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快乐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陶侃励志
司马光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

徙家庐江之寻阳。

侃早孤贫,为县吏。

庐江太守张夔(kuí)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

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

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pì)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译文)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

迁家到庐江的寻阳。

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当了县吏。

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有名声,升为主簿。

一次夔妻有病,将到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

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陶侃于是请命前去,众人都被他的道义所折服。

陶侃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

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

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

”他励志勤勉努力,都是像这类的事情。

[1]写出下列词语中“故”的意思。

①人问其故( ) ②过故人庄( ) ③温故而知新( )
[2]“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一句让你想起哪些描写冬天的成语或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都说陶侃是个重道义的人。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再用两个成语夸夸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侃运砖的目的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①陶侃为官后,能勇于助人而不畏艰难。

( )
②陶侃任几个州的都督,好逸恶劳,臭名远扬。

( )
③陶侃励志勤勉努力,升调广州刺史也不意外。

( )
2.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
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

他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

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_____
欲言恐君性急:_________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我道君性急,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

(1)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带线的字注音。

(1)少习骑( ) (2)溯黄河( ) (3)数建奇功( ) 2.解释带线的字。

(1)长而益精( ) (2)皆次当行( )
(3)易男装( ) (4)凡十有二年(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7.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

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

乃:于是。

(3)欲:想,希望。

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_____
8.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
(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____)
(3)“此可以处吾子矣”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我儿子可以住
了”。

(____)
[2]孟子幼时原来住在_____,后来搬到了_____,最后又搬到了_____。

[3]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说“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

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
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10.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__________。


[1]《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______乃呼儿出:________________
诣其父:________________指以示儿: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

[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12.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________。

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______)
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

(______)
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______)
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______)
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

(______)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