深度
作文选材其实是一个由点带面的过程,在结合题意展开联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聚焦灵光一闪的生活画面,将之放大化、主题化、关联化,从而将生活素材演变为有意义的作文题材。

1.联想引申,放大画面。

当我们揣摩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时,脑子里会闪过熟悉的生活片段,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在看似芜杂纷乱的生活中,聚焦最鲜明的一点,定格最鲜明的画面,溯源问流,前引后延,把一个点延展成一条曲线,一幅画面。

还是以“一定有人偷偷关心着你”一题为例,我们也许最先想到的是:当我在匆忙的人群中,从伫立原地的陌生人手中,接过失而复得的行李时,我清楚地记得陌生人善意的笑容。

那份笑容,包含着对我的宽慰。

抓住这个画面,沿着这个笑容,走近这位陌生人,观察他的外貌举止,探寻他的生活轨迹,体察他的内在品质,再由这个个体推广到整个人群,发现“偷偷关心”竟是人之常情,生活常态,由此建构起文章的材料大厦。

2.追问意义,切近主题。

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还源于思维的肤浅。

不断追问意义,连续问几个“为什么”,能使作文选材更具独特性和感染力,从而使整篇作文的立意更深刻。

仍以写“一定有人偷偷关心着你”为例:为什么“一定有人偷偷关心着你”?那个陌生人为什么在你焦急寻找失物的时候,伫立原地等你?或许,他也有过和你类似的经历,所以要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真正的爱和关心或许就是相互的体恤和温暖。

如果能将此作为升华文章主题的点睛之笔,紧扣陌生人偷偷关心、清浅一笑的特定画面
来组织材料,开掘主题,定能避免材料的扁平化。

3.融入自我,产生关联。

作文材料的贫乏,还由于学生对材料有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使“我”在材料中是被动呆滞的形象,让人觉得材料和“我”之间是相互隔绝的。

为此,要引导学生善于在材料和“我”之间产生关联,以“我”的所思所行为主线,写“我”在生活中的遭遇、感悟和成长,把作文变成“我”和生活的对话,写“有我之境”,而不是简单地陈述客观事实。

回到前面的素材,如果“我”站在“传递关心,守望相助”的高度,秉持“感念关心,美化内心”的视角,来看车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来看生活中磕磕绊绊的脚印,就会更多一份温和的色彩,也会使笔下的生活更加富有情韵,使成长的风景更加摇曳生姿。

这是材料走向生动而有情致的思维途径。

在此过程中,运用“引申”“追问”“关联”等思维策略,将材料丰富化、本质化、关联化,构成一幅完整有意义的生活图景,从而使材料走向丰盈可感。

四、剪裁组合,凸显材料的亮度
在作文选材组材的过程中,还需要巧妙修剪组合,凸显亮点,张扬个性,让材料焕发新意。

一是要有组合力。

围绕焦点画面和主要事件,添枝加叶,穿插点缀,使人物更加饱满立体,使材料更加丰富充实,避免单一,力戒空话。

二是要有故事性。

记叙文是讲故事的,故事要有悬念、波折,要给人以现场感,最终必须落实到细节上。

因此,写好细节是凸显材料亮点的重中之重。

三是要有自由度。

李镇西曾说:“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你遇到“这个细节要不要写进文章”的纠结时,这或许正是题材的亮点,大可放手一写。

四是要有个性,写自己熟悉的材料。

有的同学阅读广泛,有良好的诗词功底;有的同学有艺术特长,深谙其中之道;有的同学热爱传统文化,有古典情怀;有的同学见闻广博,学有专长……这些都是可贵的写作资源,融入材料,可以使文章平添情趣,卓尔不群。

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整合”“铺展”等思维方法,以及“忠实内心,真实表达”“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写出自己心中最美的文字。

总之,作文选材是一个系统的思维工程,是建立在多种思维方式集体参与基础之上形成的“定向——拓展——聚焦——组合”的思维链,旨在优化作文选材的向度、广度、深度和亮度,有其特定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张力,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有效选材的思维方式和选择方法策略的能力。

写 作
本版编辑/范宇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