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4章 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及追求目标。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观念。
(重、难点)
3.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材整理1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阅读教材P98~P100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
2.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
(1)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
(2)保护好自然环境。
(3)使世界各国获得良好的发展。
(4)使未来人类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至于削弱。
3.共同努力的成果——《21世纪议程》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它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
正误判断:
(1)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
( )
(2)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加迫切。
( )
【提示】(1)×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由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大,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等,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加迫切。
教材整理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阅读教材P100第4段~P101,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如下表所示:
正误判断:
(1)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 )
(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经济增长。
( )
【提示】(1)√
(2)×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6年4月28日湖北日报讯为落实长江绿色规划,湖北发改委专门召开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邀请社会公众建言献策。
发展大纲强调今后要践行生态路径,实现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和生态绿色的双赢之路。
探讨1:目前长江水污染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沿岸向长江排放的废水超过了长江的自净能力。
探讨2:今后强化经济发展和生态双赢体现了什么观点?
【提示】可持续发展。
[核心点击]
1.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必然性分析如下:
[体验评价]
1.“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
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1)~(3)题。
【导学号:64490089】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A.黑龙江省B.云南省
C.四川省D.西藏自治区
(2)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D.森林资源
(3)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
A.东南地区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第(1)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则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条件。
第(2)题,表中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大多是我国经济落后的省区,说明能源资源的丰富并没有大力促进其经济发展,而是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即“资源诅咒”最明显。
其他几种资源丰富的省区中,都有些省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说明其他资源诅咒不是很明显。
第(3)题,表中西北地区的省区很少,说明西北地区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则资源诅咒不明显。
【答案】(1)B (2)C (3)D
[
历史上,三江源曾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
然而近些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
素的影响,草场退化、湿地消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
2016年青海继续扩大投资保护三江源生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从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实施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生态移民等20个子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探讨1:引起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提示】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气候干旱,鼠灾严重。
探讨2: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观念?
【提示】环境的观念。
[核心点击]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读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要点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发展援助、环境保护和清洁水源所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电能的应用,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 .石油 B .天然气 C .水电
D .太阳能
(3)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解析】 认真仔细的分析图中显示的五大要点,尤其是图中的文字信息,可以确定每一要点反映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发展援助”反映了公平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环境保护”、“清洁水源”和“绿色贸易”都主要反映了环境的观念,“能源开发”主要反映了发展的观念、环境的观念。
【答案】 (1)发展的观念 环境的观念 权利的观念 (2)A
(3)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对点训练1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64490090】
1.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城市环境恶化B.酸雨
C.水土流失D.地震频发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原因是( )
A.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B.发达的科技,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C.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
D.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质的提高
【解析】第1题,A、B选项都属于环境污染。
地震是自然灾害,并不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人口负担重,人均资源少,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我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因此,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1.C 2.A
对点训练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可持续发展。
据此回答3~4题。
3.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该定义偏重
( )
A.生态可持续发展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D.环境可持续发展
4.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解析】第3题,使经济发展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突出了经济的发展,但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
第4题,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因此劳动力及其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属于社会范畴,C项正确。
A、D项属于生态范畴,B项属于经济范畴。
【答案】 3.C 4.C
我还有这些不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