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本试题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请将答案用2B铅笔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绝(yán)飞漱.(shù)晓雾将歇.(xiē)
B.轩邈.(miǎo) 属.引(shǔ) 素湍.绿潭(tuān)
C.缥.碧(piāo) 沿溯.(sù) 鸢.飞戾天(yuān)
D.白昼.(zhòu) 窥.谷(kuī) 林寒涧.肃(jiàn)
(解析:A.“”应读“yǎn”;B.“属”应读“zhǔ”;C.“缥”应读“piǎo”。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城郭大荒流疏条交映
B.落晖结海楼沉粼竞跃
C.征蓬鹦鹉州五色交辉
D.采薇白沙堤经伦世务
(解析:B.“粼”应为“鳞”;C.“州”应为“洲”;D.“伦”应为“纶”。
)
3.下列句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B)
A.晓雾将歇.(消散) B.任意东西
..(东西方向)
C.夕日欲颓.(坠落) D.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解析:B.“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窥谷忘反
(解析:A.“阙”同“缺”;B.“转”同“啭”;D.“反”同“返”。
)
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不以.疾也静以.修身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D.春冬之.时山川之.美
(解析:A.在/如果,假如;B.如此、这么/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C.欣赏、领悟/共同,一起;D.结构助词,的。
)
6.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B.应划分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富春江分上下两段。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从桐庐到建德梅城为上段,称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
②故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③从杭州的闻家堰到桐庐为下段,称富春江下游
④两岸青山,山为水铸情,满目葱翠
⑤一江春水,水因山益美,澄如湖海碧如天
⑥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A.①④⑤②③⑥ B.③①④⑤②⑥
C.③④⑤②①⑥ D.①②④⑤⑥③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
其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为南朝齐梁陶弘景,该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解析:A.《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
(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9.(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的特点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二、阅读与理解(56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一)古诗赏析
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第10题。
(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解析: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
热爱之情,并无“惋惜之情”。
)
(2)请品析颈联是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3分)
颈联通过写所见花草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所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二)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三峡》,完成11~14题。
(共13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3)不以疾.也疾:快
(4)属.引凄异属:连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的叫声)在空荡的山谷里回响,声音悲凉婉转,连续不断。
1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1分),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1分)。
1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中通过“回清倒影”写出了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该句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该句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解析: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
(三)文言文阅读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5~18题。
(共13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6.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借景抒情(1分)。
流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也有被贬谪后的悲凉和失意的情绪(2分)。
(四)文言文阅读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共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夕日欲颓.颓:坠落
(2)经纶
..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21.下面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
(解析:C.应划分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22.试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
(3分)
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感情(1分)。
异:【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1分);【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1分)。
(五)文言文阅读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3~26题。
(共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领悟
(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5.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26.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
【甲】文感慨“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共同点: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2分)。
三、作文(60分。
请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7.(一)话题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
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在魅力城乡间品人文遗韵,在淡漠山水中发现原始绝美,在乡间凄风里散尽一身烟火气息。
行走途中,我们可以在心灵交流时品析生活原味,览读世间万象。
请以“________纪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