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国际农机展十大新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中的国际农机展十大新闻
作者:胡伟
来源:《农机市场》 2016年第11期
有展会就有新闻,有新闻就有评论,有评论就有条目。

2016年中国国际农机展刚刚闭幕,
笔者也就来拉开架势,摆摆关于展会“十大新闻”的那些事。

第一条,展会期间的环境问题趋好。

这里所说的环境,一个是气候环境,一个是交通环境。

气候是每年此时,一到武汉就下雨,今年也不例外,展期之内细雨连绵不断,但丝毫没有浇灭
观众的热情。

交通的问题,宾馆和展会组织的演示活动场所距离展会主会场大多不近,远的达
二三十公里,不过安排井然有序。

从业界“吐槽”的情况来看,明显比前两年武汉、青岛要少
多了,这也足见主办方的苦心。

第二条,扎堆的活动让人感慨分身无术。

围绕着展会平台,聚集了无数的活动。

农机学会
的国际农机学术年会、推广总站的全国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会,鉴定总站的全国农机合作
社理事长培训班,还有展会中夹杂的若干论坛、各企业组织的活动,从早上8 点多钟就开始了,领导、嘉宾走位也成了高强度的体力活了。

顾看顾不上听,分身无术,也分心无术,每一项选
择都蕴含痛苦的割舍。

第三条,互联网+ 农机成为热炒的概念。

大企业小企业,不说互联网+、不说智慧农业装备,似乎都不好意思上展会。

一下子全都+ 互联网了、智能化了,也就高大上了,其实我们心里明白,宣传噱头的比重很大。

其他诸如青饲机、籽粒机、打捆机热,希望不是炒起来的。

第四条,学术报告精彩但仍有提升空间。

展会期间套开的大会小会精彩纷呈,各路专家登
台演讲。

但有人反映,一些报告内容趋同,甚至报告人也是同一,可能是各主办方不约而同邀
请了相同的专家,相同的命题,于是撞车了。

也有反映说有的报告泛泛而论,深度不够,提出
了问题,但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解渴。

第五条,农机图书展成为展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七家出版社带来一千二百多册图书,图
书展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不过呢,也有读者反映图书展区在大企业展位的后面,不注意还
真不容易找着。

无论如何,图书展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农机文化。

第六条,全程全面机械化继续成为关注点。

无论是企业展品还是专家报告,都聚焦全程、
全面机械化解决方案。

不过企业产品组合都是一家一方案,立足自己产品,缺少一种博采众长
的综合性,倒也为农机化管理部门留下发挥的空间。

第七条,农用无人机热度降温。

这个主题似乎有所淡化,去年有专区,有现场会,今年则
比较分散,显示其敏感度有所下降,或者说对过往炒得过热而出现更为理性的对待了。

第八条,主机企业展位规模有所收敛,零部件企业则相对活跃。

这或许反映农机行业效益
整体回落,都要缩减开支了,同时,或许也是更加注重零部件的精细化使然。

第九条,一些企业名称让人“刻骨铭心”。

过去我们的“槽点”在山寨产品,而今年展会
的关注点却是企业名称的“仿真”,这里就不点名了,因为实在是一种很不爽很悲哀的事情。

第十条,今年展会上没有听到“中国农机好声音”的声音。

这算不算一条新闻啊?没有发
生的事实,也是一种事实。

笔者过去一直关注“农机好声音”,这次感觉好像缺少了一环,有
点遗憾。

小小的评述,一下就凑够了十条,才想起笔者根本就没有亲身去武汉参加展会啊!不过,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评选的十大新闻也并非都是记者编辑亲身参与的,笔者也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